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地区名胜古迹》
龙门三洞在宁强县唐渡公社,因其地在龙门山,故称“龙洞”:又因洞分头、二、三,故又称“龙门三洞”。其头洞在唐渡公社东约二里, 属嘉陵大队第五队。洞顶为公路,汽车行驶其上;由头洞沿河南行约五里处为“二洞”;再南约一百多米为“三洞”。
龙门三洞的概况,据清·魏源《三龙洞》诗二首“原注”载:“三龙洞:在汉中府沔县(应为“宁羌州”一一引者),即《禹贡》‘潜水通东沔、西漾’之穴也。有第一门、第二门、第三门,皆在数里内,沔水入第三门,出第一门,入嘉陵江。盖古时嘉陵江高,故可入沔,今则倒流。天下洞壑之奇,莫过于此”。
龙门三洞景物之佳者,莫过于头洞。头洞长三十米,宽十二米,高约二十米。洞内两壁及洞顶,原多有摩崖题记和嵌碑。今摩崖损毁,嵌碑掉落,但遗痕尚在。洞口原有一庙,名曰“龙门寺,本世纪五十年代,被当地人斥作它用。但寺后悬崖瀑布,依然如故。
关于头洞景物状况,北宋苏元老《龙洞记》碑有所描述:“……其深七十三步,广半之。其两旁石壁之嵌空突怒者,若耳、目、鼻、口、鳞甲、跟肘甚具。其下皆平石为底,水文其上,若铺筦簟;石坠其间,若俎豆;其两岩皆瘦木、翠蔓,附石草生,葳蕤下覆,若缀缨络。木,蔓之间,布水十道,后先交映,若垂冕旒。水落石底,其势眺泻,与石相斗,若溅霜雪。其声锵鸣,与洞相应,若响琴筑。寒清邃幽,殆非人境。……”
龙门洞景物如此壮观,两宋名人,多有题咏。如北宋赵忭《龙门洞》诗:“蜀道群山尽可名,更逢佳处愈神清。初疑谷口连云掩,入见天心满洞明。怪石嶙嶙蹲虎豹,飞泉落落碎瑶琼。巍峨别有神仙路,又得攀跻向上行”。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数过龙洞,咏诗甚多,今选其《再过龙洞阁》诗:“天险龙门道,霜清客子游。一筇缘绝壁,万仞俯洪流。着脚初疑梦,回头始欲愁。危身无补国,忠孝两堪羞”。
龙门洞口,原来石碑很多,北宋名人,多有留题。据《舆地纪胜》载:“龙门:在(大安)军五里官道之旁,悬壁环合,上遥碧虚,中敞大洞,下漱消泉,宛然天造,水帘悬夏,冰柱凝冬,真异境也。文潞公(彦博),宋景文(祁)、赵清献(忭)、王素、韩绛、田况、吕公弼、吕大 防诸公,皆有留题”。可惜这些石刻,今皆不存,仅存北宋苏元老撰并书的“龙洞记”石碑一通。
“龙洞记”碑,高一四六、宽八O、厚八厘米。碑额右行横题“龙洞记”三字。计二十一行,行四十字、末行二十七字,共计八二七字。内容记述龙门三洞之险要与景物之奇特。末题“宣和(北宋徽宋赵佶的年号)四年(1122年)十二月十二日眉山苏元老在廷记”。
明·赵崡《石墨镌华》载:“苏元老‘龙洞记碑’,在宁羌州。元老深得君家卧笔法,此记亦似之。石泐不可读,间存数字耳”!
《一九四三年宁强县经济调查团全县经济调查报告》载:“……龙门寺在龙洞沟口外,宋宣和四年眉山苏在延氏撰书之碑记尚存,备称此处山水之嘉胜,为京(指今开封一一引者)蜀间四千余里之首选。四川《眉山县志》载:‘苏在廷名元老,为(轼)辙之旅孙,官至太常少卿。著有《九峰集》四十卷’。此碑为《九峰》遗墨,亦为县中仅存之最古文献”。
此碑到解放后,移至唐渡公社保存,一九七九年春,乃移至宁强县文化馆保存。除少数泐字外,保存基本完整。近两年来,我们旁采资料,已将泐字补齐,可以畅读,又可纠正《石墨镌华》作者赵崡称“间存数字耳”之讹。
《汉中府志》及《宁羌州志》“艺文”转录此碑文时,遗行漏句颇多,这次将全文补齐,附录于下:
自蜀至京,行四千余里,几半天下,山水之可喜者,莫如利三泉县;自利至兴,行五百里,几半蜀道,岩洞之可喜者,莫如龙洞。自三泉西行大道,不能二里,又自大道南行支径,不能百步,山舒水涌,无他异。少焉,突有若观阙者当其前,迫而视之,则洞也,其深七十三步,广半之;其两旁石壁之嵌空突怒者,若耳、目、鼻、口、鳞甲、眼肘甚具;其下皆平石为底,水文其上,若铺筦簟,石坠其间若俎豆;其两岩皆瘦木翠蔓,附石草生,葳蕤下覆,若缀缨络;木、蔓之间,布水十道,后先交映,若垂冕旒;水落石底,其势跳泻,与石相斗,若溅霜雪;其声锵鸣,与洞相应,若响琴筑;寒清邃幽,殆非人境。予不能尽名其状,盖造物者专为是瑰诡以耸闻世俗,天地间一尤物也。循洞南升,石断而土分,弃奇为平,有土田甚沃,有竹、箭,桧,柏、松、柟,杂他卉木甚茂,野人或居焉,若世所谓桃花源者。少西而升,不能百步,泉涌地中,清冷滑甘,委蛇东下,及洞之巅而落,向之为布水者此也。洞不知本所出,相传以为往有蛰龙腾去,擘岩掀麓而为此也,故以云。淳化中,县令钱侯泳,始辟为游宴之所。水自洞出,北合嘉陵大江,深不可涉。桥于洞北,阁于洞下,馆于洞东。又桥于洞南,亭、榭、台、圃于洞西,以便游者。父南而升,不能三里,路益险,山水益秀,复得洞焉,若重檐夏屋,深不可穷,有石床甚古。水出洞中,既冽且清,然以道路恶绝,无游人。岁大旱,取湫水,辄应。疑龙之所家,以前洞为门闾,而此其堂奥也。予蜀人,去乡里而长道路,往来京蜀,凡十数过其下,过未尝不游,游未尝不饮酒、赋诗而去。洞中草木,若皆旧识。虽使予自有而尝之,不若是数也。予同年友李侯山甫,为令于此,予弟蒙甫又为尉于此,书来告曰:“愿有记也”。予闻之山水之无知也,以人为荣辱。故岘山虽卑,以叔子而显;冉溪虽秀,以子厚而愚。今兹洞之奇冠天下,非得奇文无以称之。且文人过其下者相蹑也,而独以文属愚何哉?嗟夫!灵壁之石,天下奇玩也,盖仅有岩穴处耳!徒以其近于中都,故职重当世。甚者,至一拳之微,价累千金,而弥不可得,其亦巧于效技矣!今此洞岂特百倍于灵壁,惟苍然独秀于远方,不效技于王公贵人之前,而独为田夫、渔父之所简贱,高人、逸士之所耽玩,盖其拙有类予者,而予又与洞旧识,则虽辱之以予文可也。予之拙滋甚,终若洞之不可变迁。当归老子故山,过洞而留,益饮酒赋诗,将水、石、草、木,一一而辱之,不知山灵尚许之乎!宣和四年十二月十二日,眉山苏元老在廷记。
出处: 《汉中地区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