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佛寺(序言)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一次偶然的发现,让我闯入了一种神秘。

    有一天清理父亲的旧书籍,在布满尘埃的书堆里瞥见一幅已经发黄了的黑白照片;照片不大,父亲说是50年代他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民族普查工作时,在西藏阿里地区一座寺院里拍摄的佛像照片。拍摄时微弱的光线,使佛像周围的东西根本无法看清,而这四周幽幽的阴影却恰恰围裹了正中灰白色的佛像:他盘腿而坐,双手平端膝上,丰满的面庞带着和善的微笑。这微笑很熟悉,让我一下想到了蜚声世界的蒙娜丽莎。那佛像的双眼注视着我,平静中有着慈祥与深邃,在被隐藏了三十多年后,他的笑容依然灿烂。这就是佛像吗?这就是那个曾经被破除了的宗教偶像吗?我久久地思索着,企图揭示这种神秘的感觉;然而,我不能。但是,许久许久,这形象始终萦绕在我心里,不能消去。我决定要进入宗教的庙堂,探寻它的神秘。恰在此时,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再次以客观的目光重新审视宗教,将它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吸收进来。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宗教,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决定联合招收宗教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我报考了这一专业,并如愿以偿。

    入殿之初,急于去浏览的是各类发黄了的宗教书籍;翘首等待的是学者们开设的有关宗教历史的课程。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了解的越来越多,于是,宗教的陌生与神秘对于我似已消去了许多,我看见了一个具体的“宗教”:它一会儿是意味深长的哲理,一会儿是精湛的艺术,一会儿又是浪漫的文学,而它的哲理、它的艺术、它的文学又是弱者的避风港,它以虚幻的冥想治愈昨日的创伤,解释今日的困窘,描绘明日的辉煌。

    如果说宗教神秘的话,那么它的神秘就在于靠近你,但却不亲近你。一旦你闯入了那种神秘,就会发觉神秘的诱惑只是你幻想的诱惑,宗教并不神秘,它就在你身边。宗教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115万年前,当蓝田猿人首次出现在陕西境内的时候,人类文明的曙光便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闪烁起来。随之出现了大荔人、半坡人和姜寨人的身影,直到华夏始祖黄帝和炎帝更是将他们的足迹永久地留在了这黄土筑就的原野上,从此经历了周、秦、汉、唐诸多朝代的辉煌,在沧桑与风流中先人们留下了他们的宗教文化:半坡遗址中带有神秘图腾色彩的人面鱼纹;西周宗庙、宫殿建筑中祖先崇拜的痕迹;秦始皇浩荡的车马队伍中呈现出来的灵魂不灭思想。这些原始的信仰虽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但它们是后期宗教形成的土壤和先驱力量。随着黄老思想、神仙方术以及儒家学说的盛行,到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之后,作为十三朝古都的陕西长安,遂成为佛教初传、盛行与发展的中心,佛教在这里完成了原始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众多的宗派。

    佛教寺院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自从佛教在陕西开始传播以来,便不断地兴建各种寺院,不仅有开凿于山崖间的石窟寺,还有建造在平原地区的庭院式大殿;既有皇家寺院,又有民间寺院。由于石窟寺在佛教建筑中的独特性,本书未能涉猎,这里的佛寺仅指后者。

    在陕西古代佛寺中,宋以前的地面建筑已经湮灭无存,只能借助浩瀚的古籍或通过考古发掘才能领略它们昔日的风韵。现存的佛寺多是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代加以重修或修葺的寺院。这些规模大小不等的寺院,其建筑风格代表了中国古代佛寺建筑的一个类型,即以汉族为主的多重庭院殿堂式的佛寺。其特点是以梁柱斗拱为间架,屋顶呈坡面,外型与世俗的宫殿、王府或宅第相同。而殿堂中供奉的神祗、庭院里高耸的宝塔却昭示着佛寺与世俗建筑的截然不同。虔诚的信仰和崇拜,透过这些星星点点散落在三秦大地山岭间、平川上的寺院筑起来,汇聚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一代一代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感受到的不再仅仅是神秘,而是对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慨叹和对建造者们鬼斧神工的折服。

    多年以前,人们形容中国旅游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虽然是对中国旅游业单调枯燥方式的不满发泄,但是从中可见庙宇早已不再是出家人的专利,它沉甸甸的文化我们也许不必经过苦旅也能撷来一缕。无论你是不是佛教徒,你都应该了解这些壮丽的佛寺。我们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要聚居还要独处。也许有一天,当我们厌倦了都市的繁华,我们不妨按图索骥,去聆听晨曦的钟声,探寻夕阳下的殿堂。佛寺中那份独处的幽静只有身在寺中方能搜寻得到,我们为何不可以去尝试一下呢?白天看庙是一种感觉,夜晚看庙是一种心境,坐下来看着书本上的庙宇则是一种惬意。让我们走进佛寺看看吧。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