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事变中的陕西人>孙作宾>孙作宾参考书架>孙作宾

  


孙作宾-大力搞好农田水利建设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经验证明,在青海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也是全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的基本的方向;二是减少歇地,扩大复种面积;三是开垦荒地。后两条是由于我省的具体情况决定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变旱地为水浇地,增加施肥量,推广良种,推广新式农具,防治病虫害,改进耕作技术。我省地处高寒,雨量少,农作物生产期短,差不多年年都有旱灾,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具有特别重大的作用。一九五六年我省旱地每亩平均产量为一百八十一斤二两,水浇地每亩平均产量为二百九十九斤一两,比旱地高出60%。由此可以看出,旱地变水浇地的增产潜力是很大的。把旱地变成水浇地,不仅可以增产,还可以丰收。现在我省仅有水浇地一百五十六万多亩,约占总耕地面积四分之一,每人平均不到一亩水浇地,大体还是靠天吃饭的局面,把水浇地发展到占总耕地面积二分之一(包括总耕地面积逐步增长的因素在内)每人平均到一亩半多点的水浇地,才可以基本上不靠天吃饭。要每人平均一亩半水浇地,有没有可能呢?这是要和自然界作艰巨斗争的,当然不是短时间可能办到的。但是只要我们各有关部门,能加强调查研究,坚决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发挥农业合作化的集体力量,是会顺利实现的。接着孙省长就开展水利工作作了如下几点具体指示:
  (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中指出:根据我国农田水利条件的有利特点,必须切实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我省山区多(84%以上),平川少,更加适宜贯彻这个方针。要贯彻这个方针必须掀起一个群众性的兴修农田水利的热潮。社社动手,家家动手,人人动手,大家一起想办法干。要大家动起来决不能强迫命令,要给广大的农民群众算旱地变水浇地的收益账,根据我省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大力扩大水浇地的面积,是增加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的有效措施,并把开展群众性的兴修农田水利运动的道理给群众讲深讲透,使大家知道群众动手兴修小型农田水利,人多力量大,省工、省钱、收益快,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水源,只靠国家投资搞大型的,不仅由于国家投资有限,不可能到处都搞大型的,而且搞大型的也不可能把各沟小岔的水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只要给群众讲清道理,并且在工作中善于和群众商量办事,就能把群众真正的发动起来。兴修农田水利是给群众自己办好事情,群众不会不积极干的。强迫命令的办法,不仅是我们进行任何工作所不能允许的,也不能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往往还会把好事办成坏事,引起群众的不满。我们应该经常不断地在进行一切工作中,教育干部走群众路线,防止和克服强迫命令的工作作风。开展一个全省范围的群众性的兴修农田水利运动。
  (二)畜牧业经济在我省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从面积上年,95%以上的地区是牧业区,农业区仅占5%,这些是我省的特点。在我省发展水利建设,必须从这个特点出发,全面安排,把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同解决牧场供水问题结合起来,使农、牧业生产都因受益于水利而得到发展。这样做,有利于全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
  (三)发展农田水利必须同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结合起来。农林厅和水利局要互相密切联系,有机配合,才能搞好,各搞各的,谁不管谁就搞不好。我省山区多,平川少,秃山多,林山少,风沙多,雨量少,大量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对发展农田水利,调节气候,增加农业生产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黄河发源于本省巴颜喀拉山之阴,是我国最大河流之一,在下游地区常常泛滥成灾,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很大损失。成灾的主要原因,是上游地区绝大部分没有绿化,水土流失多,不能调节水量。因此,在我省大量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不仅有利于发展我省的农田水利,能调节本省的气候,也能有效地减少黄河在下游地区泛滥的灾害,起到治理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大力发动与组织广大农牧民及厂矿职工、部队、机关干部、市民、学生、工商界群众积极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一切在农村去工作的干部,都应该结合本部门工作,协助农林水部门开展这一工作,把它看作自己的任务之一。同志们应该认识到,把秃山变成林山,把河里的黄水变成清水,这是改造大自然的艰巨斗争,必须人人动手,形成一个广泛的群众性的运动,才能取得巨大成绩。
  (四)去年我省发展农田水利的成绩是很大的,但是在这项工作中表现有比较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打的水井利用率低,在不该打井的地方打了,造成了浪费。今冬明春发动与组织群众兴修农田水利,必须接受去年的经验教训,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工作作风,走群众路线,调查研究,多方面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群众的人力、物力和自然条件办事。
  (五)注意充分发挥现有设计灌溉能力。根据省计委掌握的材料,1956年底开始投入生产的八处国营灌溉工程的初步统计,实收益面积为二十一万六千余亩,仅为设计灌溉能力四十七万八千余亩的百分之四十五多。如北川渠设计灌溉能力为五万亩,而现在实收益面积仅为二万八千余亩;东原渠设计灌溉能力为四万五千亩,而现在实收益面积仅为一万九千六百亩;诺木洪农场渠道设计灌溉能力为六万五千亩,而现在实收益面积仅为五千六百亩。设计灌溉能力未能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发动群众平整土地,土地不平,以致有水不能浇。现有渠道设计灌溉能力未能充分发挥,不仅大大降低了渠道的灌溉作用,影响农业增产,也是一种浪费现象。因此,今后应该大力发动和组织群众平整土地,这在当前来说,是我们扩大灌溉面积的一个主要方向,应该把它看的比新修一条渠道更重要些,新修一条渠道,一般只能增加灌溉面积四、五万亩(根据已投入生产的八处国营灌溉工程来看),而发动群众(包括农场)把土地平整好,就能增加灌溉面积二十余万亩,这还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吗?平整土地很费工,如果群众有困难,可考虑给群众贷款解决,农场平整土地如果经费不足,可考虑增加投资。我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也是合算的。我们如果把新修一条能灌溉五万亩地的渠道工程的投资,贷给群众或给农场增加投资结果能平整出五万亩以上的土地,那就很合算了,就等于投资新修了一条设计灌溉能力为五万亩的渠道(这指的是把现有耕地中的旱地变水浇地而比的,如果是修渠垦荒,那就不能比了)。希望大家都很好的对这个问题研究一下,总之,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充分发挥现有灌溉工程的设计能力。
  (原载1957年10月17日《青海日报》) (1957年10月12日)
  

孙作宾/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