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汉中>留坝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陈仓古道

《留坝县志》


  陈仓古道又称古陈仓道或陈仓沟道,与故道(陈仓道、散关道或青泥道)不在同一条道上。
  《读史方舆纪要》、《沔县·白崖》记载:“百丈坡在县东北二十里。《舆程记》:由凤县甫百里桑坪(连云寺)而入,至此而出,路长二百里,为古陈仓道。汉高祖出故道袭陈仓,盖由此。”陈仓古道的具体路线,即由连云寺(桑坪)南渡野羊河入陈仓,循山路盘旋而上,越分水岭至三道河,沿河谷上行经油房咀、官到山至大石崖。至此,路线分东、南两条。东线经龙潭子、烂草门、箭峰桠,进人留坝县界,循黑河下行经闸口石的铁炉川(营盘)、碓窝石,过复兴关(即火烧关),折西南行至二沟,出百丈坡与连云栈道南线(即金牛道)相接。南线由大石崖越熊家梁至长坪,经庄房坝至老庄,进入勉县界,然后经张家河至黑河坝,与连云栈道南线相接。从史籍看,陈仓古道多用于军事行动,未见驿站的记载。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多次军事行动都曾经过此道。汉刘邦由此出奇兵定天下。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铁炉川,为北伐的主要行军路线。南北朝时,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十月,大将军达奚武率七万大军,由陈仓古道进兵伐南郑。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因藩镇与宦官争权,宦官田令孜挟持僖宗逃往凤翔,后又逃往汉中,先走陈仓古道,后走褒斜栈道进入汉中。明、清时期,陈仓古道曾是商贸大道。清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朱子春纂修的《凤县志》载:“自双石铺进沟,逾酒奠梁,进东岔沟、三道河、箭峰桠,至闸口石,为先年甘肃赴此运铁之路。今铁石衰微,贩运者间或自留坝之连云寺进陈仓沟,每春冬时驼盐者到此运铁回转”。据清《留坝厅志》载:“清光绪前后,古陈仓道一度是运铁、盐的驮运道”。民国2年(1913),凤县富商索奋武在闸口石、杨家河开办“忠义勇炼铁厂”;民国3年(1914),凤县高鹏程联络留坝富绅方星洲,创办“凤县冶铁公司”。尔后,又自立字号“晋太恒”,在光华山、长坪一带炼铁。两厂均在东岔沟、营盘设铸造厂,铸锅铸铧,然后将产品运往双石铺、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出售,其运货路线全靠陈仓古道。《宝鸡古代道路志》载:“凤州之南的连云寺,与勉县之间有一条经百丈坡、东狼谷,循沮水(黑河)河谷去勉县的支路,被称为‘陈仓古道’或‘古陈仓道”’。清《留坝厅志》在《栈道图》载:“五里连云寺,有居民;一里陈仓道口,有歧路,古陈仓道也”。今凤县连云寺村西原有一小桥,名“陈仓桥”。桥旁有清代石碑一块,上书“古陈仓道”。同时,村中存有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立石碑一块,碑文“对面古陈仓道”。清礼部侍郎汪灏曾经此道,留有“陈仓空蔓草,紫柏亦荒烟”诗句。陈仓古道从凤县箭峰桠人留坝县境,沿沮水河谷南下,经黄花坪、闸口石、营盘、月亮坪、碓窝石、瓦泉寺、火烧关翻土地梁,入勉县界(百丈沟)。经留坝县境内的陈仓古道闸口石,曾有蜀汉时期诸葛亮的屯兵场留下的许多遗迹。从碓窝石过复兴关(火烧关),也都有古道遗迹。
  

出处: 《留坝县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