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风物传说故事》
石门对石鼓,金银二万五。
谁把石门开,富齐汉中府。
这首古老的歌谣,唱出了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也不知道是哪朝哪代,巴山脚下,汉中盆地边边上,有一个地方,两座山峰相对,中间比较低凹,象是一个天然的门。石门对面有一个圆圆的大石盘,象是一面天然的鼓。石门对着石鼓千千万万年了。人们唱着这首歌谣,谁也找不到一把钥匙来把石门打开,取出门里边的金银财宝,照旧过着穷困的生活。
石门附近住着一户姓石的人家。石家夫妻俩苦扒苦做,忍饥受寒地拉扯大了三个儿子。老大老二结婚生子后,老汉就死了。老汉一死,老大老二嫌年幼的三兄弟和年迈的老娘是个累赘,就吵闹着分了家。
身强力壮的老大老二独立门户了。年仅十五岁的老三同老娘一起过活。娘儿俩仅仅分到了一亩旱地,一间破草房。老三人称石三娃,是个孝子。他学了个磨豆腐的小生意。每天,鸡刚叫头遍,他就起来推磨。天还没亮,两箱豆腐就做好了。天刚麻麻亮,他就担上豆腐担去走村串户地叫卖了。这样的小生意是赚不到多少钱的。再加石三娃心慈面软,看到穷乡亲们谁家揭不开了锅,就送谁家一些豆腐和钱。他自己经常吃的是豆渣,豆腐总是叫老娘吃。时间一长,孝子的名声就越传越远了。
有一年的数九隆冬,天寒地冻。石三娃穿上老娘亲手缝的新棉袄又担上豆腐出门叫卖。下午了,天空飘起了雪花。石三娃的豆腐卖得只剩下一点点了。他把卖来的钱买了二升米,就开始往回走。路过一棵大槐树下时,只见雪地里倒卧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石三娃赶忙放下豆腐担,扶起老人问道:“婆婆,你咋啦?”
这个老婆婆骨瘦如柴,衣衫单薄,浑身冰凉,无力地倒在石三娃的怀中说道:“我,我又冷又饿,三,三天没吃东西了。”
石三娃听了就象对待自己的亲娘一样,赶忙脱下自己的新棉袄披在老婆婆身上。接着,他又把她背到邻近一家熟人家的火塘边上,让她烤火取暖。然后,煮了一大碗热呼呼的豆腐,送到老婆婆手边。
老婆婆摇了摇头说:“我,我不吃,,留给你娘吃吧。你,你给我吃点豆渣,吊吊命就行了。”
石三娃恳切地说:“婆婆,你人老了,豆渣咽不下去。我娘还有吃的。你,你就和我的亲娘一样嘛。”
真是好话劝人三冬暖,老婆婆听了非常感动,就接过豆腐碗,大口人口地吃了起来。
烤着火,吃完了一大碗热豆腐,者婆婆脸上由苍白变红润,身上有气力了。临分手时,她要还棉袄,石三娃一定要叫她穿走,并且把二升米也给她。她推辞不过,就接受了。她手指着远处的石门说道:
石门对石鼓,金银二万五。
鼓压石钥匙,开门找财富。
说毕,老婆婆就迈开大步走了。石三娃冒雪受寒赶回家时,天已经黑尽了。只见老娘站在门前,正在翘头张望哩。石三娃放下空担子,赶忙扶着老娘说:“娘,快进屋去,小心冻着了。”
娘被扶进屋里后问道:“三娃呀,你往天都是太阳没落山就早早地回来了。今天是怎么啦?你的新棉袄呢?”
石三娃把刚才发生的事情说了:“娘,对不您你老人家。今晚上没米做饭了。”娘说:“好娃哩,你作得对,天下穷人是一家,我不吃饭了,吃豆渣就行了。”“不,娘,你先歇一会。我到大哥家去借点粮来为娘作饭吃。”
石三娃到老大家说明了借粮的原因。老大指着鼻子骂他道:“你真是个傻娃子,自家都缺吃少穿的,为啥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白给人家粮?我,我家也没啥吃的了。”石三娃见大哥装穷,又来到了二哥家。老二照样骂他是个傻瓜蛋,同样没有借到粮。
石三娃空手回到家中,娘正端起一碗豆渣在艰难地往下咽。他连忙跑上去夺下碗说:“娘,我马上就推豆腐,决不能让你老人家咽豆渣。”说毕,他就提早去推好了明天卖的豆腐,给娘煮了一大碗,眼看娘美美地吃了下去,他才吃了点豆渣,勉强地塞饱了肚子上床睡觉了。
第二天天晴了。石三娃卖完了两厢豆腐,太阳还老高老高的。路过石鼓跟前时,他突然想起了昨天老婆婆临别时说的话。怀着一种好奇心,他就放下担子,在石鼓跟前寻找了起来。找呀找呀,找了好久也没见啥石钥匙,只见到一根长形变头的石棒槌。石三娃心想:“莫非这就是?嗯,不管是不是,拿去试一试吧!”
石三娃拿起了石棒槌,来到了石门跟前,轻轻地一撞。说来奇怪,只听“吱”地一声,石门动开了,他觉得有了门,又接连撞了三下。
“吱—吱—吱—”石门慢慢地开了。眼前是一个黑漆漆的大洞。他放下石棒槌,放开胆子往前走。洞越来越亮堂,越来越宽广。迎面是一间磨房,只见金光闪闪,银光灼灼,叫人眼花缭乱,惊奇得很。石三娃用手揉了揉眼,定了定神,仔细一看,只见一匹金光闪闪的金马,拉着一盘金光闪闪的金磨,金磨眼上堆着金光闪闪的金豆豆,金磨旁边淌着金光闪闪的金粉粉,石三娃想起了昨天的老婆婆,心想:“她一定是个神仙,见我娘儿俩可怜,才下凡来显灵的。”他没有多要,只在磨眼上抓了两颗金豆豆,就从原路走出了石门。他刚走了出来,只听“喔——喔”一声公鸡啼鸣声,石门就自动关上了。他把开门的石棒槌放回了原处才回到了家中。
石三娃把两颗金豆豆兑换成了钱。他首先给老娘买齐了穿的戴的铺的盖的,给自己买了件新棉袄,剩下的钱全部买了黄豆。本钱大了点,他由每天推两厢豆腐,变成了推四厢。仍然走村窜户地干他的老本行,仍然见到谁家穷困就帮助谁家。
老大老二见老三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了,老娘的吃穿也不发愁了,就感到有些奇怪。有一天晚上,老人看见老三卖完豆腐回来了,就约上老二一同过来问候起老娘和三兄弟的冷暖来了。两句客套话一说完,就追问起日子变好了的原因。
石三娃是个老实疙瘩,在老大老二的追问下,就把用石棒槌开石门的经过给说了。老大老二都摇头不相信。石三娃说:“信不信由你们,反正那个石棒槌还在石鼓底下哩。
老人说:“既然天底下有那么好的事,你为啥不给当哥的也抓点金豆豆出来?”
老二说:“是呀,你真是个傻娃子,要是我呀,起码也得抓一大口袋。”
石三娃说:“抓那么多干啥?救点急,帮补着过个日子就够了嘛。”
老大老二跟老三说不到一块。出于好奇和贪心,他们就打起火把,连夜直奔石鼓而去。果然,那个弯头的长形的石棒槌还在。老大先发现,捡起来就奔向石门。老二唯恐落后,紧跟着追了上去。
石门又被打开了,老大者二穿过一片黑道后,果然眼前是一个金光闪闪银光灼灼的磨房子。金马还在一圈又一圈地推着金磨。老大老二高兴得心花怒放,抓了金豆豆又抓金粉粉。衣袋装满了,又脱下长裤子来扎紧裤角当麻袋用。裤子“麻袋”装满了。老人叫老二走。老二还不满足,又动手去牵金马。老大受到了启发,也去卸金磨扇。金马死也不走,老二拳打脚踢地吆赶。金磨扇太重,老大被压得直不起腰,使出了吃奶的劲,大汗淋淋地一点一点往外挪。
就这样,他们一个拚命吆赶着金马,一个拚命肩扛着金磨,一寸一寸、一步一步地出了磨房,穿过了黑道,好不容易才来到了石门门口。只听“喔——喔——”一声雄鸡长啼,天亮了,石门“*(左口右平)”地一声关上了。老大老二丢下金马和金磨使劲地捶门。石门冷冰冰硬梆梆的,哪能捶打得开。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呀!
贪心不足,忤逆不孝的老大老二连同只能从外面才能开门的石钥匙一起,被石门关在里头了。从此,石门再也没有人能开开了。
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直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石门才真正地被无数勤劳的双手打开了:石门后面修起了强家湾大水库。石鼓跟前修起了白兔岭水库。两个水库整天淌金流银的,保证了巴山脚下汉江南岸的千万亩田地旱涝保丰收:一年两季遍地都是数不淌的金豆豆。果然是“谁把石门开,富齐汉中府”了。
如今,水库区又修起了南湖公园,游人们来此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都要想起和尊敬那个勤劳孝顺的石三娃,憎恨那贪得无厌,忤逆不孝的老大和老二。
出处: 《陕南风物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