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宽锁
有礼村在宝鸡县周原乡。它原来叫祖家村,后来改为有理村,再后又把有理村改为有礼村。这村名是咋来的,为啥要改几次?其中还有一段古经。
祖 家 村
传说远古时期,渭河两岸兵祸连年,加上一次毁灭性的地震,白骨遍野,一片荒凉。这里成了洼大村稀,方圆几里不见人影的鬼地方。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明太祖下令把西洪洞县的人迁往陕西,河北等地。老百姓听到这个信儿心慌不安,谁也不愿离开老家。人槐树村的人,都聚集在祖家村里,让全村最有威望,年纪最大的老族长替大伙拿主意。
第二天,天还未亮,一群如狼似虎的官兵围住村庄,闯百大庙,宣读皇上圣旨:“洪洞大槐树村民迁至陕西。”人们一听,都失声痛哭起来。为啥来?故土难离,谁也不想离开,兵没法,就拿绳子把大家捆起来。有几个年轻人不一会就跟官兵打起来。结果叫官兵杀了。为了保全众人性情,老族长含泪收起祖案,和大家一起离了大槐树,向陕西走。一路上官兵怕他们逃跑,就把男人们的双手绑在后背上,又用绳索连成一串。妇女们抱着孩子,扶着老娘一步一步地被赶着上路。
一路上爬山涉水,受尽千辛万苦,把小拇脚趾头的指甲盖都走破了,分成两瓣。大小便要官兵解开手,官兵嫌麻烦,规定每天解手两次。有的人熬不住,就一路喊着:“解手、解手!”到了陕西渭河北原上,才把人们分散到一打圆,搭棚开荒种庄稼。老族长所在的地方就成了周围庄子的中心。按照大槐树的老传统,每年大年三十夜到正月初一是拜祖时节。老族长掌管着祖案,每到除夕,周围村里的人就到他那里去拜祖。祖家村也就由此得名了。至今,这一带上了年纪的人走路倒背着双手,说这是先人传下的。把大小便叫解手,年三十到初一朝祖拜年的老规距也一直流传下来。
有 理 村
山西大槐树的百姓迁到陕西周原,一晃就是一百五十多年。这时正到明万历初年。传说,六月的一天,新任知府从四川成都启程前往凤翔上任。一行人越过蜀道,渡过渭河,上了北塬,来到一个村口。这里呈三角形,长着三棵古槐。他们走得饥渴,就在树下乘凉小歇。适逢一农夫锄完地回家,府台大人即差人上前打问这是什么地方,离凤翔有多远。老农忙放下手中锄头,有礼貌地回答:“这叫祖家村,距凤翔还有三十里。”差人将此话禀报府台。府台大人竟以为农夫欺他新来乍到,口语不同,故意辱骂,遂大喝一声:“大胆刁民,竟敢当众侮官,与我拿下。”不由分说,农夫被鞭打绳拴押往凤翔府衙。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显示公正廉明和威风,府台大人不顾鞍马劳顿,点齐衙役,传来地方乡绅,即刻升堂问话。农夫连喊冤枉,府台惊堂木一拍,喝道:“大胆刁民,本官初到此地,你竟敢当众侮我,说你的村是祖家村,还有什么冤枉?”老农将事情原委陈述一遍后,说:“老爷如若不信,现村内堡子城北有井盘的石刻为证。”府台传问左右,大家都说确有其事。至此,事已真相大白。可府台到任初次审案,就碰了个钉子,当着众多地方乡绅,面子实在丢不下去,便改口说道:“既然祖家村是真的,这名字叫起来挺别扭,就改成有理村吧。”这一改,既顾了面子,又显出了当官的清正,堂下人齐声附合叫好。从此,祖家村就叫成有理村了。不用说,那三棵古槐和井盘石也成了少有的历史见证。
有 礼 村
凤翔府台大人把祖家村改名有理村后,一时方圆确有了名气。村里有个姓杨的大户人家在外地开京货铺。杨掌柜和隔壁药铺李掌柜是朋友。杨家有二女一儿,李家有一儿一女,喝酒中说好换亲。眨眼,女儿长大,李掌柜择了古日给儿子完婚。谁料杨家姑娘自小娇生惯养,过门几天就仗着自己是有理村的大小姐,寻事生非。一天,李家小姑子为做饭叫了她一声“嫂嫂”,她大发脾气,当着街坊邻居的面,说:“我一听叫嫂嫂就气冒咧!”李姑娘又气又委屈,暗暗咽下这口气。
过了两年,到了李姑娘出嫁的日子。杨家姑娘的作为早已传到娘家,家里人都觉得这事不大光彩。更为李姑娘嫁来能不能安宁发熬煎。杨掌柜对全家人说:“有礼则安。只要咱全家大小都礼貌待人,不做哪以大欺小,得理不让人的事,我想家庭一定会合睦兴旺的。”全家人都点头赞成。
李姑娘自嫁到杨家后,本想把心中的闷气出出,偏偏杨家人个个和蔼可亲,火气就减了三份。杨家二姑娘思谋着爹爹的话,平时把自己的姐姐叫顺口了,所以就把嫂嫂称起姐姐来了。听到小姑子甜甜地叫声“姐”,看着小妹妹亲热的样子,李姑娘憋在心里的气全消了。从此,全家和睦相处,日子过的很红火。
隔壁两邻的乡亲,听杨家把嫂嫂叫姐,既顺口,又亲切,也跟着学起来。整个付子的风气也变好了。从这件事上,村里人觉得有礼比有理更金贵,便把村名改成有礼村了。把嫂嫂叫姐姐的习俗也一直传下来。
讲 述 者:贾 显 男 86岁 文盲 汉族 周原乡有礼村
搜集整理者:魏宽锁
流 传 地区:周原乡
搜 集 时间:1987年3月15日
出处: 《宝鸡县民间故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