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长安佛教中华严宗之华藏世界与净土宗之弥陀净土的异同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华严宗与净土宗都是在长安创立的,是长安佛教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代表,而多佛主义和净土之说是大乘思潮里最早出现的观念,它与小乘佛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除了承认三世佛之外,还认为在时间上,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诸佛都是无限的;在空间上,有四面八方上下所谓十方,佛的存在也都是无穷无尽的。最早反映这一思想的是东汉支谶翻译的《佛说兜沙经》。这部经书后来被编入《大方广佛华严经》(下称《华严经》),作为一品,叫《佛名品》。最早系统翻译的《华严经》始于东晋,共有60卷,称为《六十华严》,唐代又有两次翻译,分别为《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但是对中国佛学影响最大的版本就是《六十华严》,该部经书也成为华严宗的宗经。

    《华严经》所塑造的佛国世界名叫“华藏庄严世界海”,也称“莲华藏世界”“华藏世界”等。这个世界是卢舍那佛所居的地方,也是由卢舍那佛修菩萨行而创造出来的。在《华严经》中,对于这个世界的构造进行了冗长描述,大体结构是:此世界为须弥山微尘数之风轮所持,其最底之风轮称为平等住,最上之风轮称为殊胜威光藏。最上之风轮能持香水海,其中有一大莲花,称为种种光明蕊香幢。莲华藏世界即在此大莲花之中,周围有金刚轮山围绕,其内大地皆有金刚所成,坚固不坏,清净平坦,无有高下,尚有世界海微尘教之庄严。又比大地中亦有不可说微尘数之香水海,一一香水海之周围有四天下,及微尘数之香水河,诸河中间地,悉以妙宝庄严,分布如因陀罗网。一一香水海中亦有不可说微尘数之世界种,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微尘数之世界。莲花藏世界中央之香水海成为无边妙华光,由海中出大莲花,其上有称为普照十方之世界种,其中有二十重不可说微尘数之世界,布列其间。以此中央世界为中心,共有一百一十一个世界种,罗列成如网之网罩,而构成世界网;各皆以众宝庄严,佛则出现于其中,众生亦充满其间。根据《大悲经》卷3、《大智度论》卷8记载,大神毗湿奴身上生出大莲华,华中有梵天王,由其心创造了天地万物。通常认为,这就是创造华藏世界的神话原型,而吸收古印度的神话传说,是《华严经》构造佛国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约在公元1世纪以后,印度开始兴起了阿弥陀佛信仰,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坚慧的《究竟一乘宝性论》、特别是世亲的《无量寿经论》等大乘佛教论书中都赞颂阿弥陀佛,宣传净土信仰,而且在佛教所描述的众多佛国净土中,关于阿弥陀佛的经典最多,现存的大乘佛典中,含有赞颂阿弥陀佛内容的经典约占三分之一。因此,净土信仰通常来说就是指弥陀净土信仰。弥陀净土信仰传到中国,在社会上迅速传播,于隋唐之际正式形成了净土宗。其中曹魏康僧铠翻译的《无量寿经》2卷,姚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阿弥陀经》1卷和刘宋畺良耶舍翻译的《观无量寿经》1卷,另外还有北魏菩提留支翻译的世亲所著的《无量寿经论》等典籍成为净土宗主要依据的“三经一论”。

    《无量寿经》开头说,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向12000弟子们说法,说在“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名“锭光如来”在世上教化众生,此后相继有53佛出世,到最后一位叫做“世自在王佛”在世上传教时,有个国王叫做“法藏”,弃国出家,从世自在王佛受佛法。世自在王佛对他说“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①。法藏深受启发,在世自在王佛面前许下四十八愿,表示在他成佛以后,他所管辖的佛国净土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一切佛国的众生都可转生到此处,“衣服饮食,华香璎珞”,都“应念即至”②,过不愁吃穿,没有任何苦恼的安闲自在的生活。并且人人都可修成阿罗汉、菩萨,寿命无限等等。法藏经历“无央数劫,积功累德”,终于成佛,号称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他的佛国“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鸠摩罗什在《阿弥陀经》中译为“极乐”)”③。除了弥陀净土之外,还有弥勒净土,同样塑造了一个衣食无忧快乐自在的理想世界,但是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还是弥陀净土。所以,对于弥勒净土就暂不赘述。

    华藏世界与弥陀净土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经典和宗派,但是二者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之处。

    一是华藏世界与弥陀净土都有着共同的思想背景,都是在大乘思潮中出现并确立的。任何宗教,如果脱离社会,无法与现实世界与时代的需求相吻合,是很难长期存活下去的。佛教一开始以出离世间为宗,以出家禁欲、涅槃无生为旨归,这种厌世思想很难在社会上达成共识,也就很难得到持久的支持。而从《阿含经》和部派诸论中可以明显看出,诸种佛教,诸多主张所体现出来的思想都是向社会传教,扩大社会影响力,争取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支持,发展信徒。因此,所谓的大乘思潮,其本质就是佛教大规模涌向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信徒而形成的。也正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多佛主义和净土信仰恰恰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各个阶层民众的精神需要,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提供了皈依的依据。例如多佛主义的产生,满足了信众通过修行就可成佛菩萨的愿望,净土信仰则为众生提供了逃离现实苦难的目标和人生的终极关怀与归宿,这些都极大程度上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民众对于佛教信仰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为佛教的继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华藏世界与极乐世界,甚至其他的净土思想也都在这种思想大潮下产生而出的。

    二是华藏世界与弥陀净土作为佛国净土,都是根据神话故事虚构出来的,现实中并不存在。从佛教典籍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所描绘的佛国净土都是华美异常,美轮美奂,清净庄严的地方。在这些世界中到处都是珠光宝气,绫罗绸缎,珍珠玛瑙,珊瑚琉璃,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相貌姣好,身材匀称,衣食无忧,无欲无求,快乐自在,一切如意。可想而知,这样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存在的,只能对比现实通过幻想构造出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描述,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苦难的不满和希望在所谓来世生到极乐世界享受安乐的幻想。在古代社会,战乱频多,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苦难相继,很多人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宗教,从宗教中寻求世外净土和精神安慰。各种宗教为了得到传播也就必须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利用佛菩萨的神通和不可思议的力量来创造出各种佛国净土来满足信众。华藏世界与弥陀净土也就这样利用夸张和不可思议的描述来虚构各自的佛国世界的。

    三是华藏世界与弥陀净土同现实世界有着巨大的反差。佛国世界都是通过对比现实世界通过夸张虚构而来的,也只有通过制造与现实社会的不同,对比现实世界的战乱灾变,人们的生老病死和烦恼不满才能反衬出佛国净土的圆满美好,促使人们在心理上对极乐世界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和归属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达到佛教继续传播影响的目的。

    尽管华藏世界与弥陀净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各自却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两种净土信仰不同的命运。

    一是崇拜的佛不同。《华严经》中所构造的华藏世界是卢舍那佛通过修菩萨行创造而来的,整个华藏世界也是卢舍那佛的居所。“卢舍那”④原义“光照”,是太阳的别称,因此意译为“大日佛”。按照《华严经》的描述,卢舍那佛是唯一的如来,真正的世尊,十方诸佛都是他的化身。诸佛,诸菩萨甚至诸善知识所表现出的一切功德和智慧,都是卢舍那佛的神力赋予的结果。作为最高的崇拜对象,整部经典里面,卢舍那佛没有说过一句话,他存在于诸佛、诸菩萨的赞叹中及其各种活动中,加上他的身体“清净常寂然”“寂灭无相无照现”⑤等等,共同构成了卢舍那佛所具有的法身佛特性的一面。《华严经》通过集中把法身限定在卢舍那佛这样一个具体的佛身,从而把“法身”和“报身”“化身”统一起来,使其具有了三位一体的特性,与此同时,也使得佛教由浓厚哲学和道德色彩变得更具有神异奇幻特色。与之不同的弥陀净土中的教主称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为梵文音译,意思为“无量寿”或者“无量光”,梵本《阿弥陀经》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载,此佛寿命无数,妙光无边,故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在《平等觉经》《后出阿弥陀佛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阿弥陀佛号无量清净佛,所在之世界称为清净世界、极乐世界。如上所说,阿弥陀佛原是凡夫俗子,经修行成佛。由此可知华藏世界的卢舍那佛与弥陀净土教主阿弥陀佛有着很大的不同,卢舍那佛作为法身佛、报身佛和化身佛的统一,本质上是佛法的人格化,带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而阿弥陀佛通过凡夫俗子的修炼成佛,比起卢舍那佛的三位一体更加通俗易懂,尤其是阿弥陀佛通过修行获得佛位,为普通的信众提供了信奉弥陀往生净土证得佛果的现实依据和信心动力。

    二是华藏世界与弥陀净土在经典中的描述的侧重点不同。《华严经》对于华藏世界的描述,极尽想象之能事,例如形容佛坐道场、始成正觉的形象:

    其地金刚,众宝杂华,以为庄饰;无量妙色,宝幢幡盖,光明照耀;妙香华鬘,周匝围绕;七宝落网,弥覆其上;雨无尽宝,显现自在;诸杂宝树,华叶光茂⑥。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华严经》中应用了大量的表示计数的数量观念。例如“阿僧祇”是在一般的佛教典籍中表示数量无限多的一个词,而《华严经》认为这个词并不足以表达无限的含义,于是在《阿僧祇品》用“百千”做基数,以平方进位的方法,把“阿僧祇”只作为通向“不可说转”数列的一个中间数,即“阿僧祇”个“阿僧祇”叫做“一阿憎祇转”,“阿僧祇转”个“阿僧祇转”叫做“一无量”,“无量”个“无量”叫“一无量转”,如此类推,“五分齐”“无周遍”“不可称”“不可思议”“不可说”等都成为了无限大于“阿僧祇”的计量单位。“海”与“藏”也被当作计量单位。如“莲华藏庄严世界海”这个词中,“海”就是用于“世界”的一个量词,表示这是一个广袤无际的世界群:上下八面各有十方世界,这十方世界之外,还有不可数世界,故世界之多,范围之广,只有用“海”来形容,同时,“海尘”也可以连为一个计量单位。此外,云雨的“云”,有时也用于计量,多表示珠光宝气,花色香浓,妙声缭绕等程度,以至于弥漫太空。例如形容某些大菩萨,能够兴发“宝色光明华云”“妙宝楼阁藏云”“妙音声云”“妙香现众色云”等,“各兴一佛世界微尘数等妙庄严云”,悉皆弥覆充满虚空。《华严经》在描绘华藏世界中提出的这些计量方式,极大丰富了人们关于数量观念的想象力。它力图通过数量揭示“无限”的外延,将世界之大、众生之多、佛及佛法之无量,尽可能的具体的展现出来。在用无限性说明世界的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空间上的广袤性以及物类品种的多样性上,不只在教义上,为佛教确立了佛力的神妙莫测、佛教法门的浩瀚无际,以及菩萨诸行的无尽多样等宗教境界,而且在认识论上,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提供了思维和想象的全新空间,这是传统佛教上的“三千大千世界”无法与之相比的。

    与以尽显空间和时间的无限为主的华藏世界不同,弥陀净土所虚构出来的极乐世界更侧重的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万事的随心所欲。按照《无量寿经》的说法,极乐世界的地面是由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这七种宝物铺成,光彩闪耀,瑰丽无比;在这个净土世界中,不存在山海河谷,也没有四时交替,永远不寒不热,温度适宜;到处是由七宝组成的树林,“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住在这个清净安乐国土的“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行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他们住的“讲堂、精舍”、宫殿楼阁,都是由七宝组成的,周围有流泉浴池,池中有七宝、莲华,池边有七宝树环绕。在里面洗澡,“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灌身,自然灌身……调和冷暖,自然随意。”而且不愁吃穿,想吃饭的时候,面前就会出现用七宝做成的钵,“钵中有百味饮食,八方上下,众自然饮食中精味,甚香美无比,自然化生耳!”吃完以后,钵还会自然消失⑦。一旦转生阿弥陀国,再也不存在尘世间的人生苦恼,这里“无有诸痛痒,亦无复有诸恶臭处,亦无复有勤苦,亦无淫佚瞋怒愚痴,亦无有忧思愁毒。生于阿弥陀佛国,欲寿一劫、十劫、百劫、千劫、万劫、亿劫,自恣意欲住正寿无央数劫,不可复计数劫,恣汝随意皆可得之”⑧。总之这个永恒的极乐世界比现实世界要好上几千万倍,现实世界的一切局限性,那里全都没有,一切美满珍贵的东西,那里都齐全。

    由此可以看出,华藏世界虽然也是美妙华贵,却更侧重用通过对时间空间的无限描述来宣扬佛法的无量无边,但是弥陀净土却把佛国的美好作为描述的重点,通过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的描画,力求反映出极乐世界的完美和现实世界的欠缺和不足,这种在细节上的鲜明对比,更能对普通大众产生共鸣,也就更加容易的吸引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扩大弥陀净土信仰的影响。

    三是往生华藏世界与弥陀净土的修行方式不同。如上所说,华藏世界是卢舍那佛修菩萨行而创造出来的,《卢舍那佛品》中记载:

    此莲华藏世界海,是卢舍那佛本修菩萨行时,于阿僧祇世界微尘数劫之所严净,于一一劫,恭敬供养世界微尘等如来,一一佛所,净修世界微尘数愿行。

    因此,华藏世界实际上是菩萨行创造的。《华严经》的中心思想就是宣讲菩萨行,例如从《四谛品第四》到《十回向品第二十一》,为菩萨修行的初级阶段,叫做“地前”菩萨诸行,即对刚开始修行、尚未达到一定修行阶位的人讲的修行步骤以讲“净行”“十住”“十行”“十无尽藏”“十回向”为主。随后的《十地品》,是菩萨修行的高级阶段,叫做“入地”菩萨修行,即达到一定阶位的菩萨修行。修行者只要进入“初地”,即标志着“过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在佛家”,最终达到第十地,获得佛的一些功德。从《十明品》到《离世间品》,是进入“佛界”的菩萨修行,主要讲获得诸佛神通和智慧,为普救众生出世,拯救世人。除此之外,作为整部《华严经》总结的《入法界品》,主要讲善财童子经文殊菩萨指点,南行寻访诸位善知识的故事。通过这种寻访过程,论证了作为成佛依据的佛法总合“真实妙法界”,并非存在于世俗世界之外,而是体现在世俗生活之中,世俗生活也是成佛之路,世间就是法界,世间就包含和拥有了一切。总之,《华严经》通过赋予菩萨行创造佛国世界的功能并论证世间既是法界的统一性,进而鼓励信众也通过菩萨行来达成成为佛菩萨的愿望并以此入佛国世界,完成离世与入世的统一,达到普救众生的目的。

    与进行繁琐复杂的菩萨行和艰苦探寻善知识从而获得解脱之路的华藏世界不同,弥陀净土却提出了新的修行理论,制订了简单的修行方法。《无量寿经》卷下提出通过三种途径可以转生阿弥陀净土:第一种是出家做沙门,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并修各种功德,“愿生彼国”;第二种是虽不做沙门,但专念无量寿佛,并多少兴修功德,如建塔造佛像,施舍佛僧等,也“愿生彼国”;第三种是既不做沙门,也不修功德,但“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这三种人,在死后都可以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因此,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累世修行,也不需要十分繁琐的修行仪式,只要对阿弥陀佛及其极乐净土有坚定的信仰,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强烈愿望,或是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字,都可以达到目的。别人称颂阿弥陀佛之名,或自己称颂阿弥陀佛之名,如《阿弥陀经》所说,从一日到七日连续称诵不止,都可以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字,而听到了,也就“念”到了,这样,临死时阿弥陀佛和他的左右胁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会把自己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凭借这种简易的修行方法,弥陀净土曾吸引了大批的信徒。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华藏世界和弥陀净土都构造描绘了一个美轮美奂、华美富贵、安乐自在的佛国净土,通过利用与现实世界苦难和烦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广大信众形成牢固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并以此作为吸引信众,扩大佛教影响,促进佛教传播的信仰依据。尽管如此,华藏世界与弥陀净土在所崇拜的主佛、对佛国净土的描绘侧重点与修行往生的方式方法上的诸多不同,导致了带有严重哲学倾向的华藏世界因为高度抽象的教义理论,繁琐复杂的哲学论断和名目繁多操作困难的修行方式和方法,在弥陀净土的简单易行,操作方便的往生理论和修行方法面前,逐渐丧失了进一步吸引各个阶层广大民众信奉的竞争力。而作为大乘佛教经典的《华严经》,未能进一步改变深奥难懂的教义教理,实质上违背了大乘思潮利用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引导民众信奉的大趋势,最终只能以个别教义融入其他宗派的方式得以继续传播,而它的华藏世界也逐渐被弥陀净土所取代,使得弥陀信仰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吸收容纳其他佛教宗派的思想,最终成为中国佛教一个重要方面。

    * 作者简介:梅雪松,西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①  《无量寿经》卷上。

    ②  《无量寿经》卷上。

    ③  《无量寿经》卷上。

    ④  唐译本为“毗卢遮那”。

    ⑤  《世间净眼品第一之一》。

    ⑥  《世间净眼品》。

    ⑦  《大阿弥陀经》卷上。

    ⑧  《大阿弥陀经》卷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