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汉中>略阳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翠峰亭石刻

《汉中地区名胜古迹》


  翠峰亭在略阳县城关公社七里店火队豁口生产队银子崖峡,位于县城东南五公里处公路东侧崖边,据道光《略阳县 志》载:“翠峰亭:在(县)东十里纱帽湾,久圮”; “大石崖:在(县)东十里纱帽湾。崖上三碑:唐天宝八载,顺政郡太守房涣题记,宋武兴太守王震《翠峰亭铭》;‘石室’二字,古娄盛交题。字多剥落。道光壬寅,(知县潭)瑀书‘古翠蜂亭’镌于崖,撰《翠峰亭辨》刻石嵌于其上” 。
  这里山青水秀,风景优美,远在唐代,就有地方官游览设宴,历代踵继,今亭虽废而题记摩崖尚存崖上,兹按时代先后叙列于下:
  一、《宴游记》摩崖:在公路东侧石崖上,高五十、宽一OO厘米,楷书十八行,行九字。其记曰:“我皇帝道高前圣,德迈三皇,天下晏然,四方无事,朝廷消谧,常思蹈舞之仪;宫苑欢娱,每畅眷游之赏。天恩广备,锡赉见沾。旬日飞觞,求诸胜地。武兴泉石,触目惊人。况卜良游,自须奇绝。顺政游胜,郡南十里。山嶂重复,石壁干云,*(左氵右折少一互下水)水澄湾,清冷见底;岗峦隐映,苍翠难名,虽王羲之《兰亭》,未足云比,石季伦《金谷》岂可同年!涣叨忝专城,常沾宴赏,同诸英佐,得尽欢游。天宝八载三月廿日太守房涣自书”。
  按:以上除空格抬头及避石痕间隔外,共一五三字。其“武兴”、“顺政”为今略阳在唐时的郡、县名。 “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其“八载”为公元七四九年。
  二、《石室》摩崖:在《宴游记》北八米处。高三十四、宽六十四厘米,右行横写行书“石室”二字,字径二十五厘米。上款“己丑年夏吉”,下款:“古娄盛交题、督工梁官辛明记”。
  按:“石室”取“所处险绝,人迹罕至”之意。“已丑年”仍是天宝八载。可能是房涣在斯年三月摩刻了《宴游记》,到夏天,有古娄县(今江苏松江县)人盛交想追美房涣而题了“石室”两字,由督工梁官辛明镌刻于旁。
  三、《翠峰亭铭》摩崖;在《宴游记》南石崖拐角东端。高四十四、宽八十七厘米。楷书十三行,行五字,末行二字,除避石痕空一字外,共六十一字。其铭曰:“太原王姓河南人,名震字叔仁。宋嘉祐,岁壬寅,尚书中郎守武兴郡。四境山嶙峋,构新亭,迓佳宾,曰翠峰,景实真。唐天宝,房使君,上锡宴,刊坚珉。亭之石,名不泯”。
  按:“嘉祐”是北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壬寅”为嘉祐七年(1062年)。武兴太守王震为了追美房涣的“芳躅”,在这里新建了“翠峰亭”而摩铭于此。
  四、嵌碑:在“翠峰亭铭”摩崖西二米处,碑已掉落,内容不知。嵌碑框高六十一、宽九十二厘米。
  五、《翠峰亭辨》嵌碑:在《宴游记》南约五米处,高四十五、宽一四O厘米,此碑掉落,现存该地养路队道班院内。因明、清以来,许多金石书籍及地方志著录时,将唐天宝房涣刻的《宴游记》与宋嘉祐王震刻的《翠峰亭铭》混而为一,前后颠倒,讹字较多。甚至将“房涣”讹为唐德宗时官兴元少尹的“房武”,以致给研究金石者带来许多麻烦。及至清道光略阳知县谭瑀重修《略阳县志》时,作了实地勘察,核对两石,作了纠正,并撰《翠峰亭辨》,刻石嵌此。《辨》末署:“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壬寅夏五月,知县南海谭瑀记,贡生固原白店书”。《辨》长不录,详见道光《略阳县志》卷之四,“艺文部”。
  六、《古翠峰亭》摩崖:在《石室》摩崖下五十厘米处。高五十四、宽一四O厘米。右行横书“古翠峰亭”四个大字,字径二十五厘米。上款:“道光王寅五月”,下款:“知县南海谭瑀题”。
  附录谭瑀《过翠峰亭故址三首》诗于下:
  其一:“淼淼澄湾浪不腥,风流太守醉眸醒。岂知三百年光駃,能使仙曹构翠亭”;(原注:唐天宝八年——749,太守房涣游记,计至宋嘉祐壬寅——1062年,太原王叔仁筑亭时,相距三百一十七年。——应为三百一十四年——引者注)
  其二:“翠峰亭子插云根,铁笔摩崖记太原。今日更无烟槛在,旧铭藓蚀手空扪”;
  其三:“扪藓银钩字认房,好教涣、武细参详。殊碑幸有山灵护,留得题名字数行”。
  

出处: 《汉中地区名胜古迹》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