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栋
相传,桥镇原名“*(左虫右乔)冢”。这和距桥镇不远的一个村子名叫“马冢”一样,其地名都是以“冢”命名的。那么是谁埋在这里,为什么又叫做“*(左虫右乔)冢”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据有关典籍记载,安登游华阳(笔者考证认为是今之宝鸡市常羊山)感神龙而生炎帝。炎帝出生之前,人们处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阶段。随着人类的繁衍,能食易捕的动物日渐稀少,部族之间常因争夺猎物与地盘而发生冲突。炎母安登自生炎帝之后,父系氏族社会逐步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炎帝成为部落首领,他率领部落采集能够食用的植物籽实,播种收获,并发明了耒耜等劳动工具,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生产,被人们称为“神农氏”。
炎母安登曾为养育年幼的炎帝等子女,率先采集植物根、茎、叶、花、籽,跑遍了山川、沟壑,为以后炎帝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史志记载,神农之母安登任姒能将所获的兽崽、稚禽、禽卵进行驯养繁殖,功不可没。今天人们饲养的六畜家禽,安登乃是先哲。
炎帝成年之后,率领部落青壮人员在贾村塬区及宝鸡周围垦荒耕种,农作之余,外出游猎。炎母安登则和年迈老人及幼小子孙定居于白荆山。当时白荆山荆花遍地,芦花如絮。荆花和芦花可以保暖御寒。有一年安登为了采摘御寒的芦花和荆花,不小心从白荆山跌落沟底而逝。炎帝每年都要在母亲安登逝世之日来白荆山祭奠。因炎帝之母原系有娇氏,少典妃,埋葬的地方,就叫作娇冢。商周时期,贾村塬逐步开发,曾为西周矢国封地。*(左虫右乔)冢所在地是商旅必经之地,加之每年人们都要到安登陵吊唁瞻仰,遂修建了祠堂庙宇,形成了店铺商行。古人崇信风水,认为*(左虫右乔)冢为阴,后改名为桥镇。从此,“镇”也就成了繁荣经济、商品交易之地。据说全国之镇名,多由“桥镇”之“镇”衍化而来。
[注]马冢:据县志记载及民间传说,周穆王乘八匹骏马拉着的车子巡游天下,在拜谒安登陵后,一匹心爱的骏马死于途中,随即埋葬,并将这里赐名为“马冢”。马冢的马死于途中,随即埋葬,并将这里赐名为“马冢”。 马冢的村名由此沿用至今。
作者简介:
郑维栋,宝鸡县桥镇镇郑家山村人,1947年生,曾任武都地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宝鸡县上王乡乡长、县志办副主任、桥镇镇督导员等职,现任桥镇镇主任科员。曾参与《宝鸡县志》编纂工作。爱好书画,并有书法作品获奖。
陈生泰,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人,1937年生,神龙镇中学退休高级教师,宝鸡炎帝研究会会员。从1976年以来,潜心于姜炎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并撰写了多篇学术史料。
出处: 《宝鸡县文史资料》第13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