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苍勤
宝鸡县的阳平镇,曾是秦时的常宁宫。献公时,平阳公主在此教育太子秦孝公,修建了豪华的平阳行宫。后又改名为阳平镇。在这一带流传着平阳公主保太子的故事。
献公得子
传说秦献公年过花甲,膝下无子,心急万分。一天夜间,他合衣而卧,朦胧之中,只见一个银须飘飘老翁,身背一个宝葫芦,驾着一只很大的白鹤飘然来到塌前,说道:“献公!眼下七国争雄,五霸称强,你不乘此机会成就霸业,却是闷闷不乐。长此以住你却怎处?”献公长叹了一声说道:“你看我年过六旬,尚无子嗣。就是完成霸业,也是枉费心机。”那一老翁哈哈大笑,说道:“区区小事,何必伤神!我这里有一粒丹药,服之即能见效。”说着,打开了宝葫芦,将一粒樱桃大小的朱色丹药送到了他的手中。献公惊喜异常,纳头便拜,待他抬起头来,老翁已不知去向。惊得醒来,原是一梦,展手一看,手中果然有一粒药丸。正要起身报王后得知,只见王后也是满脸喜色地来到了他的床前,乐滋滋地说道:“陛下,你说奇也不奇?刚才妾身做了一梦,见到一位仙翁从天而降,给了我一粒丹药,说是秦王有后,霸业定成,服之此药,当能有后。待我惊醒,手里果有药粒,仙翁却不知去向。”说着伸手将那药粒递与献公。献公也如此这般的将刚才所梦之事,给夫人说了,并亮出自己手中的药粒,意是一模一样。正要细看,只见两人掌中的药粒崩了起来,轻轻地相撞,只听“叭哧——”一声轻响,冒出一股奇香喷鼻的青烟。惊得夫人朱唇一张,“啊”字还未出口,那青烟便飘人口中,随即便觉有一股热流进入腹中。
一年之后,夫人生下一个方脸大耳,乌发披肩,满口生齿的大胖儿子。喜得献公流出了激动了泪水,他就给儿下取名天赐。
天赐与地献
天赐出生之后,晋妃也生了一个儿子,长得白白胖胖,满口生齿。献公就取名地献。天赐和地献长得一模一样,简直分不出谁兄谁弟来。献公兴奋异常,就把振兴秦国的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
几年过去了。献公决定立天赐为太子,可谁知,正在这时,天赐和地献同时生病了。百般医治,效果不佳,这下可慌了献公。眼看两个幼子命在旦夕,献公痛苦异常,王后和晋妃也十分伤悲。整个长宁宫沉浸在一片忧虑之中。
忽然,一个官人慌慌张张地跑到献公面前,据说天赐已经气绝。献公奔来,只见王后和晋妃哭得死去活来,特别是晋妃痛哭欲绝。献公虽说悲痛难忍,但还是劝慰了王后一番,安排了天赐的安葬事宜,并吩咐宫人全力医治地献之病。
过了半月,献公郁闷。忽然,一个老宫娥怀抱一个胖呼呼的男孩子,出现在献公面前。献公急忙问道:“这孩子 ……是?”宫娥赶紧跪倒在地,说道:“过孩子是你的亲生骨肉啊!”没等宫女讲完,秦献公接过那一男孩,仔细辨认,确实同天赐生得一模一样,问道“莫非我儿天赐死而复生?”老宫娥答道:“国王,不是天赐死而复生,而是天赐命不该死。”
原来,自秦穆公在世时,秦晋联姻,姑为友好。但到后来,秦国渐弱,而晋国日趋强大,在中原一带不断扩大地盘,对秦国更是虎视眈眈,妄图并吞。所以,在献公六十岁还未得子时,晋王便将御妹送到秦国,做了爱妃。晋妃生下地献之后,晋王便指派做晋妃侍女的奸细,乘给天赐喂奶之机,偷偷将毒品盛入奶汁之中。说也奇怪,地献也随之生病了。那侍女乘太医诊治之机,将天赐偷偷地弄死。天赐之死,晋妃非常高兴,却装模做样,哭得好不伤心。就这样,她的儿子取得太子之位,图谋将大秦江山归于晋室。
谁知就在这时,一位和尚找了来,就见他从随身所带的葫芦中取出三粒药丸,塞入天赐口中。不一会儿,天赐就好了。老宫娥又惊又喜,道谢了和尚,趁天黑赶回宫中,将天赐藏于自巳身边,调养了几天,这才抱来面见献公。
献公得知此事火冒三丈,气得咬牙切齿,他看着身边发抖的晋妃,向老宫娥道:“你既说天赐未死,何以为证?”老宫娥答道:“天踢舌下有粒朱砂记!”
话音刚落,天赐好象听懂话似的,舌头一伸,口一张,“呀呀”了几声,献公一看果然如此。
老宫娥又说:“你再看你怀中的地献,他右腋下有个黑色小记,形如梅花!”
献公明白了真相,一声令下,将那晋妃及侍女推出斩首,并将地献寄养于南游深山。
公主领命
秦献公把天赐视如掌上明珠,但他总是提心吊胆,唯恐太子再出事端,光阳如梭,眨眼天赐长到七八岁了,聪慧活泼,更加令人喜爱。献公自不必说。但随之也带来了许多忧虑和不安。秦自穆公后,日浙衰弱,南有巴蜀相侵,西有棉诸戎王扰乱,晋国在东虎视眈眈,屡有掠犯。献公发愤要振兴秦国,整朝纲,纳贤良,免税赋,奖农桑,兴水利,招武夫,秦国渐渐有了生气。但他经究是年迈之人,精力不济,弱体难支,于是便把一切希望寄于太子身上。
谁能承担教养并保护太子的重任呢?献公思前想后,就将天赐交给了他的御妹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年方十八,不仅娴淑端庄,而且书琴绘画无一不通。还很谙熟天文地理,推崇周公礼义,是一个难得的才女。献公曾多次想为她择婿定婚,都因她厌恶那坐故作风雅的文人学士,粗野武夫,所以至今还未婚配。公主听说皇兄让她保教太子,满心欢喜,就早早择定了吉日,护送太子前往平阳行宫而来。同时秦献公又将身边的虢王、宁王、大王,天王四大将军分别派驻平阳镇周围。(即现在的凤翔县虢王村,宝鸡县宁王村,杨家沟乡大王村,天王镇天王村。)日夜巡兵护卫。
平阳行宫
平阳行宫,位于关中西部的渭河北岸,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当地百姓懂礼义知廉耻。让太子置身在这个环境,读诗书,明礼义、壮肌体,习武功,是再好不过了。
公主护送太子来到平阳宫,当地百姓跪拜相迎,安置一完,平阳公主免除了平阳一带劳役和税赋,鼓励百姓勤于躬耕。百姓们得到了如此宽厚的恩遇,心里十分感激。眨眼到了秋季,一场暴雨,渭水泛溢,几丈高的浪头一泻而下,眼看就要冲决渭河大堤。当地百姓一呼百应,齐心协力,护住了河堤,保住了平阳行宫。洪水过后,公主带着太子,亲自拜谢了三村父老,并以此为例告诫太子:“百姓恰如渭水,若能因势利导,就能为民造福,反之,就会激怒他们,象这洪水决堤毁田,后果不堪设想。治理同家,就应象治水一样。”太子听后,牢记于心。
一天,公主领着太子来到平阳宫的北坡上,指着一条深沟对太子说:“先帝因护送周王有功,封为秦王。后来他们上天水,过天兴(古时宝鸡)来到这富饶的地方,就驻扎在这条沟里,屯兵练武,休养生息,才打下了江山。为了纪念先王的业绩,当地百姓就把我们祖先驻扎过的这条沟叫秦家 沟。”
在回来的路上,平阳公主对着太子又说:“我们秦国入关后,一度国势渐强,晋国曾同我们结为婚姻之好,有一年,晋国闹粮荒,向我们求援,我们立即调运粮草,由渭河水口至潼关,当时送粮的的车队昼夜不停。这运粮的船只全都停在那里。”说着公主向前指去。“那里看到的村子就 叫港头,为支援晋国我们把它扩大了,一东一西,分别叫东港和西港。那时因国势强大,谁也不敢小看我们。但是后来,国势每况愈下。甚至其它小国也都觊觎我们的领土,连当年的盟国——晋国也翻脸不认人了。我们闹粮荒时,多次求助,晋国颗粒不给。现在七国争雄,秦就全能你了!”
太子听后,右脚一跺,大声说道:“皇姑放心!天 赐不统一天下,决不罢休!”
平阳公主一把将太子搂在怀里,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收服晋人
有一年,河水又涨。附近老百姓全都奔向河岸,终日里坚守在河堤之上。有几个人佯装堵堤,实为破坏。他们把打下的水桩,偷偷从水中砍断。当即被百姓发现捉拿住了。有一个人被带到公主面前,公主问道:“你是何人?家住何去何哪里?为何毁堤?”那汉子毫不畏惧,高声答道:“我是晋国人,奉晋王之命而来。你们秦王好大胆子,破坏联盟,杀死晋妃,晋国公要报此仇,派我们前来,杀死太子。今日渭水暴涨,我等要引水冲宫,没想到……”公主听后,强压怒火,问道:“你们知道我们为何杀死晋妃吗?”那人说:“不知道!”公主便把晋妃毒死太子之事讲了一遍。那人听了,“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道:“公主有所不知,当年晋国无粮,我一家三口多亏了秦国相救,我也才有今天,没想到晋国公如此亡恩负义!是我不明真相,险些铸成大错,做出有恩不报反为仇的蠢事,我罪该万死!”
平阳公主连忙扶起了来人,说道:“你既知错,我不加罪于你,还要放了你,你看如何?”那人答道:“公主饶我一命,我愿以身报答!”
几十天以后,秦献公从雍城捎书,说是他要来平阳看望太子。公主喜出望外,匆忙准备。她知道皇兄奢酒如命,对汾酒甚是偏爱,可是自从秦晋发生纠葛以来,汾酒也就断了来源,心里十实不快。收服的晋人见公主愁眉不展,问道:“公主有何心事,双目不悦?”公主叹了口气,说出了心事。那人听后,说道:“这有何难!小人本是汾州人,祖辈 酿酒,以此为业。小人愿意献技,以报公主救命之恩。”
公主高兴地同意了。半月后,清香朴鼻的汾酒捧在了公主面前,公主尝了,果然不错。当即下令,在阳平修建酒房,所以至今阳平镇有“十里酒房”之称。
不几天,秦献公驾到,公主用汾酒设宴招待,献公大悦,连加称赞。
晋人在平阳操持的酒业,不久就名扬天下。他集汾酒与本地生产方法于一炉,酿出天下闻名的好酒,源源不断地运往四面八方。后来,渭水连年泛滥,秦献公就把许多酿酒作坊的技师迁往凤翔柳林一带。所以当地至今有“西凤酒”源于阳平之说。
渭水得救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
这十年来,太子在公主的抚育下,学到了许多天文、地理以及治理国家的知识。公主非常高兴。这一天,太子从街上 买来了一只大乌龟。公主一看,很为惊讶,忙问哪里来的,要它作甚?太子说道:“此地百姓性格温和,每年都要放一 次生。我想我们也该入乡陋俗,多行善事才是”。公主笑着说:“好吧,咱们就去放生。”太子高高兴兴把大乌龟亲手放入渭河之中。
过了一年,炎热的夏季到了。太子依照皇姑的要求,按期完成了习文练武的学业。屋里实在是太闷热了,他独自一人,偷偷溜了出来。细心的常侍紧跟着。到了渭河滩,垂柳依依,修竹森森。许多与他同令的孩童,赤身裸体,在水中嬉笑玩耍。一种好奇心油然而生,他脱去了衣裳,跳到了河中。不等常侍叫出声来,他已被一个人托入深水之中。吓得常侍人大叫起来。
消息很快传到平阳宫中。公主吓的昏了过去。被人救醒后,就发疯般地跑上了河堤,沿岸而下,边喊边哭。哭声惊 动了四邻八乡。
她走呀,叫啊!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只觉得头重脚轻,眼前一黑,又昏了过去。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好象从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传来,她被唤醒了,睁眼一看,洁净地卧室里,一阵鲜花的香味向她扑来,她的面前站着好端端的天赐太子,她一把将他搂在怀中,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
原来,太子入水之后,又遭到了晋国人的暗算。起先还喝了几口水,很快就被一个什么东西轻轻托了起来,即平又稳。过了好长时间,他被驮上了岸。睁眼一看,竟是一只簸箕大的乌龟,只听它说道:“谋害你的那个晋国恶人已被我镇了肚皮,太子只管放心,你闭上双目,我这就送你回宫。”太子甚为感激,连忙说道:“仙龟救命之恩我将终生 不忘。天赐不死,来日定当重报。”仙龟摇了摇头说:“太子说的哪里话!我前些日子不慎被晋国恶人捕获,算是我三生有幸,幸遇太子放生。我这也是以思相报”。就这样太子 回到了平阳宫。
香花山种药
当时的关中一带,气温很高,雨量也多,加之渭河经常泛滥,因而附近的百姓十人之中有九人患风湿性腿疼。那时对这种病还无有医治的良方,因此,当地很少有干活的人,每到收获季节,只好让大片成熟的庄稼霉坏。太子非常心疼。他对公主说:“皇姑!百姓被病魔缠身,无法劳动,庄稼不能收获、播种,百姓的温饱尚且不能维持,国家怎能强大。咱们一定要想法治好百姓的病!”
平阳公主十分高兴,说道:“皇侄真乃贤人!听说昆仑山上有一种防风草药,能够治疗此病。”
太子眼前一亮说:“太好了!我要采来这种仙草,医治天下百姓之病。”
公主说:“皇侄精神可佳,只是这昆仑山离我们十万八千里……”
太子说:“满说有十万八千里,就是再远,我也能走得到。”
就在太子即将上路的前一天,突然他的双腿象针扎一般,走起路来十分困难。
这下又慌了平阳公主,她要亲自去昆仑山采来那种仙草。
六月六日这一天,公主带着七位侍女出发了。
她们不知走了多长时间,大约过了八八六百四十条江和河,翻过了九九八百一十座山与岭,好不容易才爬上了昆仑山,采得了仙草。才要回转,公主一想:“不行,仅这几个人,能带多少?这草要是能得到种子就好了。”
公主这么正想着,果然就看见了仙草上结下了籽,可惜太少了,仅有三粒。
公主细心地将这三棵草籽摘下来,尔后交给身旁的一位侍女,叮咛她细心保管。谁知那侍女在回家的路上,路过娘家门上,动了私心,就顺手将一籽种籽丢在了她家旁边的土崖上。
公王一行回到平阳宫中,先用草药冶好了太子的病,又将剩余的草药分别送给了当地的百姓。她又亲自带领七名宫女到平阳镇北坡去种防风,一检查,少了一粒种籽,问明情由,一气之下,便将这位侍女赶出宫去。
第二年春天,平阳北坡的香花山,鲜花盛开。公主亲手播种的防风草,长满了整个山坡,香花山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当时,四川、汉中一带的群众把香花山的防风视为神药。
后来,当地百姓为了怀念公主恩德,便去香花山修了庙宇,叫七娘庙,那北坡就叫七娘坡,以示纪念。渭河南的百姓也修建了娘娘庙,以纪念那位被赶出宫的侍女。
后来的事
公元前三六二年,太子天赐正式登位,名为孝公。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整顿朝纲,除去弊政,任用贤能,疏远奸佞。秦国逐渐强大,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基 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平阳行宫也在一次特大的渭河洪水中消失了。后来,时过境迁,平阳也就为阳平之称而代替。平阳为何要改为阳平。这里就不细说了。
讲 述 者:马文忠 男 70岁 文盲 汉族 农民 阳平镇西港村
搜集整理者:杨苍勤
流 传 地区:阳平镇
搜 集 时间:1986年11月
出处: 《宝鸡县民间故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