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峡》
从红山寺“天门”拾级而上,登出“天门”,人们便可看到:边临红石峡崖畔建有一座南北长250多米,东西宽150多米苔藓斑斑的土城垣。这就是明嘉靖初年蒙古鞑靼首领与明朝议和后,明王朝在长城上设立11处蒙汉互市场所之一的红山市易马城。据史志记载,明天顺六年(1462)后,蒙古毛里孩、阿罗出等部相继入居河套,并频频入侵榆林一带。成化九年(1474)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将镇治所由绥德迁到榆林城堡。次年六月,余子俊始修筑边墙(即长城),率领将士四万人,在“旧界”上“凡两月而功毕”。这条长城东起清水营(今府谷县北),在榆林横贯红石峡,西至花马池(今定边县西北),全长约700公里,这样浩大的工程,显然是在“旧界”隋长城的基础上补修而成的。到16世纪中叶,蒙古右翼各部统领俺答汗,几乎“无岁不求贡市。明迁通过贡市企图控驭蒙古,嘉靖初,双方共议:长城线上开设蒙汉互市场所11处,故在红石峡长城口上筑起易马城,汉商以烟、茶布、绸缎等物,蒙古牧民以羊、牛、绒毛、马等互市有无。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汗率“大众犯京师”后,明廷以俺答汗“潜约河西诸部内犯,堕诸边垣”而“诏罢马市”。遂使双战争延绵达20余年,榆林一带首当其冲,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明隆庆五年(1571)明穆宗从大臣面拱、张居正等人的主张,实行对蒙古的封贡互市政策,这年九月复筑红石峡山崖之上易马城,恢复蒙汉互市的“红山市”。此后红山市愈来愈兴盛,到明万历年间,每当红山市贡市期,已是“万骑辐辏”繁荣景象。
易马城历经仓桑400多年,依然完好得以保存,是目前长城线上仅保存完好的一处明代蒙汉互市场所的遗址。建国后,易马城一度被驻军占用,1985年定为榆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愈来愈多的游人到此,吊古访胜,易马城已成为蒙汉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也时时给人们展示着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青山遮不住,大江东流去”,各民族和睦相处,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出处: 《红石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