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渭滨》
大散关在宝鸡市西南秦岭北麓的大散岭上,今属渭滨区管辖。大散关遗址两山对峙,形势险要,南扼巴蜀,北控秦 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几千年间不知有多少英雄壮士,为了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曾经血染散关山川。南宋 爱国诗人陆游“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名句千古流传,他和我们这里有一段不寻常的机缘,并留下了珍贵的诗章。
在南宋时代,我国东北女真族奴隶主贵族建立的金政权,发兵南下,川陕告急,宋朝将领吴玠、吴璘兄弟驻守散关。绍兴元年(1131年)十月,其与金兀术战于和尚塬,激战三日,大破金兵,兀术中箭,逃回燕京(今北京)。这次大散关保卫战取得巨大胜利,从而巩固了西线的边防。但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王朝屈膝事敌,秦桧与金订“绍兴和议”,确定东以淮河。西以散关为界。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大散关再度陷落,次年二月吴璘重新光复,这就是著名的大散关收复战。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陆游是主张抗金的,乾道八年(1172)春,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请作干办公事,兼任检法官,他想这是 一个报国良机,就高兴地以夔门(四川奉节)奔赴南郑前线。也考察了山川形势,认为收复中原必须把关中作为根据地,从散关进军又是最好的路线。他写诗说:“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以天下,却用关中作根本。”(《山南行》)同年十月他到嘉川铺(四川广元东南)办公事,听说王炎被调回临安(今杭州)任枢密使,他感到希望的落空,他在《归次汉中境上》写道:
云栈屏山关月游, 马蹄初喜踏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 水下荆扬日夜流。
遗虏孱孱宁远路? 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 大散关头又一秋。
乾道九年(1137)放翁调任嘉州(四川乐山)通判,有一次在看大散关军事地图后还赞叹过:“大敞陈仓间,山川郁盘纡,劲气钟义士,可与共壮图。”后来看到长安城地图也感叹过:“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在“渭水秦川不出兵,”独携琴剑锦官城(成都)”的闲居环境中,虽然心情是抑郁的,但报国的火种并未熄灭,还希望“百金战袍雕骨盘,三尺剑锋霜雪寒,一朝出塞君试看,旦发宝鸡暮长安。”
淳熙十三年(1186)他62岁时,罢归故乡山阴已达6年,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但报国有志,抗敌无门,故写出名篇《书愤》。“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对吴玠、吴璘光复大散关这一辉煌战绩的歌颂,也有对自己在南郑幕中军事生活的回忆,流露着豪壮的韵味,充满着爱国的激情。这一时期大散关、东骆谷(周至西南)一带留下了他来往的足迹,他不仅有射猎刺虎的壮举(“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而且亲自参加秋防的战斗(“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他这种渴望建功立业和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愈老愈执着执着。晚年他在《追忆征西幕中旧事》中写道:
大散关头北望秦, 自期谈笑扫胡尘。
收身死向农桑社, 何止明明两世人!
小猎南山雪未消, 绣旗斜卷玉聪骄。
不如意事常千万, 空想先锋宿渭桥。
陆游对南郑前线幕中生活以及对边防重镇大散关常铭心间,所以表达出无限怀念的情感。
陆游在诗文中多次提到大散关的地名,正是他热爱祖国和人民,关心对失地收复和祖国统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也是他的作品能干古传诵、不断激励后代子孙的真正原因。
出处: 《可爱的渭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