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名胜古迹》
西岳华山是我国有名的五大山岳之一,古名“惇物山”,又称“太华山”,位于西安东120公里,华阴县南。
山顶有朝阳、落雁、莲花诸峰,皆岿然笔立,高插云霄,即所称“华山三峰”。三峰之下,又有云台等峰环侍拱向,故山势雄伟,峰峦耸削,因险拔峻秀著称于世。
山麓玉泉院,为上山游览必由之处,院内绿荫蔽天,泉石如画,传为宋皇祐年间隐士陈抟所建,清乾隆时重修;解放后,又经当地人民政府积极整修、维护,故亭、台、廊庑,焕然一新。院中有清泉一股,出自张超谷,据说这股泉水和山顶镇岳宫玉井潜通,所以特别清冽甘美,饮之可口,玉泉院即因此得名。
从玉泉院西南谷口入山,逶迤南行约10公里,上至青柯坪。谷道的两旁全是天然石壁,中间只有一条迂回曲折的小道,惟山石嶙峋,涧水萦回,飞瀑悬流,泉声如琴,别有一种自然妙趣。王猛台、鱼石、壶公石室、希夷峡和白鹿龛等古迹,都依次分布在谷内两旁石壁之上,引人入胜。
青柯坪在云门内,与峪口及三峰口同称华岳三麓;至此,谷道已尽,四周景色豁然开朗。《华岳全集》描述此坪时,称其“罗列诸峰,屏环渭水,南面水帘、瀑布,太华胜概已得其大部焉”,这是一点也不为夸大的。坪上有东、西道院和通仙观等庙宇,可以憩息并供给食宿。道院后有梅花洞等古迹,洞内有禹王塑像,塑工颇佳。
由青柯坪迤东,经回心石上至云台峰,沿路都是危崖峭壁,突兀凌空,尤以“千尺幢”、“百尺峡”及“犁沟”等处,最称险峻。“千尺幢”和“百尺峡”都是壁立的孤峰,上下陡道,四顾岩峦,皆离立万丈,非穿石受履,用铁索牵挽,便无从攀登。“犁沟”则在山之傍崖,东边是陡绝的石壁,西边又是高深莫测的幽壑,中为沟,自上而下,直若引绳,深不见底;握索扪级而登,高约五百七十级。相传老子当年在华山修炼,因见劳动人民开山凿道辛苦,于是驱其铁牛,竟一夜之功,帮助人们犁成了此道,因名“老君犁沟”、或称“犁沟”。沟的尽处名为“猢狲愁”,顾名思义,即知其崖壁的峭拔,而行之不易了。
更上,经温神洞、群仙观,便登临云台峰。此峰也称北峰,是总绾三峰的冲要处所,高虽不及三峰,但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只有一岭南通,故险要异常。峰顶有真武官,倚山为屋,叠起层楼,隐映于苍松翠柏之间,周围山色如画,绚丽非常。屋后曲径深邃,石壁垒垒,壁缝高处有一条铁索,上系铁犁一把,传为老子遗迹,用来附会老君犁沟的神话故事,倒也饶有风趣。凡是看过影片《智取华山》的人们,不但对解放军七勇士的机智、勇敢,攀登天堑,奇袭北峰的英雄事迹,表示无限的钦佩,而且对此峰的孤特、险削和巍峨独秀的绮丽风光,于称羡之余,尤有深刻的印象。
出云台峰向东蜿蜒走去,不一会便到了“擦耳崖”,只见崖边鸟道一线,路不盈尺,下视千仞,不辨水石,游人必须面壁挽索,贴身而进。及至尽处,更须转身就崖,挽索而上,凡三十级,此即谓之“上天梯”。过此,即为日月崖;复转向西南,行约1公里,便到了耸立天际的“苍龙岭”下。
此岭古称“搦岭”,或名之为“夹岭”,坡极陡削,上、下长逾1500米,径宽不过1米多,中突而旁杀,两旁全是看不到底的深渊,只见松头竞发,出没于苍烟之中,令人心惊目眩,不敢俯视。若折身反度,其险更甚。相传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当年曾经鼓足了勇气,上得此岭,及至回头一望,则恐惧失色,自度绝无生还的希望,于是写了遗书投下涧去,继而抱头痛哭。因此,岭尽处有“逸神岩”,岩上刻有“韩愈投书处”五个大字,以志其事。
踰苍龙岭,经五云峰度桥,衔石脊而上,至金锁关,也是登三峰的险隘处,又称“通天门”。杜甫《望岳》诗中有:“车箱入谷无多路,箭筈通天有一门”,就是指的此门。
入门里许,便为三峰口,也就已到了三峰的峰麓,其地有宗土词和四仙庵。稍前,路即平远,渐行杂树间,溪水回绕,如入桃源,令人顿觉心旷神怡,“过了金锁关,又是一重天”诗句,用来描绘这一带的天然景色,真是再确切不过的了。
三峰据东、南、西三面,北面空处为“中污”(注),是登峰先路,中间有两条山谷:一自细辛坪东上为朝阳峰,自玉井楼西上为莲花峰,更南上为落雁峰;另一谷自玉井直指玉女峰下,与南溪合,直泻北崖下,形成了一股雷鸣似的瀑布飞流。
镇岳宫适在三峰环抱的西偏,居中污的西北隅,倚壁而构,旧名“上宫”,四旁松林荫翳,景色清幽。玉井即在镇岳宫前,其旁玉井楼与镇岳宫相对,俯临井上。井水甘美,清冽异常,相传曾生千叶白莲。韩愈的《古意》诗称:“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当即指此。
玉井东北有石洼如臼,为数共计二十八个,累累如贯珠,上承玉井,水自崖端下注山腹,至水帘洞泄之。
莲花峰,也称华山西峰,峰西为峭壁,笔立下仞,俯瞰秦川茫茫一片,洛、渭二水,宛如银带似地盘曲其中。峰前为屈岭,系整块庞然巨石,势如苍龙,岭西为绝壁,东边是陡峭的石坡,唯坡底林木葱郁,雅静无比,度过此岭,便可到达落雁峰,因峰顶翠云宫前有莲花石,形状如莲花上覆而横裂,所以称莲花峰;又因此峰色态生动,犹一苞千萼,插天直上,有如青芙蓉,故又名“芙蓉峰”。由翠云宫正殿前西旁偏门出去,迎面就是“斧劈石”,相传为沉香劈山救母处。顺此石东边向北爬去,即至“舍身岩”,绝顶有石,丰隆而夷上,称“摘星石”,是此峰的最高巅。此外,此峰还有“西元洞”、“洞元石室”和“莲花洞”等古迹。
落雁峰又名南峰,海拔2,200米,为华山的最高峰,四周皆松林,杂以柏桧,迤逦数里,密阴如伞。其上有明代建造的金天宫,也称白帝祠,在松桧襟带伺凿石为殿,堂房周环,云:起梁栋,绣桷迎风,别致异常。从祠后东上为峰之绝顶,上有老君洞,相传老聃最后退隐即居于此。洞北有太上泉(即《道经》中所说的太乙池),池水青绿,东拄涧下,今称“仰天池”。
由峰顶东下,至避诏崖,崖上有巨石上覆如屋,类似蜂窝一般,传焦道广和陈希夷(即陈抟)曾先后居此静养。因希夷上谢手诏表称:“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啣来”,遂以名崖,有希夷手书“避诏崖”三字,镌刻崖上。
避诏崖的东面崖下,有石坊一,称“南天门”,坊外有石坪,方广丈许,下临绝壑;由此坪西出,即“长空栈”。栈以铁杙插壁,承以青石板,广不过八寸,游人必须舒臂缘索,背空虚行,至朝元洞后,更须穿井而下,踏上悬空的木椽,紧攀铁索,面壁屏息,缓步横行,最后乃抵“贺老石室”,传为昔日贺元希静养之处,所以又称“避静处”,室凭突崖,炀灶犹存。室旁为崖,高数十丈,类俛首形,遥覆室上,上镌“全真岩”三字,字大1米许,填以赤色,上下悬绝。凡此,也都是亘古未有的奇迹,当年的石工们是怎样把它凿成的,实在难以想象。
落雁峰的西北山腰,更有一峰特起,俗称“孝子峰”,相传为老聃炼丹之所。峰半犹有所谓老君炼丹炉,炉径丈余,高六尺;峰顶有池,名“八卦池”。
由南天门雷神词北降而东折,取道松间,约行1公里许,即至朝阳峰。此峰又称东峰,冈石斜削,古松参天,南望峰峦起伏,有如万里波浪,形势壮丽非常;因峰顶有“朝阳台”,可观日出景色,故名“朝阳峰”。峰尽处有“三茅洞”,洞内有希夷像;洞外有池名“甘露”,池水味极甘美。下望平野,河流隐现。附近还有“清虚洞”,由洞前青龙潭向东转去,山峰突然截断,上凸下凹,三面临空,南下则别有一孤峰,峰顶方而平,上有铁瓦亭一区,铁棋一枰,相传系秦昭王令工人施钩梯上华山所筑,即卫叔卿的博台。据说赵匡胤也曾经在这里和陈抟下棋,败于陈而将华山输与陈。路由悬崖系铁索直缒约十余丈,铁索尽则须蹠崖自度,为“鹞子翻身”处,也是华山有名的险景之一。
朝阳峰的东北处,还有一个山峰名叫“石楼峰”。峰的东壁“石髓凝结,黄白相间,歧出如指掌”,故称“仙掌崖”,传说古代有河神巨灵,左手托起华山,右足蹬去中条山,给黄河开出一条入海的河道,放出了洪水,拯救了万民。所谓“仙人掌”即巨灵推山时留下的手印。这虽然是个荒诞的神话,但却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豪迈理想。掌上半轮如月,光可鉴人,题称“石月”。
玉女峰亦称华山中峰,在朝阳峰的左襟下。自仙掌崖降而西行,约1公里时,即北折渐上,出松林,已而豁然开朗;登峰之东北,岩势如鸟喙状,上丰而下缩,有松一株,附崖侧生,其根不可见,枝叶凌空作势,无鳞而光,名“舍身树”。峰顶有石梁,东西八九步,南北二十余丈,其形如龟,一名飞鱼。龟背上有明星玉女祠,内供玉女象;祠前有石臼五个,传为玉女洗头盆。都可以汲水,水则绀碧澄鲜,石梁前有石隙,阔五寸许,名“石龟蹑”,为唐玄宗祷雨投简处,其深不可测,相传下通黄河,一名“龙窟”。此外,还有品箫台及玉女石马等古迹。传说古时有个隐士,名萧史,善吹玉箫,箫声引动了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的爱慕之情,她于是抛弃了宫廷中的荣华富贵,跟萧史一同来此隐居;因此,峰上许多名胜都是因玉女而得名的。
华山不仅为我国有名的游览胜地,山上物产,也极富饶,如天然的矿物,有水晶石、洗石、握云矾石、陵石、白英石等,其他植物、花果、药材……等,尤多名产,如万年松、山药、百合、华筍、蕈、云盘蘑菇、松子、黄精、人参等,都是遐迩闻名的特产,其中尤以“华山参”最为名贵。
(注)华山三峰及中峰所形成之谷,面积甚大,统称中污,是低下多水的意思。
出处: 《陕西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