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作宾-同谢老在一起的日子里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在庆祝建国3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倍加怀念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倍加怀念党和人民忠诚的革命老战士谢觉哉同志。
在炮火纷飞的抗日战争中,我们在谢老的直接领导下,为着民族的利益,在兰州曾经战斗过一个时期。谢老那时对革命所作的贡献,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底里。几十年过去了,弥漫的硝烟换成了明媚的春光,敬爱的谢老也离开了我们。可是,那段难忘的岁月,常常萦绕在我们的脑际。谢老带领我们开展斗争的形象,也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出来,使我们受到鼓舞和鞭策,认识到为了四化建设,应当和当年一样尽心竭力地努力工作。
大革命时期,在党的陕甘区委领导下,曾经有党员在甘肃进行活动,但没有建立起党的组织。1931年至1932年,党在甘肃成立了甘宁青特委,领导甘宁青的工作,曾在靖远开展过游击斗争,在兰州一带发动过兵变和工人运动。但在1932年组织遭到破坏后,党在甘肃的活动又停顿下来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党中央在兰州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谢老为党代表。与此同时,中央又派孙作宾等同志到甘肃工作。不久,便正式成立了甘肃党的地下组织——甘肃工委。这是抗战后党在甘肃重新建立党组织的开始。谢老当时一方面领导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一方面又指导甘肃工委进行斗争。他重视和关心党的发展和党组织的建设,亲自帮助工委介绍发展新党员,并在文化、教育、军队、工厂、农村和各个进步群众团体中建立党的支部或小组,设立党的秘密联络机关,进行党的活动。
为了加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甘肃工委在谢老的具体帮助下办起了刊物,举办了各种类型的专门训练班。谢老总是亲自讲课,热情培养新干部。对那些被选送来的能写文章的同志,谢老引导他们精心研究经验教训,学习写作技巧,并鼓励他们不放松任何机会向报刊杂志投稿。在作为工委的机关刊物《西北青年》上,几乎每期都载有谢老带指导性的文章。由于他的带动和苦心组织,《热血》、《号角周刊》、《妇女旬刊》、《回声》、《抗敌》、《老百姓》、《民众通讯》、《政论》、《苦干》等报刊,如雨后春笋般的相继问世。谢老很关心这些刊物。在写给《妇女旬刊》的发刊词中,他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甘肃人民要不做亡国奴,就得自己起来革命。我觉得全民族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假如没有2.25亿的女同胞参加,不仅是个损失,而且战争的彻底胜利将不可能。我祝《妇女旬刊》在甘肃300万女同胞中起领导的作用。这些刊物所发挥的力量,是不可低估和忽略的,他们发表的大量文章,揭露了国民党官僚的腐败统治,反映了甘肃人民的贫困疾苦,号召人民行动起来为争取民主权利、改善生活条件而斗争,宣传了我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使国民党当地政府尊重和接受我党提出的有关甘肃抗战动员的政治主张。谢老还指示我们创党的《兰州派报社》,推销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武汉出版的《新华日报》。1938年初,我们又成立了生活书店兰州分店,发行《列宁选集》等进步书籍。
谢老做工作很讲究实际效果,他不但要求我们散发进步书刊,而且安排我们搞合法的、规模较小的读书会,以此对群众深入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谢老和伍修权同志都乐意为大家讲课,帮助一些同志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及《列宁选集》中的某些章节。每次上课,谢老都事先写好提纲,注明参考书目,使大家有所准备,真正学到一点东西,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经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党的影响扩大了,在人民中的威信提高了。有些人就出自内心地说:“共产党是真正伟大的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才是第一个好军队”。群众的这些认识,充分反映了党在民族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日益被人们所接受。
随着形势的向前发展,谢老对党组织的建设问题愈加重视。1938年上半年,我们在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开办了党建训练班,甘肃工委和兰州市委的领导同志全都先后参加了学习。这次训练班,由谢老讲党建、伍修权同志讲党史。谢老着重讲了党纲党章、党员条件,党的任务、支部工作、党的组织原则等。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修养,他不单是经常言传,更注意自己的身教,以他的模范行动来感染其他同志。他对在当时从事地下工作的党员,经常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告诫党员,要求每个党员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都要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真正做到把党的利益放在个人的一切利益之上,为了党的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以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带头节省开支,把节约出的每一分钱都用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一次,有位同志从新疆来,送给他皮衣和毛毯,谢老拒不接受。最后在推辞不脱的情况下,才收了下来。但随即又把它拿出去变卖,将所得的钱全部用到了地下党和办事处的办公费用上。这些教育对党员都很真切,从而坚定了党员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信念。与此同时,谢老又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他以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血的教训,提醒我们对国民党既要搞统一战线,又要坚持党的独立性。他用统一战线发展的历史,生动具体地说明了斗争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他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要求抗战,我党为适应广大民众的情绪和要求,提出了“反蒋抗日”的口号;“西安事变”后,党又根据新形势的需要,提出“联蒋抗日”;“七七事变”后,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党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动员起来,“枪口对外、一致抗日”,于是又采取了“拥蒋抗日”的政策。通过谢老这么联系实际地讲解,一些对斗争策略不够理解的同志也提高了认识,并千方百计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而斗争。由于同志们和各抗战团体的努力,民众的发动工作做得很充分。有一件事很有说服力,就是只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支前募捐的银元达十万多元。许多进步青年向党靠扰,纷纷要求到延安去学习。党在斗争中不断增添了新的血液,我们的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可以说,我们能出色地完成党的任务,能以兰州大地为舞台,演出这威武雄壮的戏剧,正是由于有谢老这样的好导演。
当年的生活是艰难困苦的,斗争是紧张激烈的,但是在谢老身边工作,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至今回忆起来,我们还为此感到十分幸福,我们从谢老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对于他留下的这些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让它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这是孙作宾与杨静仁、罗扬实写的回忆谢觉哉的文章。 (1979年10月5日)
孙作宾/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