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楼台烟雨中——古代佛寺概况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从东汉末年汉桓帝大肆祭祀佛陀开始,佛教便从仅限于为上层统治者们信奉的阶段步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名正言顺地较大规模地流传开来。西域的一些高僧,如安世高、支娄迦谶等都先后来到洛阳,前者首次将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阿毗昙学说和禅法传到了中国,并于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前往庐山,在今江西南昌建立了大安寺。后者则是大乘佛教典籍在汉地翻译的创始者,从此,在寺院中从事佛经的翻译成为佛寺的一大特色,译经成为寺院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汉灵帝时期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家修道的汉族僧人,他就是临淮(今安徽省泗县东南)人严佛调。并且还与来自安息国的佛教徒安玄合译了《法镜经》一卷(安玄口译,严佛调笔录),成为中国译经事业中的第一位助手。他的传世之作《沙弥十慧章句》一卷,是中国最早的佛教著作。到汉献帝时,信仰佛教竟成了一种社会潮流,佛寺建造的数量虽不多,但其规模却增大了。如丹阳人笮(zé)融利用督管广陵、下邳(pī)、彭城三郡粮草的职权,私自聚敛财物,在今江苏扬州建造了一座可容3 000余人,并且又具有重楼阁道的规模宏大的佛寺。他还将寺中的佛像涂成金色,广做佛事,参加者多达万人。笮融奉佛上距桓帝不过几十年,佛教发展之迅速可见一斑。

    根据佛教在陕西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将寺院的发展分作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汉至南北朝时期,其中两汉、三国西魏、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北周等各代都是以长安为国都,历时700多年。这个时期是佛寺的萌芽及初级发展时期。寺院的发展从寥寥无几到多至万所,走的完全是一条上升的曲线,其中经历了极大的飞跃;

    第二阶段是隋唐时期,历时300多年,佛寺的发展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寺院从外观上不仅完善了自己的建筑特色,而且寺院内部的经济能力、文化内涵以及僧侣势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善;

    第三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历时900多年,寺院在陕西的发展逐渐趋于衰微,多是继承了先朝的寺院建筑而很少构建新的寺院。

    1. 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

    (1)汉代的佛寺——清梵寺、法门寺、罗汉寺及其他佛寺

    汉代由于是佛寺的初传时期,虽然史料对此的记载尚不充足,但其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等一些基本情况,我们仍能窥见一斑。而其形制只能推测大概和洛阳的白马寺相差无几了。

    清梵寺

    “白马驮经”经过陕西境内的时候,在今兴平市一带设帐住宿休整,人们闻讯而来,设案焚香,拜谒佛像,观看佛经,驻地被围的水泄不通,据说人数不下十万。取经的队伍不得不在此停留了三日,方得赶赴洛阳。待他们走后,地方官吏和民众为了纪念佛教东传这一盛事,自发于设帐祭佛之处建立了一座佛寺,取名“清梵寺”(图3)。

    这虽是一个传说,但从佛教东传、丝路西通的史料来看,似应有很大的可信度。古清梵寺的建置虽在白马寺之前,但它并不是朝廷所正式建造的佛寺,因而它的影响与规模不可能与白马寺相提并论。唐代在寺中建了两座塔,称为南塔和北塔。据清乾隆四十二年(1759)毕沅命兴平县知事顾声雷重编的《兴平县志》卷三中记载,古清梵寺自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以后便被称为保宁寺了。该书中说:北塔在保宁寺;南塔则在兴平县西城之南。两塔相距半里,遥相对峙。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关中地震时南塔崩塌。后经修复为7层,高达12丈。直到1963年,南塔塔身再次倾斜,危及附近居民的安全,遂将其拆除。虽然南塔不复存在,但它所在的街巷仍被称为塔巷,仍因它而传名。

    清梵寺是陕西境内建置较早的佛寺之一。虽然它的建筑早已不存,但那巍然屹立的北塔(图4),在西距西安28公里的地方,却仍然是那个时代的见证。

    沿着兴平市区古老的街道,走进西大街那条狭窄的北巷,迎面而来的就是那座久经风雨的北塔。在拥挤的民房中间,北塔被围墙围出了一个独立的小院子,塔在院子的中间,是一座密檐砖塔,呈八角形,共7级24门,高约13丈。塔刹已毁。围绕塔的北部,建有几间简陋的房屋,其中一间较大的是殿堂,殿门上悬挂着赵朴初先生手书“清梵寺”三个大字的牌匾,殿内供阿弥陀佛塑像一尊。这里同时也是兴平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图5)。

    寺内现有僧人3名,小房屋便是她们的栖身之地。清乾隆年间所立的《重修保宁寺并建万寿宫碑记》碑亦立于她们的小屋旁,碑中所记这时所修的万寿宫中供奉着财神、千佛、药王、菩萨,“诸庙及钟鼓乐楼各一,其前诸佛阎王殿,再前大雄宝殿。皆重加修饰,并增建山门,栋宇焕然一新”。辉煌的历史与萧条的现实所形成的反差,也许只有出家人才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和玩味了。

    法门寺

    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据传亦建于汉代。它与清梵寺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因塔而置寺的,先有塔,后有寺。这个塔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真身宝塔”,里面珍藏着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这个传说与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约前273-前232年)有关。

    阿育王杀了自己的兄长登上了王位,并不断发动战争,最终统一了全印度。残酷的战争使他心生负罪感,于是皈(guī)依了佛教,派使者到四面八方弘传佛教。还役使鬼神,建八万四千塔供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其中,在中国建造的佛塔就是法门寺的这座真身舍利塔的前身,取名为阿育王塔。阿育王起塔的确切时间,在《广弘明集》中记载为周敬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494年。按照这一说法,中国在春秋末年已有佛塔的建造了,但显然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现存法门寺的清顺治十年(1653)所刻的《重修钟楼记》碑载,东汉桓灵之际在塔周修建了寺院。这一说法另有佐证的文物,那就是近几年来在法门寺附近发现的大量的汉代云纹瓦当、筒瓦和汉砖。但在宋代《宋法门寺浴器灵异记》碑中已说寺院建造的历史已不可考。可见,两方的记载是相矛盾的。从这些不确定的记载中,我们虽然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结论,但是却看到了佛寺在陕西境内早有建造的迹象这一事实。正是这些零星的星火才可能产生后来的燎原之势。

    罗汉寺

    位于今西安市户县县城东8公里处的南、北庞村之间,俗称为“庞村寺”。初名为“白马招觉院”,后又改称“玉禅寺”。西晋惠帝太安元年(302)敕建该寺时,对寺院进行了扩建,更名为“行香院”,并将寺中高僧普觉和尚召入宫中,以国师之礼相待,赐地千顷,建造殿堂百座,瓦厦千间。唐高祖时(618-626)又经修葺,改名“庄严院”。唐贞观十九年(645)又改名为“白马寺”。唐末寺毁于火。从此无人修复。直到金大定三年(1163)礼部尚书李公奏准,大定皇帝敕建,改寺名为“洪福院”。到了元代,西域僧天明和尚入住该寺,再次修葺,复改名“行香院”。明洪武三年(1376),南山祖师云孤舟再次修建,始改为“罗汉寺”。嘉靖四十四年(1565),众僧募缘再次重修该寺,并将修复后的寺院全景刻绘在“罗汉寺图碑”中,这时寺院的规模非常宏大,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弥勒殿、诸佛殿、东斋堂、西禅堂,以及东西相对的两排厢房、寮房等。

    现在寺内仅存一大殿(彩图1),大殿的精妙之处在于,整座建筑内部没有立柱支撑(图6)。近年又对大殿进行了整修。殿内供奉新建的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迦叶、阿难塑像。原寺内有一佛像背光,高约7尺,上刻千余尊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小佛像,顶端为展翅欲飞的大鹏金翅鸟。这一背光与云际寺的暖阁和公输堂的小作木并称为“户县三绝”。1996年从缅甸请回的玉观音像一尊亦供奉在此殿中。院中尚有残塔一座(彩图2),造型较为独特,中部是汉地风格的飞檐,而塔身则是覆钵式喇嘛塔的形状。覆钵上雕刻着璎珞,还有一个尖形的龛,龛内刻着铭文。刹已残。大殿西侧是碑廊,廊中陈列着西晋孝惠皇帝碑、洪福院碑、罗汉寺重修记碑、重修罗汉寺画廊记碑、三教问答会名碑、罗汉寺图碑6通。

    除了上述的两座佛寺外,汉时所建的寺院还有:

    ①福胜寺,位于今西安城两南5公里处;

    ②三台寺,位于今西安市北10公里未央区古汉城。创建于东汉明帝时(58-75),当时的形制是一座庙宇;

    ③潜龙寺,位于今渭南市华县华山南侧。俗称藏龙寺。据寺院碑石记载,该寺自汉明帝时已有。相传刘秀为躲避王莽的追杀曾藏于该寺,称帝后,遂将该寺赐名为“潜龙寺”。唐代僧人周钵曾驻寺中,此后便一直有僧人在此居住。原建筑早已无存,仅剩明正统十四年(1449)所铸铁钟一口,明、清所立碑石八方。近年来又修建了山门、殿堂以及僧舍等;殿内供奉佛、菩萨塑像。

    ④兴龙寺,位于今长安县终南山南五台三天门上;

    ⑤义原寺,位于今咸阳市泾阳县西南5公里处的东留村;

    ⑥报圣寺,位于今西安市内。

    但以上这些寺院的规模都非常小,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们更多的是具有古代祠宇的特性,与我们以后所说的佛寺还有很大的差别。直到西晋时,长安佛教正式兴起,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

    (2)魏晋的佛寺——敦煌寺及其他佛寺

    东汉以后,三国曹魏时(220-265),由于魏对西域政策的友好开放和对宗教禁限政策的松弛,西来的奉佛者络绎不绝,尤其是许多译经沙门汇聚洛阳,如中印度的昙柯迦罗、康居的康僧铠、安息的昙无谛、龟兹的帛延等,使译经弘法活动在洛阳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影响。甚至连陈思王曹植也被空中传来的梵音所感染,于是亲自制作佛曲,开中国梵音之始。又著《道论》,推佛教为“至道之宗”。同时,在此时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僧人,他就是今河南禹县人士朱士行。朱士行对“诸法皆空”的大乘般若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恰好昙柯迦罗在洛阳弘传《僧祗戒本》,并主持按戒律授戒度僧。于是朱士行便毅然剃度受戒,依法成为比丘。出家后他精研佛典,常在洛阳讲《道行般若经》,感到译者对原经文的理解并不透彻,往往删略了许多领会不了的内容,而且,译文音译多,艰涩难懂。因而朱士行发愿西行找寻原本。魏甘露五年(260),他从长安出发,到当时大乘经典集中地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写得《放光般若经》梵本40章,60余万字。由于当地小乘佛教信徒的阻挠,写本未能及时送出。直到西晋太康三年(282),其弟子弗如檀才将所抄经本送回了洛阳,前后达20多年。朱士行的行动不仅使他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西行求法的汉僧,而且已经说明中国的佛教徒对域外的佛典有了更多的认识,并能够按照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有选择地译取佛经。此后,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都是著名的西行求法者。

    如果说洛阳是北方佛教的重镇,那么,建业(今南京)便是南方佛教的中心。孙权为康僧会所建的建初寺开中国江南建寺之始。直到太康元年(280)去世为止,康僧会一直在此从事译经和传教活动。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长安的佛教也正式兴起。

    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子司马炎以政变方式夺取了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到公元316年,长安沦陷,愍帝出逃,西晋短短51年的统治结束,佛教比起前代更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朝野对佛教的信仰已更普遍。太安元年(302)晋惠帝司马衷曾亲自到罗汉寺(即上文所述的佛寺)降香拜神。

    长安与洛阳共同成为当时佛教活动的两大中心,出家修行的僧尼达到了3700多人,佛寺有180多所。译出的经、律、论和集传共有330多部。

    敦煌寺

    此寺的建造与著名的译经师竺法护密不可分。正是在以上佛教传播发展非常兴盛的背景中,竺法护来到了长安并在此开始了他的译经生涯。他本是月支人,姓支,原名昙摩罗刹,流寓敦煌,8岁出家,后求学于天竺(印度)高僧竺高座,故名为竺法护。他曾随师遍游西域诸国,沿途收集并翻译佛经。及至长安,从泰始到永嘉的40多年间(265-308),共译佛经175部,如《光赞般若经》、《正法华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弥勒下生经》、《须真太子经》、《持心经》、《戒备一切智德经》、《贤劫经》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经籍,为后世大乘佛教的传播打下了理论基础。时人称他为敦煌菩萨、月氏菩萨。跟随他的僧徒有上千人,而且“四方士庶,闻风响集”。他的许多译经助手,如聂承远、聂道真、竺法首、谏士伦、孙伯虎、虞世雅等也都成为当时汉地佛教的名僧。

    竺法护在长安译经时所居住的佛寺名叫敦煌寺,位于今西安城北9公里处,据说后来他圆寂于此,人们为他建立了一座塔用以埋藏其灵骨和舍利。金皇统五年(1145),僧人政公修葺了该寺。大定二年(1162)敕赐额名“胜严禅院”。明正统年间(1436-1449)及成化十一年(1475),僧人了菴、性福和性惠、觉成分别又再续修了该寺。清顺治时,寺塔塌倒,舍利灵骨暴露于外,人们又将其盛装之后作了掩埋,并修葺了寺院。

    现寺存正殿和山门各一间,殿后有一砖塔,高7级,砖表土心,其他建筑已经毁坏无存。

    除敦煌寺外,在《西安府志》卷六十中还记载了当时其他一些佛寺的情况:

    圣寿寺:亦名杨孔寺。位于今西安市蓝田县西7公里处。西晋永平元年(291)建。清顺治十年(1653)重建;

    香城寺:位于今西安市城南,晋代思远禅师所建。后周显德中敕赐额名“广福禅院”。宋时更名为“善感”。到了元代曾多次对该寺作了修复;

    山寿寺:位于今铜川市耀县西。明嘉靖九年(1530)曾作修葺;

    遵善寺:是隋唐时代盛极一时的大兴善寺的前身。在永宁门外5里,西晋武帝时(265-289)建。隋开皇二年(582)营建新都大兴城时,将其与陟岵(zhì hù)寺都迁往新都的靖善坊,扩大重建成了大兴善寺。

    (3)南北朝至隋代的佛寺——五重寺、道安寺、大香山寺、草堂寺及其他佛寺

    从魏正始年间(240-248),由王弼、何晏开启的自由玄谈之风为起点,到西晋时已形成一种时代思潮,统称为魏晋玄学。所谓玄学,是以《周易》、《老子》、《庄子》(共称三玄)为基本内容,围绕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专讲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玄学不接触实际,唯以涉玄远来表现自己的清高。正好此时大乘般若类经典流行,不仅其义理与《老》、《庄》相符,而且其论证的方式有许多可借鉴之处,遂被引为玄谈之助。名僧士大夫多互相交往,似乎名僧不谈玄理,名士不懂佛教般若就有失风度。佛教在当时形成了清谈之佛教。

    东晋时南北分裂,北方佛教的发展以后赵、前后秦、北凉为最盛。一般认为,北方佛教的发展,发轫于西域龟兹沙门佛图澄(252-348)在后赵的弘传。佛图澄是被后赵的石虎迎请至中原的,曾一度在长安进行译经活动,并从他开始,统治者准许包括汉民在内的平民百姓出家信奉佛教。

    从魏至北周时期,佛教逐渐在中国扎下了根,不仅对佛典的研究更加深入,形成了诸多的学派,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寺院为核心的寺院经济力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隋唐时代佛教各宗派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济条件。

    就北朝来说,佛教的盛行以北魏最盛。道武帝拓跋珪(396-409年在位)建立政权时,将佛教定为国教,准许在中原地区继续流传,并于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佛寺。他是一位见沙门都施礼的皇帝。试图通过佛教的社会作用,达到凌驾于汉胡两族之上的君主地位。对佛教来说,则正如道安所说:“不依国主,佛法难立”。为了兴隆自己,便主动与王权结合。到北魏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时,罗什佛教被纳入了北魏佛教中,继续推行。

    太延四年(438),太武帝听信道士寇谦之、司徒崔浩劝谏,崇奉道教,并尊其为国教,自封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为世废害”,令50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太平真君五年(444),太武帝下令诛杀佛教领袖玄高、慧崇,禁止官民私养僧人。七年(446),以发现长安一寺院沙门收藏武器、窟室内有妇女(实为郡牧富家因防战乱而暂藏寺中的家眷)等为由,采纳崔浩的建议,下诏诛杀长安沙门。据《南齐书》卷57《魏虏传》记载,长安的佛教徒被全部杀光。也许这一记载过于夸大,但着实为佛教徒的悲惨命运而感到惋惜。由此而引发了全国性的废佛运动。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三武一宗”(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及后周世宗)灭法之始。直至文成帝即位(452),佛教才得以恢复。避难山中的高僧昙*(左口右翟)也被召回帝都,协助复兴佛教,并开凿了闻名遐迩的云冈石窟。

    孝文帝(471-499年在位)更是热衷于塑佛像,度僧尼,立寺院,设斋戒,建佛塔,广作佛事。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在此时营造的。宣武帝(499-515年在位)也大兴佛教,曾招千余外僧来帝都洛阳,特为他们建置永宁寺。由于崇佛皇帝的支持,到延昌年间(512-515),天下僧寺已达13 727所。北魏末,都城洛阳有寺1 367所。而长安亦有许多声名远播的寺院:

    五重寺

    357年,前秦苻坚(357-385年在位)登上王位,统一华北后,曾率十万大军讨伐东晋,攻下襄阳,获得高僧道安(312-385),遂将道安接至首都长安,将他安置在长安的五重寺,弘传佛法。其时寺中还有僧众千人,可见此寺在当时是有相当规模的。

    道安是般若学六家七宗“本无宗”的创始人。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饱学中国诗书。12岁出家,师事佛图澄十余年,常代师讲经。佛图澄死后,因胡汉交战,迁徙流离于华北各地,曾在山西获泽(今临汾)与竺法济共同研究小乘禅学,并作注解。后到太行恒山(今河北阜平北)建立寺塔,弘传佛法,僧众数百人。后渡黄河南下,到新野(今河南西南)时分散徒众赴扬州、四川建道场,自己率弟子慧远等人到东晋辖地襄阳,讲授《放光般若经》,并从事对般若学的比较研究,考校译本,制定寺规。

    到长安五重寺后,前来求教的中外僧侣络绎不绝。他的一生主要是组织翻译和亲译佛经,阐扬佛法和培养弟子。他撰写的《综理众经目录》(世称《道安录》,今已不存)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佛经总目,对自东汉孝灵帝至东晋两百年内汉泽佛典的译者、译时、译地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现存梁代僧祐编撰的《出三藏记集》,便是以《道安录》为蓝本的。

    另外,他还制定了僧团清规和释姓制,规定凡佛门弟子均以“释”为姓。道安制定的僧团清规对以后佛寺中僧侣的生活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必须提及。

    所谓“僧”,是梵文“僧伽”之略,意译为“和”、“众”、“和合众”、“和合僧”、“法众”等,即是僧团,一般需要四人以上。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或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的男女居士及式叉摩那(沙弥尼成为比丘尼之前的两年间),称“七众”或七僧伽。这里所讲的“僧团”,是指出家修行传法的僧人团体,即普通意义上的“僧伽”。佛教在中国社会逐渐流行后,就出现了一些以个人译经僧(如西晋的竺法护)为核心,或以某寺为传法基地(如洛阳白马寺)的僧团。到后赵时,则形成了以佛图澄为最高首领(称“大和上”)的全国性僧团:“受业追随者,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且一万;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高僧传》卷九)。从后赵末年开始,社会动乱,后赵的全国性僧团瓦解,在北方形成了许多以佛图澄弟子为中心的地方性僧团,其中较大的就是道安的僧团和泰山竺僧朗的僧团。道安时汉地虽有戒律,但极不正规,于是,他参照已有的戒律为僧团制定戒规,即僧尼规范,其内容主要包括:讲经说法的仪式和方法;日夜六时修行、衣住的规定;对半月举行一次的说戒忏悔仪式(布萨)以及夏安居结束时举行的检举忏悔集会(差使、悔过)的规定。道安制定的戒规影响很大,据《大宋僧史略》卷中说:“天下寺舍,遂择而从之。”

    以后,道安组织僧徒四出传教,对当时佛教的传播影响很大。他的弟子慧远被派遣到荆州,后来在庐山组织白莲社,完成了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开创任务。而且,他所建造的东林寺被胡适先生认为是代表着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到唐代其寺中藏经的数量已经超过了长安的西明寺而列全国之首。

    与道安同时云集长安的僧人还有许多,如凉州的竺佛念、西域的昙摩侍;罽(jì)宾国的僧伽跋澄、僧伽提婆;月氏国的昙摩提难等。经过他们的努力,东汉以来的佛教禅法与般若二系,在长安已呈集大成之势。

    五重寺的具体位置,据传在现西安市长安县樊村乡漳义村。

    道安寺

    位于今西安市户县大王镇凿齿村(今凿日村)。

    据《西安府志》卷六十记载,当时道安与习凿齿常在此游览。习凿齿是道安在襄阳所交的挚友。他是襄阳的名士,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博学洽闻,以文章著称。苻坚攻陷襄阳后,就将道安与习凿齿共同送到长安,并常常接见与语,赏赐颇丰。

    该寺已在文革中被毁。据当地的老年人介绍,寺中原有壁画、石雕佛像和罗汉像,更有一座数尺高的鎏金佛像,其背光是由金箔贴成的,金碧辉煌,工艺精美,也在同时被毁。寺址所在地现在早已是一片农田(图7)。在离寺址不远处,当地的人们近年又新建了一座砖砌小房子,它的形状类似一个门楼,其中供奉着一尊石雕造像(图8),据说这是道安寺的遗物,俗称“爷像”。造像粗犷的雕造手法,颇有几分沧桑感。在小房子的门边,散落着一个石雕的莲花柱础(图9),据说也是寺中的遗物。

    大香山寺

    位于今铜川市耀县县城西北约45公里的庙弯镇香山寺村。山有三峰突起,形似笔架,风景优美。中峰半腰有天然的石穴,即香山正洞,也称崎峰洞,苻秦时开始在此建寺。北宋雍熙年间(984-987)曾建胜果白雀寺。清康熙年间,开山破石,历时15年,共修建殿亭阁楼90余间,使这里很快发展成为当时佛教的八大名山之一。1920年因火灾而焚毁。现存寺院为1923年后修建。大香山寺在东南亚一带颇有名气。

    草堂寺

    后秦时的佛教,兴盛于其第二代王姚兴统治时期。长安仍是当时佛教的中心。全国僧尼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为了协助政府管理僧尼,姚兴下令设立僧官,并由僧人担当此职。这是中国佛教史上设立僧官制度的开始。全国的最高僧官称为“僧正”,以佛法戒律管束僧尼,地位相当于侍中。仅次于僧正的僧官是“悦众”,从梵文karmadana意译而来,也译为“授事”、“知事”,或音译为“羯磨陀那”,或梵汉合译为“都维那”,其职责是协助僧正,执掌庶务。再次是“僧录”,管理僧人户籍、处理日常事务。

    这时草堂寺闻名天下,因为在这里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演绎了一段中国佛教史上辉煌的历史,使他成为了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其所译之佛经,成为后世建宗立派的基本依据。

    鸠摩罗什(344-413,一说350-409),又译为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为“童寿”。其父鸠摩罗炎在天竺抛弃相位出家为僧,东渡葱岭,远投龟兹(今中国新疆库车一带),与龟兹王的妹妹耆婆结婚,生鸠摩罗什。罗什7岁随母出家,学习小乘佛教经典。9岁随母到罽(jì)宾(今克什米尔地区)从槃头达多学习《阿含》等经。12岁随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遇到沙车王子、大乘僧人须利耶苏摩,聆听他的讲经后便改学大乘诸经,受诵《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等。由于他对大小乘经典的博通,因而名闻西域诸国。回龟兹后,讲经说法,声誉更高了,以致其声名远播汉地。道安晚年曾建议苻坚谴使西域,迎请鸠摩罗什。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坚派吕光出兵西域,攻伐焉耆,灭了龟兹,将鸠摩罗什劫持到凉州。吕光自立为凉王;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17年之久,精通了汉语。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之礼相待,其弟子达3 000人。

    罗什在逍遥园主持译经达6年,使长安有了规模宏大的译场。帮助他译经的人就达800多人。

    据说他译经时,手执梵本,姚兴拿着旧经,相互对照,悉令会通。因此,译出的经典质量很高,译出的经律论杂藏等,几乎相当于中国译出佛教经典总数的十分之一。共译出《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花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和《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及《十诵律》等35部249卷(见《出三藏记集》;《开元释教录》一说为74部384卷)。所译经典范围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所译经论被称为“新经”。其中,三论成为三论宗的主要经典;《成实论》成为流行于江南的成实派的主要经典;《阿弥陀经》是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法华经》开天台宗绪端;《金刚经》则启发了慧能的禅定。罗什所从事的译经工作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官府出面,对佛教经籍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罗什在长安的译经场所,除逍遥园外还有大寺,从弘始八年(406)以后,罗什便在大寺中主持译经。大寺建造在逍遥园旁,它是现今草堂寺的前身。

    据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八记载,罗什曾在大寺中建了一间木屋,屋顶用茅草搭盖,草堂寺之名便由此而来。唐代天宝(742-756)初年,飞锡法师住寺弘扬净土法门;贞元(785-805)间,澄观法师住寺撰修新译《华严经》后分经疏十卷;元和(827-835)间,定慧禅师宗密也常住锡此寺,从事撰述,并对草堂寺作了修复,改名栖禅寺。直到会昌元年(841)坐灭于兴福塔院(兴福塔院是埋藏和尚们的地方,现在已不存在)。宋乾德四年(966)又改名为清凉建福院。金代复称草堂寺。元代,逍遥园、栖禅寺、草堂寺三名并用。清雍正十二年(1734),罗什弟子僧肇被封为“大智圆正圣僧”,因改名为圣恩寺。同治以后,寺宇几全毁。1952-1956年曾两次修葺,1981年开始翻新大殿、僧房。

    草堂寺(图10)现有的山门庄严壮观,上书的寺名为赵朴初先生题写。进入山门便是天王殿,殿内东西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正中是大肚弥勒佛像,像后则是全副武装的韦驮天。穿过天王殿,站在钟鼓楼之间,新建的大雄宝殿矗立在眼前。殿内供奉着横三世佛,高约10米,庄重而又和蔼,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迦叶和阿难,左侧是手托佛塔的药师佛,右侧是手托莲台的阿弥陀佛,十八罗汉分列两壁,造型生动各异。大雄宝殿的背后是经堂,现供有缅甸同仁捐赠的汉白玉佛像一尊,佛像后供奉着十一面观音像。

    经堂西面的场地很宽大,首先见到的是一座典雅的小亭,亭中所藏便是著名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因塔的石色呈现出八种不同的颜色,故又称八宝塔。塔高2.33米,八面十二层。由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上雕刻着须弥山、水波、流云、受花、仰覆莲等图案。风格古朴典雅。

    据说,该塔的建造主要是为了埋葬罗什的舌头的。罗什译经非常认真,每次必先领略了原经之意后方才动笔,他曾说,如果自己译的经文不准确,死后焚烧身体时,舌头就会烂掉;如果经文不失原意,舌头定完好无损。果然,他圆寂后,弟子们将他火化时,发现他的舌头没有半点损伤。于是,弟子们便建造了这座舍利塔用以埋葬他的不烂之舌,并对他所译之经典信服不疑。

    在八宝塔亭的南面是日本日莲宗捐资兴建的“鸠摩罗什三藏纪念堂”,其中供奉着鸠摩罗什大师手结禅定法印的旃檀木像。像背后是一幅日本风格的飞天壁画。堂中的一大一小两个供案,是在缅甸制作的九龙吐水供案。

    在八宝塔亭的北面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井亭(彩图3)。由于草堂寺处于秦岭圭峰山下,地热资源颇丰,地热由寺井中冒出,尤如清淡的烟雾,笼罩在寺院上空,蔚为壮观。因而形成一景。由于环境的恶化,我们现在已经看不见这一奇观了,唯有伫立并旁,遥想枯井当年的美景而徒嗟叹。

    草堂寺是陕西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户县草堂营村西北,属草堂镇,距西安约30公里。中国佛教三论宗将该寺奉为祖庭,日本佛教三论宗及日莲宗也将它作为礼奉圣地。

    寺中保存有许多碑刻,如《敕封大智园正圣僧禅师僧肇碑记》碑、《宗派图》碑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的华严宗五祖《定慧禅师传法碑》等都非常有名。

    罗什寺

    位于西安市户县南2.5公里的余下罗什堡。据说当初这里并没有佛寺,鸠摩罗什有一次来到这里,坐下休息时将鞋子脱下来抖土。他走后便从抖落的泥土中长出了一棵树,树叶像手掌一样大,二月开花,花似柳絮,八月结果,果似板栗。人们将此树称为净土树。寺院便是因为此树而建造起来。明成化二十年(1484)重修该寺。

    现在,净土树早已不存,原有的建筑大部分也已毁坏了,部分寺址上已修建了民房。罗什寺俨然是个四合院,惟一气派的是新建的高大山门(图11),山门后依次是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殿都是在原殿址上修复建造起来的。天王殿中供奉着大肚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及韦驮天塑像;大雄宝殿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坐像,迦叶和阿难分立左右;两侧各供奉文殊和普贤菩萨坐像。天王殿侧又新建了一座“罗什祖师殿”,内供涂金罗什像一尊,像后的壁画描绘着罗什讲经的宏大场面。

    罗什寺现占地面积约有20余亩。寺中并无僧尼,常有一户居士看管。庭院中除了芳香的花草,还有一片碧绿的玉米地,红红的缨子点缀着幽静的寺院,到底不知这里是出家人的世界,还是农家的小院。

    (4)其他佛寺

    这个时期的一些寺院,因为规模小,而且是民间创建的,因而在史籍中没有记载。但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却使它们的面貌浮现出来。1975年3月,在今西安市未央区草滩镇李家街村,发现了北魏寺院遗址,其面积不详。寺址内零散遍布砖瓦残片。并出土了有北魏年款的白石造像17尊,砂石造像2尊,以及2尊残损的石佛像;1978年,在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中官亭村,发现了北魏至唐时的寺院遗址。面积不详,寺址内散布唐代砖瓦残片,并出土了北魏及唐代残石造像各1尊;70年代初及1981年,在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巨家庄村,发现了北朝和唐代的寺院遗址,面积不详。寺址内有殿堂基址及砖瓦等。并出土了北朝石经幢座、唐石经幢顶、小石棺、石佛像等;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大白杨村,发现了面积约5 000平方米的北魏至唐代的寺院遗址,出土了北魏石佛造像1尊。在铜川市耀县稠桑乡西墙村也发现了数百平方米的寺院遗址,1987-1988年先后出土了北朝至隋代所造佛像、造像碑、碑座等20余尊(通)。与此地相临的西稠桑乡也发现了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从北周至宋代的寺院遗址。

    此外,在都城外也有一些寺院见诸于书:

    龙广寺:位于今渭南市大荔县北20公里。《陕西通志》载为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建。

    龙华寺:位于今铜川市耀县北一里许古步寿原南崖下塔坡。西汉宣武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此建有步寿宫。北魏时立为龙华寺。隋称大象阁,唐称神德寺,宋又扩建并立佛塔。现佛塔仍存。

    武陵寺:位于今咸阳市永寿县永平镇武陵山。北魏时(386-534)平阳王熙建。他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之子。明初碧峰禅师曾居于此寺,现寺已毁。寺中尚有一座砖砌佛塔,呈八角形,有说建于道武帝天兴年间(398-403),有说为唐塔。经明嘉靖地震后,塔已倾斜并有多处残破,今称永寿塔。

    永宁寺: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县。北魏献文帝(466-471年在位)时建。寺中还有一座七级佛塔,高30丈。

    元安寺:又称宝泉寺,位于今西安市东南的南五台山山顶。北魏宣武帝永平(508-512)中,又在山下增建了下宝泉寺。

    饶益寺:位于今渭南市大荔县东南朝邑镇南5公里的新市镇。创自萧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唐贞观二年(628)修建寺内13层佛塔。明天顺(1457-1464)、万历(1573-1620)间曾多次修葺。

    延昌寺:又称万佛寺,位于今铜川市耀县西约8公里处的下高埝乡赵家坡村。《耀州志》载:“延昌寺,临涧谷河,建自后魏延昌公主始,公主持戒行,结庵于此,手塑万佛,人遂称万佛寺。宣武时,屡诏公主归,坚辞不赴,卒葬大唐山下,陵号曰延昌,因敕寺额曰延昌寺。”寺院早已毁,仅存金代10层石塔和宋代九级砖塔各一座。尤其是金代石塔,是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高2.62米,底座边长0.68米,塔顶及四周雕造佛像404尊,现已移耀县药王山保护,为省级重点文物,

    大定寺:在今西安市户县东南云际山。北魏僧人李顺兴隐居于此,诵《金刚经》。但此寺这时尚未成形,李顺兴在此只是“聚叠瓦塔,以记经数”(《西安府志》卷六十)。至隋大业中,此地被赐给驸马尉迟安为柴庄,“安见一老人,渭曰:‘此占寺地,何不再葺之?’安遂置寺,因掘地得顺兴石像焉。”(《西安府志》卷六十)。隋仁寿元年(601)寺名改为“居贤捧日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又改为大定寺。金大定中(1161-1189)再次修葺。

    通灵寺:故址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东北约18公里的纸里乡,现在是通灵寺小学的所在地。

    (5)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

    北魏永熙三年(535),孝武帝为高欢所逼,从洛阳入关,鲜卑族将领宇文泰拥立孝文帝(535-551年在位)建立了西魏政权,定都长安。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觉代西魏称周大王(北周闵帝,557年在位),大权由宇文泰之侄宇文护掌握。到560年,周武帝(560-578年在位)宇文邕(yōng)即位时仍是这样。军政大事他不能参与,只好以谈玄论道和重视祭祀来防止宇文护的猜忌。建德元年(572),周武帝杀了宇文护,夺得大权,得以亲政。

    北周武帝统治时期,对佛教采取了强烈的废禁政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二次法难的制造者。他灭佛的原因由来已久。北周所辖的区域,除作为政治中心的长安外,还包括了今甘肃、湖北和四川等省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从晋代开始佛教就很盛行,尤其长安作为后秦的都城,形成了以鸠摩罗什为首的佛教僧团,以主寺院为中心,译经、传教,影响很大。据《历代三宝记》所载,仅鸠摩罗什所在的草堂寺周围就聚集了3座寺院,东面为常住寺,南面为京兆王寺(后改为安定国寺),西面为大乘寺。到魏时,据《魏书·释老志》载,全国僧尼人数已达200万,占总人口的十六分之一;佛寺30 000余所。同时,从北周建立时起到武帝统治时期,佛寺的建造始终没有停息过。《辩正论》卷三载宇文泰在长安先后建立了追远、陟屺(zhì qǐ)、大象、魏国、安定、中兴等六座寺院,度僧千人。并为突厥可汗造突厥寺等。明帝时还在长安建造了陟岵寺。《金石粹编》卷一一八载,长安的万寿寺从周初便开始不断地扩建,仅僧房就达到197间,庭院两旁还有大片的树林,有两顷60多亩“香地”,众多的僧侣在此受度,并获得了免除差役的“牒”。寺院不仅占据了大片的沃土,而且僧尼还享受着免租、调和徭役的特权。许多人为了逃避赋税和兵役,也都纷纷遁入佛门。这种情况引起了许多不满。周武帝又试图灭北齐,统一北方,所以必须强迫僧众和被寺院控制的民众缴纳租调,负担徭役、兵役。

    武帝曾先后7次集众讨论儒释道三教之优劣,更令群臣详论佛道二教的先后、同异、深浅,意在废斥佛教。建德二年(573),宣布三教以儒为首,下令将佛、道一并废斥,沙门、道士还俗达200万人。建德六年(577)在攻下北齐邺都后,再次下令将齐境内的佛寺4万所全部改作宅地,还俗僧侣近300万人,焚烧经像,财物充公。他的这些举动对佛教来说的确是个重大的打击。

    2.隋唐时期的佛寺

    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长期处于政治上的南北分裂格局中,佛教也相应地分割为南北两大系统。北方佛教偏重禅定的修持,南方佛教则偏重义理的辨析。南北学派分歧甚多,但未形成宗派。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为佛教的融合创立了条件。早在隋唐之前,佛教宗派便已出现。各派为了维护自己独特的宗教理论体系、规范制度以及独立的寺院经济和势力范围,釆用了类似封建宗法制度的传承关系,因而宗派不断增加。到隋唐时期,先后创立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禅宗、华严宗、三论宗(性空宗)、律宗、唯实宗(法相宗、慈恩宗)、密宗(真言宗、开元宗)、净土宗等大乘八宗,其中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不仅影响着中国的佛教,而且影响到国际上许多国家的佛教。在这些宗派中,除天台宗和禅宗创立于长安以外,其他六宗均创始于唐代的长安,其祖庭成为各宗派活动的基地,声名远播四方。如华严宗华严寺是其初祖杜顺和尚居住和讲学的寺院;草堂寺是鸠摩罗什大师所开创的三论宗所在地;净业寺和丰德寺,是律宗初祖道宣法师居住和讲学的地方;大慈恩寺、兴教寺是唯实宗所在寺院;大兴善寺是密宗祖庭;善导大师灵骨埋葬地香积寺是净土宗祖庭。这些佛寺在当时规模都较大,寺中高僧云集。各派大师之间还有相互的交往与合作。

    隋唐时代在陕西境内的佛寺虽然很多,但是地面建筑保留至今的却没有,只有从古籍中才能觅见当时佛寺的建筑样式。另外,在唐代慈恩寺大雁塔门楣石刻中,以及唐代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图12),都曾出现了唐代佛寺的影子。借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这个时期的许多寺院是靠人们舍宅而来,所以“寺”同世俗的宅院的区别不在外观上,只是在房屋的用途上。同时,这个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也促使佛寺的建筑完全成为中式的庭院结构了。

    从全国范围来说,这个时期所建造的佛寺也相当多,但惟一保留至今的只有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图13)大殿和佛光寺大殿(图14)。这两处幸存的建筑都是因为地处偏僻的缘故。南禅寺是在1953年被发现的。寺内正殿大佛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殿身面宽与进深均三间,略成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着唐代塑像17尊。而佛光寺大殿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会同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共4人于1937年6月发现的。该寺大殿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建成。比南禅寺大殿晚了75年。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南、北、东三壁均有唐代所绘制的佛、菩萨壁画,其风格与同时期的敦煌壁画颇为相似。

    隋代的佛寺

    (1) 隋代佛教发展概况

    杨坚(581-604年在位)于581年登上帝位,建立隋王朝,改元开皇。接着,于开皇八年(589)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西晋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由于他釆取均田、薄赋等政策,国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直到仁寿四年(604),其次子杨广乘文帝卧病,以弑父杀兄手段夺得帝位,是为炀帝(605-617年在位)。炀帝虽然实行了一些改革,但由于他连续大兴土木,滥用国资,招致各地农民起义,造成地方割据之势,使隋朝的经济再次遭到破坏。他在位12年后,被叛臣所杀。当时尚为太原留守的李渊,于大业十三年(617)率军攻陷长安。翌年,推翻隋朝,自称皇帝,改号武德,建立唐朝。隋朝的统治虽然仅有37年,但由于隋代皇帝采取复兴和扶植佛教的政策,佛教的发展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杨坚在登帝位的当年即普诏天下,任听出家;并令五岳各置佛寺一所,诸州县各置僧尼寺一所。真正是在奉行“有僧行处,皆为立寺”的政策。在襄阳、隋郡、江陵、晋阳四处设置官寺,广度僧尼,广写佛经,广交僧侣,广作佛事。以后又曾下诏在45州同设大兴国寺,并立延兴、光明、净影、胜光、禅定诸寺。为了表示对佛教的虔诚,文帝亲受菩萨戒,大行布施,修建佛塔。文帝在位的20余年中,所倡导修建的佛寺竞达3 792所,使全国的佛寺数量达到了4 000-5 000所,建塔113座,所度僧尼在20-30万以上。隋文帝奉佛的独到之处是推行了佛舍利供养行动,三次下诏在全国113州分舍利,并在同日同时起塔供养。位于今陕西扶风县的凤泉寺舍利塔就是按仁寿元年(601)六月十三日的诏令而建置的,并因塔置寺。当时凤泉寺亦是赫赫有名,为文帝所钟爱。现在著名的法门寺北约15公里的地方,我们仍能见到该寺的芳影。

    隋炀帝杨广也笃信佛教,自称菩萨戒弟子。他在位的10余年间,所度僧尼达16万多人,铸刻新佛像3 850尊,并对10多万尊旧佛像进行了修整,修补旧经和缮写新经620卷。还在洛阳专设译经馆,并常与天台宗智顗(yǐ)、三论宗吉藏等人相交。

    在隋朝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仅隋都大兴城(今西安)的佛寺就达120座,几乎遍布大兴城的各个坊里。《隋书》中著录了8所著名的佛寺,在陕西境内竟占了3所,包括京师长安的禅定寺、净刹寺和冯翊(yì)(今铜川市大荔县)郡的般若寺(其他5寺分别为洛阳白马寺、汲郡寺,建康中兴寺,于阗赞摩寺、比摩寺)。此外,靖善坊的大兴善寺、和平坊和永阳坊间的大总持寺,以及隆圣寺等也都是这时著名的佛寺。

    (2)隋都大兴城中的佛寺

    据范文澜先生所著《唐代佛教》、宋敏求《长安志》和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西安府志》以及其他散见史料,隋代的主要佛寺有(按建造年代为序):

    开皇二年(582)

    广济寺:北天竺沙门那连黎耶舍入京后曾作为外国僧主住于此。

    妙圣尼寺:位于醴泉坊,平原公主立。

    静发寺:位于长安县东南。明嘉靖年间(1522-1566)曾进行修缮。

    济法寺:沙门法藏建。

    灵感寺:由于新都的营建,大兴城中的许多陵墓需要迁往郊外,为了超度这些亡灵,文帝于是在乐游原上营建该寺。到了唐代发展成了闻名遐迩的青龙寺。后文将有详细的叙述。

    菩提寺:应陇西公李敬道和僧人惠英的奏请而立。唐大中年间(847-859)改名为保唐寺。

    大觉寺:隋文帝为医人周子臻所建。

    同年所建佛寺还有灵化寺、证果寺、建法寺等尼寺,用以安置前代宫室嫔妃彩女。

    开皇三年(583)

    赵景公寺:位于长乐坊,本名宏善寺。独孤皇后为其父赵景武公独孤信所立。皇后所造的小银像、大银像以及身长数尺的金佛像亦供于此。《酉阳杂俎》载,该寺在隋时称弘善寺,至开皇十八年(598)方改为今名。

    普耀寺:独孤皇后为其外祖崔彦珍立。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废。

    真寂寺:位于义宁坊,隋尚书左仆射、齐国公高熲(jiǒng)舍宅而立。唐武德二年(619)改名为化度寺。见后文唐代佛寺·义宁坊条。

    法尼寺:坊人田通舍宅而立。




    资敬寺:隋太保薛国公长孙览为其父立。

    修慈寺:鲁郡夫人孙氏立。唐代改名为崇济寺,见唐代佛寺·昭国坊条。

    清禅寺:隋文帝为沙门昙崇所立。

    法云尼寺:初名法轮寺。本为隋太保薛国公长孙览宅,此年被郧(yún)国公韦孝宽立为寺。

    建法尼寺:位于颁证坊。据说当时坊内有一人名叫田通,家徒四壁。隋文帝建都长安后,将120枚寺额悬于朝堂下,并下诏说,无论是谁,只要能修造佛寺者便可任意摘取。田通于是发奋请额而归,将自己的柴门小屋施舍出来作了寺院。后来,又得到邻居的房屋资助,这座佛寺才渐渐地兴盛起来。

    同年所建尼寺还有:万善寺、化度寺和先天寺。

    开皇四年(584)

    永泰寺:为沙门昙延建。

    光明寺:文帝为沙门法经建。武则天时改名为大云经寺(见下文唐代佛寺·怀远坊)。

    海觉寺:位于崇贤坊,淮南公元伟舍宅为沙门法聪立。

    延兴寺:又称万寿寺,位于长安古城霸城门外一里左右。本为梁萧芩的宅第,隋文帝立为佛寺。唐中宗李显为永泰公主追福时改寺名为永泰寺。

    云经寺:位于长安县东成留里。明成化年间(1465-1488)修复。

    庆善寺:位于三原县城内。明永乐十三年(1416)何觉通重修。

    大兴国寺:位于冯翊郡。隋文帝命人在原般若寺基础上修葺而成,“七重周亘,百栱相持,龛室高竦,栏宇连袤。金盘捧云表之露,宝铎摇天上之风”,极其富丽堂皇。这座佛寺的设置带有文帝自身的感情因素。文帝的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文帝出生后,常常生病,他父母便去请教般若寺中的尼姑智仙,智仙告诉他们说,其子来历非凡,与世间之人是不同的,有佛在佑护他,必须在寺院中长大,不能与俗人同处一地。听了这活,杨坚的父母不仅将自己的一所大庄园奉献出来作了佛寺,而且还同意由智仙比丘尼来抚养自己的儿子。这样,杨坚便在般若寺中度过了十三年的童年时光。这段佛门生活使他久久不能忘怀,在登基后,还常常向臣下提起,并曾命史官王邵为智仙比丘尼作传。

    开皇五年(585)

    灵化寺:宋敏求《长安志》卷十普宁坊注:“隋开皇五年沙门善吉所立”。而《续高僧传》卷十五《释三慧传》则载为:“武德九年(626)……工部尚书段纶,宿树善园,造灵化寺”。二者记载不一,很可能是隋代的灵化寺在遭兵燹后,武德九年(626),段纶又在原基址上重建的。

    净域寺:隋恭帝禅位后便终于此寺。

    同年还建造了甘露尼寺。

    开皇六年(586)

    慧日寺:位于怀德坊,富商张通舍宅而立。因其妻陶氏常在西市卖饭,物美价廉,人们又将其所立之寺称为陶寺。

    纪国寺:位于延福坊。献皇后独孤氏为其母纪国夫人崔氏所立。

    元法寺:位于安邑坊,本为礼部尚书张颖的宅第,此时被立为寺。据《寺塔记》载,张颖曾在府内供养一僧人,僧人以念《法华经》为业已有十余年。有一次,门人告诉张颖,说僧人与其婢女私通,张颖很生气,于是便杀了僧人。僧人死后,府中常常还能听见持续不绝的诵经声。张颖知道是冤枉了僧人,后悔不已,于是舍宅立寺。寺中建有观音院、曼殊院、卢舍那堂等建筑。

    法寿尼寺:位于开化坊。

    灵花寺:本为隋大司马窦毅之宅。《酉阳杂俎》载,该寺原名为太慈寺,大历初年(约767年左右),僧俨在此讲经时,天空散落花雨,至地咫尺便消失了,到了夜晚则有光烛室。于是敕改为灵花寺。

    灵觉寺:亲王杨雄所立。

    慈门寺:位于延寿坊。隋刑部尚书万安公李圆通所立。唐神龙年间(705-707)为懿德太子李重润追福改名为懿德寺,并进行了修葺。

    乐善寺:尉迟迥之孙为其祖所立。

    罗汉寺:雍州牧、楚公豆卢勣所立。

    静乐寺亦为此时所建。

    开皇七年(587)

    龙池寺:文帝命度支侍郎李世师率天竺匠工为沙门道判所建。

    普集寺:突厥族人开府仪同三司鲜于遵舍宅而立。

    空观寺:位于兴化坊。一说是周时的村佛堂,堂中拥有众多名家之作。又一说是开皇七年驸马都尉元孝矩舍宅而立。

    慈尼寺:位于胜业坊。



    净住寺:本为吏部尚书裴宏济的宅第。寺内有石塔。

    宏济寺:贞观二十年(646)改名为修慈尼寺。

    开皇八年(588)

    真心尼寺:位于群贤坊,宦官仪同三司宋祥舍宅而立。

    法明尼寺:长安富商王道宾舍宅而立。

    开皇九年(589)

    法海寺:位于布政坊,本为隋江陵总管、清水公贺拔华的宅第。为沙门法海舍宅而立寺,并因此而命名。

    开皇十年(590)

    定水寺:位于太平坊西门之北,荆州(今湖北江陵)总管上明公杨纪舍宅为禅师惠能所立。寺内壁画非常有名。寺址在今西北大学校园内。三论宗创始者吉藏曾住于此寺和太平坊内的另一座寺院实际寺。实际寺是隋太保薛国公长孙览之妻郑氏舍宅而立的。建造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唐玄宗开元十年(722),丽正殿直学士韦述《两京新记》中载,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其第四子殇帝李重茂为温王时改寺名为温国寺。景龙二年(708),鉴真和尚在该寺受具足戒。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温国寺遭破坏,但不久又恢复,并再改名为崇圣寺。唐时,“寺内的净土院为京城最妙”,是净土宗的一座寺院,院内有尹琳、吴道子的画。

    大开业寺:或名胜光寺。隋文帝第三子蜀王秀所立。炀帝大业元年(605)将光德坊迁徙到此,置仙都宫,成为文帝的别庙。

    静法寺:为左武侯大将军、陈国公窦抗所立。其弟在寺西院中为其母成安公主建造了木塔一座,高150尺,重叠绮丽。建塔的木材全部是窦抗园子中的梨木。该园原为西魏的大统寺,周武帝废佛时将该寺赐与窦抗为宅。

    辩才寺:位于群贤坊。隋郑孝王亮之子司空、淮安王神通为沙门智凝所立。寺名是因智凝具有雄辩之才而命名的。唐武德二年(619)迁移至怀德坊。

    经行寺:本为隋长安令屈通盖之宅,邑人张绪将它买下建成了寺院。

    同年还立有真化寺。

    开皇十二年(592)

    醴泉寺:隋文帝在此置醴泉监,取甘泉水以供御厨。开皇十二年废监立寺。

    积善尼寺:位于义宁坊。尚书左仆射、齐国公高熲之妻贺跋氏所立,其地本为贺跋氏的别宅。

    开皇十六年(596)

    崇敬寺:洪遵曾在此宣讲律宗。

    仁寿元年(601)

    法界尼寺:为隋文献皇后为尼华晖令容所立。寺中建有双塔,各高130丈。隋文帝曾命人在此寺为抚养他长大的尼姑智仙造莲基浮屠,以报旧愿。

    宝庆寺:位于大兴城中的安仁坊。隋文帝以及后来的唐中宗都常常光临此寺。文宗时建立了五色砖塔,因而亦称该寺为华(花)塔寺。明景泰年间(1450-1456)将塔迁往今西安市南门内(图15),高23米,共7层,平面呈六角形。塔刹为宝瓶式。塔身第一层檐下有龙凤等动物雕饰;二、三、六层筑有砖龛,二、三层砖龛内存有北魏、隋、唐时期的石造像。寺院早在五代时便已毁于战火。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该寺,万历年间(1573-1620)冯从吾将军曾于此寺中讲学。清雍正元年(1723),住寺僧文天重修寺阁,后又遭毁而不复存。

    日严寺:隋炀帝为晋王时所建,并广招名僧居之。

    仁寿二年(602)

    禅定寺:位于和平和永阳二坊间,隋初置宇文弼别馆于此。仁寿二年(602)文帝为献后立为禅定寺,并迁法师集海内名德128人住于此。沙门法献还从乌踵国迎奉回来佛牙舍利,高三寸,置于寺中。宇文恺营建都城时,因考虑到京城之西有昆明池,其地势较低,于是奏请在寺中建木塔,该塔在大业七年(612)建成,《长安志·永阳坊》载其木塔“崇三百三十尺,周回一百二十步”,可见当时寺院之规模。唐武德元年(618)改名为大庄严寺。寺址在今西安市西南郊的木塔寨北。

    大业元年(605)

    大总持寺:位于和平、永阳坊间。炀帝为文帝追福而立。初名大禅定寺,寺内制度与东部的大庄严寺相同,亦有与之相同高度的木塔。

    同年还立有昭成寺。

    大业三年(607)

    立有崇业寺。

    还有许多佛寺,虽其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但也很重要,兹列于下:

    大崇仁寺:位于西安府城西5里。隋高祖子秦孝王舍宅而立,初名济度寺。

    静影寺:位于敦化坊,隋文帝为沙门惠远立。

    褒义寺:位于嘉会坊,尉迟刚立。

    开善尼寺:位于金城坊。开皇年间(581-600)宫人陈宣华、蔡容华所立。

    资善尼寺:位于安业坊。兰陵公主舍宅而立。

    宝刹寺:位于崇仁坊。本为邑里佛堂,开皇中立为寺。佛殿为后魏时造,因其殿宇四面立柱,当中的两层楼阁仿佛是凭空虚架起来一样,层阁榱(cuī)栋,屈曲神奇,故名宝刹。

    阳化寺:位于平康坊十字街之北(今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省地矿局经营处西侧),为隋内史舍人于宣道为其父建平公义、母独孤夫人所立。

    正觉寺:唐初废,高宗复立时更名为招福寺。

    圣经寺:炀帝大业七年(611)废。位于唐长安城光福坊。

    宝胜寺:位于唐长安城永乐坊西南隅。至唐武德初年改为清都观。

    弘化寺:位于唐长安城立政坊。炀帝大业七年(611)废。

    净影寺:位于唐长安城敦化坊十字街之北。隋文帝为沙门惠远所立,寺额为申州刺史殷仲容所题。

    此外还有崇敬寺、仁法寺(来庭坊)、善果寺、阳化寺、明觉寺(永宁坊)、香海寺、总化寺(安兴坊)、通法寺(修行坊)、天宝寺、禅林寺、护持寺、成道寺、宣化寺、惠云寺、澄觉寺、明法寺、道觉寺、惠觉寺、明轮寺、缘觉寺、融觉寺、贤觉寺、神通寺、法觉寺、福林寺、释梵寺、法众寺、开善寺、光宝寺、法宝寺、功德寺、愿力寺、依法寺、宝岸寺、凝观寺、法身寺、宝王寺、应法寺、宝积寺等。

    (3)隋都城以外的一些主要佛寺

    悟真寺:位于今西安市蓝田县东南10公里秦岭北麓。隋文帝时名僧净业、慧超所建。据《蓝田县志》记载,该寺因分上、下两院,故亦称上、下悟真寺。两寺相隔约2公里。上寺在悟真峪内西边山崖上,竹林掩映,俗称“竹林寺”。净土宗创始者善导法师曾在此设坛讲法。宋时改为崇法寺。后因战火而毁圮,现存殿堂为近代所建。下悟真寺在悟真峪口外蓝水南岸,现仅存遗址。

    神德寺:位于今铜川市耀县城西北约50公里的照金镇寺坪村东南。为桥山余脉的丛峰环抱。寺已毁,寺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寺址中出土了石佛像、石莲坐、造像碑等。1969年出土石函1件,盖上刻有“大隋皇帝舍利宝塔铭”。内装有盛放舍利的铜盒,以及波斯萨珊朝银币、隋五铢钱和金、银、玉、铜、玻璃、玛瑙等饰品共50余件。

    圣寿寺:位于今长安县南五台西北半山坡上,又名塔尔寺。隋代所建应身大士舍利塔,为7级正方形楼阁式砖塔,与寺前的两棵唐代古槐有隋塔唐槐之称。现寺中尚存的大雄宝殿、法堂、僧房等建筑,为清代所建。另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所刻“观音大士伏龙赋并序”碑,以及陕西近代高僧印光法师的影堂石塔一座,塔上有于右任、林森等题字碑石。印光法师(1861-1940)是陕西合阳人,俗姓赵,名绍伊,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是近代佛学大师。21岁便跟随终南山莲花洞寺道纯出家。第二年受具足戒,专修净土宗。后来又去普陀山法雨寺钻研佛学三十年。1923年在南京与人合作,创办了放生念佛道场,开办佛教慈幼院。1930年2月移住苏州报国寺,完成普陀、清凉、峨嵋、九华四大名山志的修辑工作;同年又在苏州灵岩寺建立了专修净土道场。在上海创办弘化社,流通佛教经典。被尊为“莲宗十三祖”。现在,他的家乡合阳蝎子山(彩图4),仍有印光堂(图16),以纪念他。

    慧照寺:寺址位于今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下吉街。寺始建于隋,明、清时代均有重修。现存有一座方形九层楼阁式砖塔,高30多米,又称慧照寺塔。该塔亦建于唐代,北宋时重修,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地震时遭毁,万历九年(1581)又重建。塔前尚存明建清修大殿一座,殿内供奉有明代铜佛像2尊。

    (4)《高僧传》及《续高僧传》中所列佛寺

    共有67所。京兆郡有64所,其中位于京师长安的有46所,有一部分在上文已经作了详细的叙述,但为了完整地加以说明,在此一并列出。它们分别是:

    广济寺、曲池静觉寺、净影寺(通化坊)、延众寺、光明寺、总化寺、辩才寺(群贤坊)、宝刹寺、海觉寺、宫城内子城内城寺、净法寺、通法寺、宝光寺、太白寺、崇敬寺、明觉寺、仁觉寺、真寂寺、慈门寺、慧日寺、清禅寺(兴宁坊)、净住寺、济法寺、太平宫寺、大总持寺、明轮寺、妙象寺、三善寺、普光寺、内苑德业寺、香台寺、大兴东阜马头因圣寺、救度寺(醴泉坊)、玄法寺(安邑坊)、渭阴转轮寺、无漏寺(晋昌坊)、扬化寺(平康坊)、经藏寺、延兴寺、仁法寺、胜光寺(丰乐坊)、随法寺、沙门寺、曲池日严寺(青龙坊)、慧云寺、金卫寺。

    其他的18所佛寺分布在京师周围,分别是:

    咸阳佛迹寺、新丰福缘寺、蓝田化感寺、蓝谷悟真寺、蓝谷南横岭华严堂、户县南山田谷神田寺、华原石门山神德寺、始平智藏寺、华岳思觉寺、终南山至相寺、龙池寺、仙游寺、丰德寺、太和寺、终南楩梓谷德行寺、终南仿掌谷白泉寺、崇义精舍、终南清官村净业寺。

    冯翊郡有2所佛寺,分别为冯翊大兴国寺和韩城修寂寺。

    扶风郡有1所,汧源的药王寺。

    日本学者小野胜年《中国隋唐长安·寺院史料集成》(京都法藏馆,1989年)一书中,据《两京新记》、《长安志》、《唐两京城坊考》等集得长安隋寺114所,其中街东34所,街西78所,坊名未详2所。而见于《高僧传》者有19所,其中街东10所:来庭坊仁法寺、崇仁坊宝刹寺、平康坊扬化寺、永宁坊明觉寺、晋昌坊无漏寺、安兴坊总化寺、安邑坊玄法寺、青龙坊日严寺、修行坊通法寺、兴宁坊清禅寺;街西9所:通化坊净影寺、丰乐坊胜光寺、延寿坊慈门寺、崇贤坊海觉寺、醴泉坊救度寺、义宁坊真寂寺、群贤坊辩才寺、怀德坊慧日寺以及和平坊和永阳坊之间的禅定寺。

    隋代的有些佛寺在隋一代时就已废毁,也有许多延至唐代而遭毁坏,还有的是在唐代时与其他的佛寺进行了合并。近年来,在考古发掘中陆续发现了许多佛教文物,其出土地许多正是隋代佛寺的所在地,如20世纪80年代在温国寺遗址发掘出土的贴金菩萨像残石、飞天线刻画残石、石经幢、善业泥造像;1985年9月,在正觉寺(又名招福寺)遗址发掘出土的一批佛像、观音菩萨像、佛座等,共计11件。虽然它们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损,但是仍给人强烈的震撼。消失的佛寺虽然再不能觅见它们的踪影,但是埋藏在地下的这些珍宝,却带给我们扑面的隋代气息。

    唐代的佛寺

    (1) 唐代佛教发展概况

  李渊于618年称帝长安,建立了唐王朝。接着,他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的措施,用以缓和社会矛盾。到唐太宗(626 - 649)时,继续推行均田制、府兵制,减轻徭役,宽减刑律,发展科举制度,使封建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中央集权大为巩固。这就是史称的“贞观之治”。唐玄宗(712-756)继太宗之后,于开元年间(713-741)整顿武周后期的弊端,使国家更趋强盛,被史家誉为“开元之治”。从唐王朝的建立到此时120多年的时间中,中国社会进入了和平发展阶段,经济繁荣,海内富足,长安成为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开元之后,因政治腐败,统治者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导致了长达7年之久的安史之乱(755年起),洛阳和长安先后失陷,统一的唐王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唐代共历时290年,有过20位皇帝,除武宗李炎(841-846年在位)外,大多积极扶持佛教,将佛教与儒学、道教共同用来维护其统治。

    唐高祖在称帝的同年,就曾普建道场,并设无遮大会。

    唐太宗曾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两次下诏普度僧尼,还专门颁发《佛遗教经》,鼓励大臣们出家为僧。下令建立寺院,为被杀的亡灵超度,并亲身“建斋行道”。西行求法的高僧玄奘回国,太宗立即于洛阳召见,请其住长安从事译经。还为玄奘新译佛经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武则天(684-704年在位)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曾利用佛教的《华严经》,并由法藏大师以牵强附会的手法,预言她是一位应该做皇帝的女菩萨,得到了舆论的支持。在她登基后,于载初元年(690),敕令各州各建一座大云寺,赐藏所谓的《大云经》,并度僧1 000人。天授二年(691),诏令佛教在道教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以表酬谢。

    唐玄宗虽然比较尊重儒、道,但也未放弃佛教。他对开元年间先后来华的印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不但给予厚遇,并请不空为自己亲授灌顶法。《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都是在此时而得以译出并传播,奠定了中国密教的地位。开元二十四年(736),玄宗还御注了《金刚经》,颁行天下。

    佛教的发展,使寺院经济实力更加雄厚,触犯了世俗地主和贵族的利益,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在道士赵归真、刘玄静等人的煽动下,武宗下令没收寺院的土地和财产,毁坏佛寺、佛像,强迫僧尼还俗。当时被毁的大、中佛寺有4 600所,小庙40 000多座,没收的寺院土地数千万顷,还俗僧尼达260 500人,解散寺院奴婢150 000人。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会昌法难”事件。经过这次事件,佛教几乎覆灭,仅允许各州残存1座佛寺。但此后不久,统治者又极力扶持和利用佛教。唐宣宗(847-859年在位)于大中元年(847)正式下敕恢复佛教,懿宗(860-874年在位)、僖宗(874-888年在位)、昭宗(889-904年在位)等几代皇帝也都极力扶持佛教。但佛教终因元气大伤而难以复原了。

    (2)史籍中的唐代佛寺

    从总体上来说,佛教在唐代处于一个繁盛的发展阶段,这种繁盛的气势首先是通过建置佛寺表现出来的。国家采取按政区建置佛寺的方式,避免了滥建佛寺之风。各地置寺实行固定数额,并需向国家提出申请,请得敕额的寺院,方可列入官籍,无敕额不在定数内,不被认可。唐初佛寺有3 900所,武德、贞观之际,“州别一寺,但三十僧”(《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慧因传》,《大正藏》卷五十,第663页)。贞观二十二年(648),“海内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三藏法师传》卷七,《大正藏》卷52),其时全国358州,平均每州约10寺。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封禅泰山,诏“天下各营一寺”,全国佛寺增至4000余所(《法苑珠林》卷一百《兴福部》第五,《大正藏》卷五十三);玄宗时期(713-755),佛寺增至5 358所。即使是实行了敕建制度,但佛寺的数量仍较唐初有了大的飞跃。

    对于唐代佛寺的记载有许多典籍可供参考。《宋高僧传》及《续高僧传》中,记载了唐五代僧行止的佛寺795所,在陕西境内的就有111所,其中104所分布在京兆府长安,其余7所分布在外县。兹录于此,仅作参考:

    ①京兆府:

    长安、万年共97所:

    延兴寺(后改名为永泰寺)、纪国寺、西明寺、弘福寺、北阙弘法院、大庄严寺(即禅定寺)、旌善寺、兴善寺(即周南顿寺)、普集寺、定水寺、法聚寺、崇义寺、灵化寺、慈悲寺、慈润寺、律藏寺(后改福林寺)、宝昌寺、义兴寺、弘济寺、集仙寺、太原寺(后改崇福寺)、褒义寺、法海寺、定国寺、千福寺、废凝观寺、南郊义善寺、会昌寺、罗汉寺、兴福寺、菩提院、华严寺、经行寺、广福院、光宅寺(后改七宝台寺、曼殊院)、资圣寺、醴泉寺、奉恩寺、章敬寺、保寿寺、大安国寺、崇业寺、大爱敬寺、大慈恩寺、玉华寺、大云寺、青龙寺、章信寺、招福寺、法乾内寺、福寿寺、宝应寺、崇圣寺、太平寺、报恩寺、卫国寺、天宫寺、圣寿寺、永安禅院、恒济寺(后改兴唐寺)、荐福寺、白马寺、中兴寺(后改龙兴寺)、罔极寺、实际寺(后改温国寺)、开业寺、观音院、内道场灵感寺,菩提寺、遵善寺、净土院、天长寺、永寿寺、圣寿寺、总持寺、草堂寺、追福院、明教寺、海法寺、灵感寺(后改观音寺,再改青龙寺)、翠微寺、龙首原法华兰若、荷恩寺、奉慈寺、镇国寺、云华寺。

    终南山:龙田寺、武子云际寺、宝德寺、智炬寺、至相寺、紫阁蜂草堂寺、丰德寺、圭峰草堂寺、奉日寺、回向寺、法兴寺。

    新丰(临潼)1所:骊山凉泉精舍。

    蓝田5所:散谷玉泉寺、津梁寺、蓝谷化感寺、法池寺、悟真寺。

    户县1所:实际寺。



    ②商州(商县)1所:

    上洛(商县)开元寺。

    ③凤翔府4所:

    天兴(凤翔)开元寺、岐阳(岐山东北)怀恩寺、扶风(岐山)无忧王寺(即重真寺)、陈仓(宝鸡)龙宫寺。

    ④豳州1所:

    新平(彬县)昭仁寺。

    ⑤鄜(fū)州1所:

    洛交(富县)宝台寺。

    两《唐书》中亦著录了许多佛寺。其中,《旧唐书》著录的有额佛寺110所,《新唐书》中则著录了4所,它们是:

    京兆府:长安慈恩寺(75,《旧唐书》所录页码,以下同)、德业寺(85)、崇敬寺(85)、感业寺(115)、大云寺(121)、中兴寺(137)、圣善寺(141)、龙兴寺(143)、荐福寺(144)、化度寺(149)、兴圣寺(157)、宝昌寺(166)、开元寺(218)、香积寺(247)、安福寺(277)、兴唐寺(279)、资圣寺(280)、西明寺(280)、净域寺(344)、资敬寺(358)、章敬寺(372)、安国寺(406)、丰泉寺(434)、大明宫昭德寺(530)、庄严寺(539)、昭成寺(557)、唐安寺(565)、西内神龙寺(595)、启夏门外华严寺(754)、经行寺(1362)、开业寺(1367)、胜业寺(2152)、无相寺(2177)、永贵里后秦寺(3027)、宝应寺(3417)、玄法寺(4163)、醴泉寺(4257)、安乐寺(4734)、宝寿寺(4758)、崇福寺(5013)、弘福寺(5108)、光宅寺(5236)、骊山石瓮寺(2197)、终南山寺(4398)、终南山云际寺(5060)、太和谷翠微寺(新962,《新唐书》第962页,以下同)。

    咸阳:善因寺(500)、石瓮寺(501)、醴泉昭陵寺(73)、昭陵瑶台寺(3755)。

    蓝田:万安山玉泉寺(2898)、感化寺(5111)、辋川寺(新5765)。

    周至:仙游寺(3577)、灵感寺(4283)。

    京兆府以外的地区则有:

    坊州:宜君玉华宫寺(69)。

    岐州:无忧王寺(369)、麟游滋善寺(1363)。

    华州:陟屺寺(764)。

    《陕西通志》卷二十九亦记载了这时期陕西各地所建佛寺的情况,比较以上各书之记载,佛寺建造的范围更广泛了。根据该书所列的行政区划,各地佛寺概况如下:

    南郑县:草塘寺;

    褒城县:延庆寺(俗称打钟寺)、崇庆寺(俗称牛头寺)、宝积院(俗称石窟寺);

    城固县:严因寺、大安寺、蕙香院;

    洋县:智果寺、开明寺、醴泉寺、天宁寺、池南寺、高堰寺、浮石寺;

    西乡县:开元寺、普贤寺;

    凤县:洪利寺、铁佛寺;

    略阳县:灵严寺;

    兴安州:万春寺;

    商州:法性寺、西山寺;

    镇安县:云盖寺;

    山阳县:圆觉寺;

    同州:渭源寺;

    朝邑县:饶益寺、金龙寺、寿圣寺;

    郃阳县:光国寺、寿圣寺;

    澄城县:精进寺;

    韩城县:应善寺、开化寺、圆觉寺、龙泉寺、西觉寺、石佛寺;

    华州:南塔寺;

    华阴县:法兴寺、开花寺、圣容寺、昭贤寺;

    蒲城县:慧彻寺、寿峰院、海源寺、大兴寺、法轮寺、具缘寺、崇寿寺;

    白水县:兴教寺。

    除了以上文献所列的佛寺外,唐代还有许多的佛寺散见于他书中,亦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现将它们的历史与现状简介如下:

    柏山寺:位于延安市富县西100多华里的直罗镇柏山上,因该地满山柏树,寺院被包裹其中,故而得名。据清初篡修《鄜州志·建置部·寺观》载,该寺是唐初李世民为秦王时遣使所建。当时寺院的规模很大,东西宽约90米,南北长约500米。大殿前建砖塔一座,寺内绘有唐太宗的像。现寺院的地面建筑已坍塌,仅存一座11层砖塔,高30多米,称柏山寺塔或直罗塔。1980年在该塔的第三层龛洞内发现了7尊圆雕罗汉像(3尊已残),4尊圆雕天王、武士像,造型生动而独特。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的展厅中,我们能够欣赏到其中的4尊罗汉雕像的风姿。

    灵岩寺:位子汉中市略阳县城南3公里处嘉陵江畔的天然岩穴上。唐开元年间(713-741)建置。由前后两洞组成。前洞口高25米,宽50米,深60米,建有大雄宝殿,殿前有望江楼、厢房等。后洞佛龛上有泥塑彩色卧佛。前后两洞佛龛上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菩萨造像。寺内的碑石和摩崖石刻有130余方,素有“小碑林”之称。

    开明寺:位于汉中市洋县境内,唐开元年间(713—741)建,宋庆元元年(1195)重修。

    报本寺:位于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唐太宗为其母太穆皇后所建。寺今已不存,仅存北宋时所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一座,残高38米。

    金龙寺:位于铜川市大荔县朝邑镇,贞观元年(627)建。

    宝林寺:位于西安市户县南部秦岭紫阁峪中。该寺为唐太宗敕建,尉迟恭监修。现仅存一塔。

    香积寺:位于咸阳市礼泉县烽火乡簿太后村。现仅存一塔。

    云盖寺:位于商洛地区镇安县西北约20公里的云盖岭。僧人妙达于大中年间(847-859)所建。建成后,有九楼十八殿,僧舍千余间。后遭毁坏。明英宗时又重修。左有飞泻而下的瀑布,右有白侍郎洞,传为白居易和贾岛唱和处。

    (3)唐都长安城中的佛寺

    唐代的长安城是在隋代大兴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决定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下另建新都,由于他在北周时曾被封为大兴公,所以把这座新建的都城命名为大兴城。此后,他所建的许多佛寺也都因为这个原因而被命名为大兴国寺等。唐代建立后,遂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并曾三次对该城进行了增修。前两次在高宗永徽五年(654),第三次在玄宗开元十八年(730)。经过增修后,使宫城、皇城居于北部正中,各坊里东西对称,整齐划一。巨大的规模,恢弘的气势呈现于世人面前,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国都,在当时只有西方的罗马城能与之相媲美。

    唐长安城中的里坊内除了少数政府机构外,主要是官吏、市民住宅和寺观。就佛寺而言,有一些是从隋代保留下来的,约有76座,其中有的沿用旧名,有的反复更换寺名。另外一些是贵族官吏因祈福、追献等原因而舍宅建造的。这些佛寺集中分布在皇城东、西、南三面较近的里坊中。据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二载,唐代长安城中各坊的佛寺如下:

    开化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南新风尚村与南廓村之间。坊东南本为隋炀帝在藩旧宅,武德中,将此地赐予尚书左仆射萧瑀(yǔ)为西园,后来又先后成为襄城公主和英王的宅院。唐高宗死后百日立为大献(荐)福寺。坊西门之北有法寿尼寺。

    安仁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南友谊西路小雁塔一带。西北隅为荐福寺浮屠院,院中建有一座15层的佛塔,俗称小雁塔。塔院门北开,正与上述开化坊内大献(荐)福寺的寺门隔街相对。为景龙中,宫人率钱所立。

    靖善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南小寨西安音乐学院至大兴善寺一带。由于此坊地处龙首原第五余坡坡冈,隋初宇文恺营建新都时,认为此地九五贵位,不适合常人居住,所以便将整座坊都辟建为寺院,称为大兴善寺。

    开明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南朱雀大街与长安中路及红专西路与西八里村之间。坊内建有光明寺。

    永乐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南草场坡以东。坊内建有永寿寺和资敬尼寺。永寿寺为景龙三年(709),中宗为其早夭的女儿永寿公主所立,故名。据《历代名画记》载,寺中曾有吴道子所绘之壁画。本寺与永安坊内的永寿寺同名。

    靖安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南小寨西安公路学院至陕西教育学院之间。坊内建有崇敬尼寺。该寺本为僧寺,隋文帝所立,大业中废。龙朔二年(662),高宗为高安长公主立为尼寺。高宗死后,该寺被改为庙宇,后又被立为寺院。

    翊( yì)善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东北解放门至东童村、新民村一带。坊内建有保寿寺。据《酉阳杂俎》载,该寺本为高力士的宅第,天宝九年(750)舍为寺。传说当时该寺铸成了一口大钟,高力士设斋宴以示庆贺。前来的文武百官很多,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敲钟施舍,每敲一下便施钱百千。有的人为了讨好高力士,一次便敲二三十下。

    光宅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东北解放门至生产路,童家巷至新贡里之间。坊内建有光宅寺。该寺位于光宅坊横街之北,寺址位于今西安火车站内西侧。高宗仪凤二年(677),有一位望气者说此坊内有异气出现,于是,高宗敕令在坊内掘地。不久,果然从地下挖出了一个石函,函内有佛舍利骨万余粒。众人甚感奇异,遂在此立光宅寺。武则天时又在寺中建置了七宝台,因改寺额。登台了望,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七宝台的下层窗下有吴道子绘制的壁画。宰相韦处厚每次归来,都要到此地焚香瞻礼。

    永兴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内东大街炭市街东以北,至东五路之间,坊内建有荷恩寺。该寺位于坊十字街西北,景云元年(710)唐睿宗所立。寺址位于今西安市新城区解放路与东新街十字西南侧。

    崇仁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内开通巷以东,东大街东段以南一带。坊内建有:

    资圣寺:该寺位于崇仁坊东南隅,本为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的宅第,高宗龙朔三年(663)为文德皇后追福;立为尼寺。咸亨四年(673)改为僧寺。武则天长安三年(703)七月,寺被大火烧毁。但从灰烬中却发现了数部佛经,而且保存完好,只字未损。百姓于是纷纷向寺院施舍捐资,数日之内便获得了万元资产,并重修了该寺。当时的申州刺史殷仲容题写了寺额,其楷书端庄精妙为京城人所称道。寺内还有净土院、观音院、塔院等建筑。据《寺塔记》载:吴道玄在该寺净土院门外于一夜之间秉烛醉画,画完之后觉得非常吃惊。院门里是卢楞伽所绘壁画。卢常学吴的风格,吴亦将自己作画的方法、心得告诉卢。于是,卢为总持寺作画,作了一半之后,受到吴的称赞。但吴又对人说:楞伽作画并未理解我的精髓,所费心神巨大,这样怎么能够长寿呢?果然,在壁画完成后不久,楞伽就去世了。观音院两廊有韩幹所绘的42贤圣图,并有元载所题赞。在塔院的北堂有高达三丈的铁观音像。塔上有李真绘制的菩萨像,塔内藏有千部《妙法莲花经》。据《历代名画记》载,该寺还有吴道子、檀章、姚景仙、杨廷光、李琳所绘之画。本寺与东市之资圣寺同名。

    宝刹寺:隋代保留下来的佛寺。据《历代名画记》载,寺内曾绘有杨契丹、陈静眼、杨庭光的壁画。

    平康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南和平门外至建西路建东路,东濠村与标新街之间。坊内建有:

    菩提寺:位于坊南门东部,是隋代保留下来的佛寺。据《酉阳杂俎》载,该寺将钟楼建在西部,与一般佛寺将钟楼建在东部的制度不同,因为东部有宰相李林甫的宅第。唐宣宗大中六年(852),该寺改名为保唐寺。《历代名画记》载,寺内有吴道子、杨庭光、董谔、耿昌炎的画;

    阳化寺:位于坊十字街北。是隋代保留下来的佛寺(见隋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建西街秋林公司北侧。

    宣扬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南和平门外刁家村、李家村与空军四五一医院之间。坊内建有:

    净域寺:位于坊西南隅。隋代保留下来的佛寺(见隋寺)。寺中供有蕃神,德宗贞元以前与西蕃的两次结盟都将此神奉至坛上,举行结盟誓。据《历代名画记》载,该寺三阶院中有张孝师所绘地狱变。院门内外有王韶应所绘鬼神,有火目药叉及北方天王、野叉部落鬼。万菩萨堂内有宝塔,其上装饰着数以百计的小金铜塔。据载,大历中,将作刘监的儿子出生时即呈双手合十之态,七岁念《法华经》。他死后,焚烧其遗体,得到舍利数十粒,遂分藏于小金铜塔内。

    奉慈寺:本为虢国夫人宅。据《寺塔记》下、《宋高僧传》卷二七《惟则传》载,该寺是宪宗太皇太后郭氏为母升平公主追福而造。寺址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友谊东路七十一中学东部。

    昭国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南雁塔路南段翠华东村至市委党校之间。坊内建有:

    崇济寺:该寺本为隋代修慈尼寺(见隋寺)。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又改名为本宏寺;中宗神龙(705-708)中,改为崇济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翠华路邮电部第四研究所。

    晋昌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南西安交通大学财经学院与大雁塔村一带。坊内建有:

    大慈恩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红专南路陕西师大附中。该寺为京城名寺,特盛于初、盛唐时期。见后文详述。

    楚国寺:位于坊西南。寺址原为隋代的兴道寺。炀帝大业七年(611)废。唐高祖李渊起兵于并州(今山西太原)时,其第五子智云在京城中被隋留守阴世师等杀害。后追封为楚哀王,因此立寺。据《寺塔记》载,寺内有楚哀王等身金刚像,以及保留下来的哀王绣袄的半只袖子。穆宗长庆中,赐织成双凤夹黄袄子镇在寺中。

    净住寺:为隋代保留下来的佛寺(见隋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风景区盆景园。

    长乐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外东北纱厂东街至市八十七中,同仁里至新建村之间。坊内建有:

    大安国寺:位于坊东,为京城名寺,特盛于中唐。原为睿宗在藩旧宅,景云元年(710)立为寺。以其本封安国相王之号,故名大安国寺。寺中建有红楼,为睿宗在藩时舞榭。宪宗时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宣宗时又重修,但工程未完宣宗便去世了。咸通七年(866)又再重修。《历代名画记》载,寺中有吴道子、杨庭光、尉迟乙僧所绘壁画。寺址位于今西安市新城区铁路北村以南,康家村以北,环城东路以东,西安农业机械厂以西范围内。

    大宁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东长乐西路杨家村、康家村、四医大一带。坊内建有:

    兴唐寺:位于坊东南。唐神龙元年(705),太平公主为其母武则天祈福而建罔极寺,寺院建筑华丽非凡,为京城名寺,全盛时有常住僧人千余人。唐开元二十年(732)改名为兴唐寺。寺中有唐玄宗的画像。《历代名画记》载,寺中有吴道子、杨庭光、周昉、尉迟乙僧、董谔、尹琳、杨坦、杨乔、李生所绘之画。还有韩幹所绘的一行大师像。《酉阳杂俎》载,该寺曾有一株牡丹,一次开花竟达2100朵之多。寺址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东关炮坊街北侧。宋、金、元及明正统八年(1443)、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道光三十年(1850)多次重建和修葺,民国三年(1914),辛亥革命的元老之一、曾任孙中山先生私人秘书的朱子桥将军捐资重修前殿。现寺院占地面积约有5 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四进院落。依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山门、韦驮殿、金刚殿、大雄宝殿、睡佛殿,两侧有厢房10多间。

    胜业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东关正街至咸宁西路西段,和平巷至兴庆宫公园西侧之间。坊内建有:

    胜业寺:位于坊西南。武德初年,唐高祖为沙门景晖立。因景晖言事多中,高祖对他甚为信服,故为其立寺。坊名也由原来的宜仁坊而改为胜业坊。寺址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城内东南角,西安市东风平绒厂一带。

    修慈尼寺:位于坊十字街北。本为隋宏济僧寺,贞观二十年(646)改为今名。

    甘露尼寺:位于修慈尼寺之西。是保留下来的隋寺(见隋寺)。

    东市:

    资圣寺:位于东市西坡。和崇仁坊的资圣寺同名。

    安邑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东南郊友谊东路至祭台村,西安冶金学院东侧至刘家庄之间。坊内建有:

    元法寺:该寺位于坊十字街北。是保留下来的隋寺之一(见隋寺)。寺中卢舍那堂内槽北壁绘有维摩诘经变图,屏风上有虞世南书。曼殊院东廊绘有大历中名画家陈子昂的画,西廊壁上则是刘整所绘的双松图。寺址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铁永坊北部。

    宣平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南郊祭台村以南,鲁家村以东至铁路新村。坊内建有:

    宣慈寺:位于坊内高霞寓宅西。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郑州铁路局西安福利厂一带。

    法云尼寺:位于坊西南。是隋代保留下来的尼寺之一(见隋寺)。唐睿宗为太子时改称法云寺。中宗景龙二年(708),被韦后改名为翊圣寺。会昌六年(846)改名为唐安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石油仪表分厂西侧一带。

    青龙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南太平堡村东西一带。坊内建有:

    普耀寺:位于坊东南。是保留下来的隋寺之一(见隋寺)。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废。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精神病防治医院西南侧一带。

    日严寺:位于坊西南。是保留下来的隋寺之一(见隋寺)。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废。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中药培植场北部。

    曲池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南郊庙坡头与王家庄之间。坊内建有:

    建福寺:该寺位于坊东北。本隋天宝寺。唐高宗龙朔三年(663),新城公主改立为建福寺。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废。寺内曾有隋代的弥勒阁,高150丈。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王家庄西侧。

    兴宁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长乐西路四医大口腔医院、四医大第一附属医院至永谊村之间。坊内建有:

    大中报圣寺:唐宣宗(847-859)时建。据《东观奏记》载,寺中的介福殿供奉着献皇后的御容。但在《唐语林》中则载为供奉的是宪宗御容。

    清禅寺:位于坊南门东部。是隋代保留下来的佛寺之一(见隋寺)。唐大中六年(852)改名安国寺。《历代名画记》载,寺中有郑法式所绘的壁画。1986年,该寺的一座僧人墓被发现,并由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清理。出土了石菩萨像、钱币、瓷瓶、釉陶罐、玻璃器、水晶饰品、玉珠、印、猪,以及琥珀、绿松石、玻璃和玛瑙质舍利。还出土了开皇九年(589)清禅寺寺主的一方墓志砖。

    永嘉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东长乐东村、太平东里至兴庆坊。坊内建有:

    无量寿寺:该寺位于坊西南。本为中书令许敬宗宅。后寺废,赐申王*(左扌右为)(huī)为宅。

    隆(兴)庆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互助路与咸宁西路之间永宁庄、仁厚里至兴庆宫公园、陕西理工大学一带。坊内建有:

    禅林寺:该寺位于坊东南隅,为隋时所立。寺址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省军区干休所。

    道政坊:

    坊址在今西安交通大学、交大二村及皇甫庄一带。坊内建有:

    宝应寺:该寺本为代宗时宰相王缙之宅。王缙沉溺于佛教,其妻于大历四年(769)病故后,王缙遂奏请舍宅为寺。代宗对此举动表示赞赏,并赐以题号。度僧30人住寺。每有节度使来朝,必延请寺中,讽令施财,帮助自己建寺。寺中有韩幹、边鸾等人的画,以及杨岫之所绘的鬼神图。

    常乐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友谊东路东段西安交通大学至沙坡村。坊内建有:

    赵景公寺:位于坊西南部,是隋代保留下来的佛寺之一(见隋寺)。《历代名画记》载,寺中有吴道子、范长寿等人所绘壁画。寺址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友谊东路西安铁路局东侧。

    灵花寺:位于坊南门西。是保留下来的隋寺之一(见隋寺)。《寺塔记》载,寺内佛殿西廊供有高僧像16尊,是天宝初年自南方运来的。圣画堂中还有于阗*(左钅右俞)(tōu)石(即黄铜)立像。寺址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友谊东路西安铁路局测量队北侧。

    新昌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东南郊铁路新村东至铁炉庙村一带。坊内建有:

    青龙寺:该寺位于坊南门东。是保留下来的隋寺之一(见隋寺以及后文中的详述)。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铁炉庙青龙寺遗址保管所。

    曲江:

    龙华尼寺:位于曲江之北。唐高宗时立,不久后废。中宗景龙二年(708)复置。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王家庄北侧。

    贞元普济寺:位于曲江之南。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以弥勒阁赐名。


    丰乐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南郊陵园路中段与朱雀大街之间的黄雁村和西安体育学院一带。坊内建有:

    法界尼寺:位于坊西南。是隋代保留下来的佛寺之一(见隋寺)。寺址位于今西安体育学院西南部。

    大开业寺:位于坊横街之北。是隋代保留下来的佛寺之一(见隋寺)。唐武德元年(618),高祖为尼明照废宫立为证果尼寺。贞观九年(635),将崇德坊亦迁于此,置为静安宫,成为高祖别庙。高宗仪凤二年(677)废宫,复立为开业寺。《历代名画记》载,寺内有曹仲达、李雅、杨契丹、郑法士所绘制的壁画。寺址位于今西安体育学院北部。

    安业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南郊陵园路中段与朱雀大街之间陕西省体育场之西,至3513工厂一带。坊内建有:

    资善尼寺:位于坊西南。是隋代保留下来的佛寺之一(见隋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陵园路东北侧。

    济度尼寺:位于坊东南。寺址原来是崇德坊内的崇圣寺,贞观二十三年(649)被迁移至此坊中的修善寺内。见下文崇圣寺条。寺址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朱雀大街西北侧。

    太平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北大学校园一带。坊内建有:

    温国寺:本名实际寺,位于坊西南。是隋代保留下来的佛寺之一(见隋寺)。寺址位于今西北大学西南部。

    定水寺:位于坊西门北,是隋代保留下来的佛寺之一(见隋寺)。《历代名画记》载,寺内有王羲之题写的寺额,并有名画家张僧繇、解倩、孙尚之的画。寺址位于今西北大学西部偏北。

    法寿寺:《太平广记》卷二一五载,西京太平坊法寿寺有位满师,善九宫。

    通义坊:

    坊址在今西安城南大学南路与友谊西路之间边家村一带。坊内建有兴圣尼寺。该寺位于坊西南。为唐高祖李渊昔日的旧宅。武德元年(618)改为通义官,贞观元年(627)立为寺。

    兴化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陵园路与太白路北段之间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省卫生学校至陕西省水文队水文总站一带。坊内建有:

    空观寺:该寺位于坊西南。是隋代保留下来的佛寺之一(见隋寺)。据《历代名画记》载,寺中有袁子昂的画。佛殿门扇上所绘制的孔雀和二龙图更是寺中之“三绝”。寺址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西何家村北部。

    崇德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南郊西何家村一带。坊内建有:

    崇圣寺:位于坊西南。本为济度尼寺,隋秦孝王俊舍宅而立。寺有东门和西门。东门处本有隋时所立的道德尼寺。贞观二十三年(649)将崇圣寺迁往坊东的修善寺(属安业坊)内,而将其原寺址改为灵宝寺,尽度太宗嫔御为尼。并将东门道德寺的寺额换给了休祥坊的太原寺,而以其所为崇圣宫,作为太宗别庙。高宗仪凤二年(677),灵宝寺与崇圣宫合并成为崇圣僧寺,寺中东西两殿分别绘有展子虔、董伯仁以及郑德文的画。

    证果尼寺:位于坊东北。本为隋代的月爱寺,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将丰乐坊的证果尼寺迁至此,遂改为尼寺。

    报恩寺:位于坊西北。嗣虢王李邕于景龙年间(707 -710)娶韦后之妹,遂舍宅立寺。韦氏败后,寺废。但在《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传》中却说:“又于相王旧宅置报恩寺”。是否同在一处,尚待考证。

    丰安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南郊陵园路南段西二府庄一带。坊内建有:

    宣化尼寺:隋开皇五年(585),北周昌乐公主及驸马都尉尉迟安舍宅而立。唐高祖武德年间(618 - 624)被迁往永平坊东门之北。

    修德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北丰禾路东段至西站路之间。坊内建有:

    兴福寺:位于坊西北。本为右领军大将军彭国公王君廓宅。贞观八年(634),太宗为穆皇后追福而立为寺。神龙元年(705)改为兴福寺。唐太宗时广招天下名僧居于此寺。玄奘法师西行回国后便居住在该寺的西北禅院翻译佛经。寺内有碑,面文为贺兰敏之书写的《金刚经》,阴文为该寺僧人怀仁集王羲之字而成的《圣教序》,以及高宗《述圣记》。《宣室志》载,兴福寺中有隋代所建佛院十所,殿宇恢弘壮丽。裴修撰《圭峰禅师碑》中载,禅师于会昌元年(841)坐灭于该寺塔院中。明万历年间(1573-1619),在西安南城壕出土了兴福寺碑,又名“镇军大将军吴文碑”。开元九年(721),僧人大雅集王羲之行书刻成,宦官吴文所立。碑两侧减地刻蔓草、舞人、骑狮等。出土时因碑已残剩半截,故而也被称为“半截碑”,残高0.80米,宽1.03米。1949年该碑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颁证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关正街与环城西路北段之间。坊内建有:

    龙兴寺:位于坊南门东。本名普光寺。贞观五年(631)太子承乾所立。唐太宗曾在此为太子及诸王受菩萨戒。神龙元年(705),两京及天下诸州并置中兴寺,遂改此寺为中兴寺。后又复改为龙兴寺。

    建法尼寺:位于坊十字街东。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寺)。

    证空尼寺:位于坊十字街北。本为工部尚书段伦的祖庙,贞观十七年(643)立为真空寺。后武则天将“真空”改为“证空”,故名。

  布政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环城西路南段陕西省自来水公司与新建村、解家村之间。坊内建有:

    镇国大般若寺:位于坊东南。本为蒋王恽的园地,中宗景龙三年(709)立为寺。睿宗景云中(710 - 711)废。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环城西路新建村。

    善果寺:位于坊胡祆祠之东。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南小巷西安市晶体管厂东侧。隋代亦立有同一名称的寺院,但在炀帝大业七年(611)时废,该寺址在唐长安城的永兴坊。

    法海寺:位于坊西门南部。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南小巷西安市制糖厂。

    济法寺:位于坊东。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西关正街西八家巷西段。

    明觉尼寺:位于坊十字街东。本为隋御史大夫裴蕴宅。开皇中大保、河间王弘立为寺。本名显觉寺,后因避唐中宗讳而改名为明觉尼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三十一中。

    延寿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北大学新村及其以西处。坊内建有:

    懿德寺:位于坊南门西。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六年所建慈门寺条。该寺禅院内有一重五百斤的大石臼。《历代名画记》载,山门西廊有静眼所绘山水画。寺址位于今西北工业大学体育场西北侧。

    光德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大学南路之南至友谊西路西段之间。坊内建有:

    胜光寺:位于坊西南。本为隋幽州总管燕荣之宅。隋大业元年(605)将丰乐坊的胜光寺迁至此处。《历代名画记》载,寺内有王定、杨仙乔、尹琳的画。塔东院还有周昉所画的水月观音。寺址位于今西安市友谊西路西北工业大学大门内西侧。

    慈悲寺:位于坊十字街东。武德元年(618),唐高祖为沙门昙献所立。寺址位于今西北工业大学东部偏中。

    光德寺:位于坊南门之东。原先后为尚书左仆射刘仁轨宅、尚宫柴氏宅。寺址位于今西北工业大学东南部。

    延康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南太白北路西白庄东村与西村一带。坊内建有:

    西明寺:位于坊西南。时为国家大寺。本为隋代尚书令、越国公杨素之宅。大业中,杨素之子杨玄感谋反,被诛后,其宅被没收。据载,当年杨素在寺内的僧厨院中打了一口井,杨玄感被诛后,家人遂将金子投进了井中。以后,人们发现了这些金子,便试图将它打捞上来。但无论怎样打捞都一无所获,寺众甚感惊异,视此井为“灵井”。

    唐高祖武德(618-626)中,寺被作为万春公主的宅第。贞观(627-648)中,又赐给魏王泰。《佛祖统记》卷三九载,显庆二年(657),高宗为孝敬太子李弘病愈而立为寺。它的落成被法国当代最权威的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先生称作是唐代第二个大兴建筑开始的时期。宣宗大中六年(852),改为福寿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载,该寺是以天竺祗园精舍为蓝本而建造的,规模达数里,“凡有十院屋四千余间,庄严之盛,虽梁之同泰、魏之永宁所不能及也”。而《佛祖统记》一书中则说:“敕建西明寺,大殿十三所,楼台廊庑四千区”。文献中还提到了西明寺内的许多院所,如菩提院、道宣律师影堂、永忠法师古院、僧院、僧厨院等。

    寺中名僧云集。玄奘法师即是高宗皇帝亲自下诏迎请入住的。律宗创始人释道宣是该寺的上座,他在这里完成了《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大唐内典录》等众多著名的著述。释道世的名著《法苑珠林》也是在这里写就的。《历代名画记》载,西明寺的寺额为唐玄宗时南薰殿学士刘子皋所书。西门南壁有杨庭光所绘神像两铺。东廊东面第一间的《传法者图赞》是褚遂良所书。文人墨客也常常为西明寺咏诗作赋。白居易曾有《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诗。章怀太子李贤亦曾有《西明寺钟铭》。

    寺中还居住着日本的学问僧,如永忠、空海、圆珍等。尤其是日僧道慈归国后,天皇请他参与平城京的建造工作,他便仿照西明寺的建筑形制与规模,建造了大安寺。

    在“会昌法难”时,西明寺与庄严寺、慈恩寺、荐福寺同被诏令为上都长安仅保留的四所寺院而未遭破坏。寺址位于今西安市白庙村南。

    静法寺:位于坊东南。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十年所建静法寺条。《历代名画记》载,寺内有张孝师、范长寿的画。寺址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太白北路北方乐园。

    崇贤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南白沙村以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带。坊内建有:

    海觉寺:位于坊南门西。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四年所建海觉寺条。《历代名画记》载,其寺额为欧阳询所题。寺内还有王韶应、展子虔、郑法士的画。寺址位于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部。

    大觉寺:位于坊十字街北。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二年所建大觉寺条。寺址位于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部。

    法明尼寺:位于坊西门南部。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八年所建该寺条。至唐开元二年(714),敕将坊内的慈仁尼寺并入了该寺。慈仁尼寺位于法明尼寺之西,是隋开皇三年(583),大兴公主的女儿出家为尼后,文帝为她所立的寺院。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光华路五十三中东北侧。

    崇业尼寺:位于坊十字街东之南。本名弘业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改今名。寺址位于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场东南部。

    延福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南太白南路北段及光华路南段至野狐庄一带。坊内建有:

    纪国寺:位于坊西南。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六年(586)所建纪国寺条。《历代名画记》载,寺内有郑法轮的画。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沙井村东北侧。

    新都寺:位于坊东南。原越王李贞宅,后为乾封县治,后为新都公主宅,施为新都寺,寺废后为郯王府,天宝三年(744)改为玉芝观。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野狐村。

    永安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南郊吉祥路西段至白家村一带。坊内建有:

    永寿寺:《历代名画记》载,寺山门东有吴道子所绘壁画。本寺与永乐坊内的永寿寺同名。

    敦义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南郊丁家村及其以南地区。坊内建有:

    福田寺:位于坊东北。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建于隋开皇六年(586),本名灵觉寺。见该年所建灵觉寺条。唐高祖武德初年废。高宗乾封二年(667),武后为其姊贺兰氏复立为崇福寺。仪凤二年(677)改名为福田寺。开元二年(714)废。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西安市红旗皮鞋厂西侧。

    法觉尼寺:位于坊东南。建于隋。唐开元二年(714)并入安业坊西南的资善尼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丁家村东南侧。

    安定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南火烧碑西村至西斜路之间。坊内建有:

    千福寺:位于坊东南。本为章怀太子李贤宅第。唐咸亨四年(673)舍宅为寺。唐大中六年(852)改名为兴元寺。《历代名画记》载,寺额为上官昭容所书。寺中有塔,东塔院额为高力士书。寺内置唐太宗《圣教序碑》和《楚金和尚碑》。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西安火车西站。

    福林寺:位于坊西南。寺址原为隋代的律藏寺。唐武德元年(618)在永兴坊置太原寺,寺名取自高祖起兵之地——太原。后将该寺移至安定坊,并于咸亨三年(672)改称福林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西斜路与桃园路丁字路口东北侧。

    休祥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玉祥门外劳动北路与桃园路北段之间。1950年曾在坊遗址内出土了“大唐京师道德寺故禅师大法师之碑”,该碑高2.34米,宽0.94米,刻于唐显庆三年(658)。全文37行,67字,记载了道德寺法师善惠等人在隋朝宫廷活动的情况。碑阴上部浮雕3尊佛像,下部线刻僧人善惠、玄懿及弟子的位次图。道德寺本为此坊内的太原寺,贞观二十三年(649)将崇德坊内的道德寺寺额换给了休祥坊的太原寺,故而改名。

    坊内建有:

    崇福寺:位于坊东北。本为侍中、观国公杨恭仁宅。咸亨元年(670)以武后外氏故宅立为太原寺。垂拱三年(687),改名魏国寺。载初元年(689)又改为崇福寺。寺额为武则天飞白书。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劳动北路西安仪表厂东北部。

    万善尼寺:位于坊东南。本在汉长安故城中,北周宣帝大象二年(580)置。隋开皇三年(583)移于此,并在此尽度周氏皇后嫔御以下千人为尼。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大庆路西仪一坊北部。

    昭成尼寺:位于万善尼寺之西。隋大业元年(605),元德太子为尼善惠、元懿立为慈和尼寺。唐永徽元年(650),废崇德坊之道德尼寺,将寺额和尼姑皆移于此。玄宗先天二年(713),又为其母昭成顺圣皇后追福,改为昭成尼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大庆路劳动一坊北部。

  金城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玉祥门外桃园东路、西仪一坊至延光里、新民西巷之间。坊内建有:

    会昌寺:位于坊西南。本为隋海陵公贺若谊之宅,因唐高祖当年起兵时曾屯兵于此,故于武德元年(618)将之立为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丰镐东路延光里。

    开善尼寺:位于坊东南。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西关正街西新民巷。1957年曾在寺址内出土了泥塑佛、菩萨像,石雕佛、菩萨、胡人像,以及陶制小佛像、武士像等数百尊。部分造像刻有“大唐善业尼”字样。

    乐善尼寺:位于坊十字街南。本名舍卫寺。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六年(586)所建乐善寺条。唐景龙元年(707)改为温国寺。第二年又改为今名。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劳动路与团结东路丁字口西侧。

    醴泉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门外丰镐路以南,草阳村以西及原西安民航机场一带。坊内建有:

    醴泉寺:位于坊十字街北。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十二年所立该寺条。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原西安民航机场北部偏东。

    妙胜尼寺:位于坊三洞女冠观北。为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隋开皇二年(582)周静帝皇后平原公主所立。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原西安民航机场北部偏东。

    怀远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南糜家桥新村一带。坊内建有:

    大云经寺:位于坊东南。本名光明寺。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四年所立光明寺条。武则天时,该寺沙门宣政向武后进奉《大云经》,经中有女主天下的符谶,武后甚觉满意,于是便将“光明寺”改名为“大云经寺”,并且下令天下各州均置一所。据载,当时的大云经寺中有宝阁,高百尺,时人谓之七宝台。寺东西两旁各置佛塔一座,东佛塔之北又有一小佛塔,名叫三绝塔,为隋文帝时所立,因塔内有郑法轮、田僧亮、杨契丹的画迹,又有巧工韩伯通所塑作的佛像,故以三绝为名。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省粮食学校南侧。

    功德尼寺:位于坊十字街东。本在安定坊。开皇五年(585),北周宣帝之女细腰公主所立,唐武德年间(618-626)移于此。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糜家桥新村。

    长寿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南郊糜家桥新村之南至蒋家寨、徐家庄之北一带。坊内建有:

    永泰寺:位于坊南门东。本为梁太尉、吴王萧岑之宅。隋开皇四年(584),文帝为僧人昙延而立为延兴寺。寺东院为莒公萧琮之宅,隋亡后,遂将宅院亦舍入寺。神龙年间(705-707),中宗为永泰公主追福,改名为永泰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蒋家寨东侧。

    大法寺:位于坊北门东。本名弘法寺,武德年间,光禄大夫李安远所立。神龙元年(705)改今名。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徐家庄西北侧。

    崇义寺:位于坊十字街西。本为隋延陵公于铨之宅,武德二年(619),桂阳公主为驸马都尉赵慈景立为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蒋家寨北侧。

  嘉会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南郊蒋家寨、徐家庄及其以南地区。坊内建有:

  褒义寺:位于坊西南。本为隋太保吴武公尉迟刚之宅。尉迟刚之兄尉迟迥曾于隋旧都城中置妙象寺,文帝迁都大兴城后,尉迟刚舍宅为寺,名褒义寺,寺中的建材均取自原建的妙象寺。据《历代名画记》载,寺中有卢棱迦、杜景祥、王元之的画。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甘家寨东北侧。

    灵安寺:位于坊十字街西之北。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为死于隋大业十年(614)的卫怀王玄霸而立。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蒋家寨南侧。

    永平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南郊沙井村及其以西地区。坊内建有:

    宣化尼寺:位于坊东门北。是从丰安坊迁移至此的一座隋寺,见前文丰安坊该寺条。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沙井村东部偏北。

    修真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北任家口村一带。坊内建有:

    积善寺: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唐武德年间迁往义宁坊。

    普宁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任家口村与大土门之间。坊内建有:

    灵化寺:位于坊十字街东。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五年(585)所立灵化寺条。

    义宁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郊桃园西路至丰镐东路西段之间,大土门至桃园路之间地区。坊内建有:

    化度寺:位于坊南门东。本名真寂寺。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三年(583)所立真寂寺条。敬宗为该寺赐有金字寺额“化度经院”。大中六年(852)改为崇福寺。据《历代名画记》载,寺中藏有杨庭光、杨仙乔的画。寺中专设有无尽藏院。武则天曾将该寺中所藏的无尽藏移往东都洛阳的福先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尽藏亦渐衰废,遂又将之迁回长安,重又置于化度寺中。至开元九年(721),将所存留下来的无尽藏分散给长安诸寺收藏,无尽藏从此逐渐灭绝。

    积善尼寺:位于坊西北隅。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十二年(592)所立该寺条。

  居德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丰镐东路西段以南土门以西至原西安民航机场地区。坊内建有:

    先天寺:位于坊东南,本名宝国寺。隋开皇三年(583),文帝敕令在居德坊和隆庆坊分别建立了宝昌、禅林两寺,东西相对,时人称之为县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改宝昌寺为先天寺。

    普集寺:位于坊西北隅,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七年(587)所立该寺条。

    奉恩寺:位于坊南门西。本为尉迟乐将军的宅第,神龙二年(706)立为寺,大中六年(852)改为兴福寺。

    群贤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郊李家庄和桃园新村以东原西安民航机场地区。坊内建有:

    真心尼寺:位于坊东门南。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八年(588)所立该寺条。寺址位于今原西安民航机场南部。

    真化尼寺:位于坊十字街东。隋开皇十年(590),冀州刺史冯腊舍宅而立。武则天将之改名为光化寺。神龙元年(705)又重恢复原名。寺址位于今原西安民航机场西南部。

    怀德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郊西桃园及其以南地区。1977年,在坊内遗址中的沣惠南路李家庄村出土了鎏金铜八角座观音像、六角座观音像和执佛尘观音像各1尊。

    坊内建有:

    罗汉寺:位于坊西南。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六年(586)所立该寺条。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新桃园北侧。

    辩才寺:位于坊十字街西。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十年(590)所立该寺条。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西桃园西侧。

    慧日寺:位于坊东门北。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六年(586)所立该寺条。贞观三年(629),沙门道*(左讠右宛)曾在寺内建立了一座佛塔,高150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西桃园。

    弘光寺:创立年代不详。

    崇化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南郊赵家坡村及其以北地区。坊内建有:

    经行寺:位于坊东门北。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开皇十年(590)所立该寺条。唐大中六年(852)改称龙兴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赵家坡东北侧。

    静乐尼寺:位于坊西南。建于隋开皇六年。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陈家庄东北侧。

    永阳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木塔寨村周围。坊内建有:

    大庄严寺: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仁寿二年(602)所立禅定寺条。唐初该寺已经发展成为当时全国境内最恢弘的佛寺了。大中六年(852)改名为圣寿寺。《历代名画记》载,寺内有卢棱伽、尹琳的画。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木塔寺苗圃及其南至木塔寨东部中区范围内。

    大总持寺: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见隋大业元年(607)所立该寺条。唐武德元年(618)改为今名。寺中常贡梨花蜜。《历代名画记》载,寺内有孙尚子、吴道子、尹琳、李昌的画。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木塔寨西部北区及其西北农田范围内。

    另外,在长安城的通化门外,也有一座非常有名的佛寺,即章敬寺。这里本来是赏赐给大宦官鱼朝恩的庄园。唐大历二年(767),鱼朝恩为了给代宗的母亲章敬太后修荐冥福,将这座庄园捐献出来做了寺院,寺名也因此而来。为了建造这座寺院,鱼朝恩奏请将曲江厅馆、华清宫楼观,以及一些被没收的将相宅院都进行了拆除。将拆下来的木材用于寺院的建设。寺院共建了48座院落,拥有房舍4 130多间,耗费了上万的银两。建成后的第二年,代宗亲自前往该寺,在那里进行剃度僧尼的活动,共度僧尼千人。贞元二年(786),唐德宗下诏,每到前朝忌日都要在章敬寺中举行佛事活动。贞元七年(791),德宗与皇太子及群臣又亲临寺中赋诗唱和。但唐以后,寺院渐毁。明代又在寺院中建了一塔。直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更名为万寿寺。同治初年被毁。光绪二十五年(1899)再度重修。今寺院已完全不存,只有塔还在,称为万寿寺塔,高22.3米,位于今西安市新城区万寿中路西侧。

    以上所列的佛寺都是唐代长安城内较为有名的寺院,并具有一定的规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佛经坊、小佛堂、兰若等。

    (4)长安以外的佛寺

    清源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蓝田县辋川乡白家坪村东北。寺院在唐末战乱时被毁。寺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70米,东西宽约120米。现存有莲花柱础、上马石、绳纹手印砖、素面筒瓦等。

    空寂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蓝田县厚镇乡东咀村西。平面呈方形,原有唐宝应二年(763)大福和尚碑,今已迁入水陆庵。

    崇皇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高陵县崇皇乡崇皇村。明代重修。寺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出土有唐舞女俑、素面条砖等。并存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重修崇皇寺碑”,碑文记载了该寺的变迁历史。

    三阳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高陵县鹿苑镇田家村西南。本为唐大中年间(847-859)所建的昭慧院,因地处泾阳、咸阳、渭阳交界处,故而又称三阳寺。寺已毁,仅存一塔,称三阳寺塔。明代至今时有修葺。通高53米。

    瑞光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城西南。该寺始建于唐景龙二年(708),现已不存。仅留一座方形十一级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2米。因塔底层四面各有两朵显著的潮湿痕迹,形似浮云,虽大旱也不干。世人以为奇迹,故将塔命名为八云塔(图17)。其形制和结构与西安市内的小雁塔很相似。

    大秦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周至县楼观镇塔峪村南。但寺现在已毁。仅存宋代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一座,称为大秦寺塔。

    石佛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周至县翠峰乡安乐山村。因寺内供奉一座石佛像而得名。佛像结跏趺坐,高约1.6米。现寺内所存的惟一一座砖木结构大殿是清代的建筑,壁上绘有二十四孝图及花卉壁画。

    葡萄寺:寺址位于今铜川市耀县瑶曲镇上刘村北的山茆上。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地表残存有一些唐代建材。

    开元寺:寺址位于今宝鸡市陇县城关乡尹家坡村。现存寺殿基址、唐代经幢及元、明碑各1通。

    昭仁寺:位于今咸阳市长武县昭仁镇东街。唐贞观二年(628),太宗李世民为了安抚在此地作战阵亡的将士亡灵而建。以后历代均有修葺,使寺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寺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现存有大雄宝殿、六角亭和东西厢房,并有唐贞观四年(630)“豳州昭仁寺碑”,北魏及隋唐造像碑、造像等。

    蕴空寺:位于今渭南市华县大明乡唐家耗村。始建于唐。北宋时更名为云寂院,后因蕴空法师重葬于此,故名蕴空寺。该寺在明末清初时达到全盛时期,晚清时便衰落了。现占地面积2 800平方米,有大殿及僧舍10多间,并有蕴空法师墓塔等三座塔及清代碑石数通。

    接引寺:位于今榆林地区横山县波罗镇波罗村。也称波罗寺。传说这里曾留下如来佛的足迹,故而建寺以供奉如来像。清雍正八年(1730)曾重修了该寺。寺院依崖而建,包括正殿、五佛殿、八角亭、僧舍等,共占地3 800多平方米。

    法云寺:位于今榆林地区横山县五龙山乡五龙山村。俗称五龙山庙。始建于唐。

    智果寺:位于今汉中市洋县谢村镇智果寺村。始建于唐仪凤年间(676-679),宋、元时曾重修,明万历十四年(1586)再次对寺院进行修葺并新建了一座藏经楼。使寺院成为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敕建寺院。现存元代单檐歇山顶大殿及明代三层楼阁式藏经楼及房舍20多间,占地面积约5 000平方米。寺内曾藏经卷达4 187册,其中两千多册为明皇室所赐,全部用绫缎装裱护封。现这些经卷已被移往洋县博物馆保存。

    牛头寺: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县韦曲镇少陵原勋荫坡。寺早已毁,近年修缮了大殿。藏有唐僖宗乾符六年(632)所立的陀罗尼经幢,以及金大定九年(1169)所立“守护法藏戒文碑”。寺东为杜工部祠。

    净业寺: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丰峪口内后安山上,属秦岭终南山脉。寺始建于隋(581-618),全盛于唐。唐贞观十六年(642),高僧道宣入寺创设戒坛,弘扬戒律。使这里成为佛教律宗三派之一的南山宗的发祥地,道宣遂被称为南山律师。据《宋高僧传》卷十四记载,道宣俗姓钱,润州丹徒(今属江苏)人。曾受玄奘法师之邀,为长安西明寺上座,奉诏参加译经,负责润文。其著述有100多卷(一说有220卷)。现寺内有道宣律师舍利塔,并有大殿、配殿及僧房等建筑。

    隋唐时代的许多佛寺不仅在当时声名远扬(下一章将详细记述),对社会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且组成了中国文化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而源远流长。隋唐以后,中国历史在动荡中飘摇了无数个岁月,偶而有几座宝刹出现在三秦大地上,如五代时建造的重云寺、清凉寺、兴国寺等。

    3.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寺

    这个时期陕西佛寺的建造与隋唐时代相比,具有两个特点:首先,此时所创建的佛寺,不仅规模小,而且数量不多;其次,大部分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对前代遗留下来的佛寺的维修及重建上。从《西安府志》卷五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一斑。

    宋代的佛寺共记载了14所,包括:罗汉寺、二龙寺、广教寺、竹林寺、隆昌寺、庄严寺、庆安尼寺、永福寺、崇仁寺、法相寺、中兴寺、慧照寺、灵台寺、八龙院寺等。

    元、明两代创建与重修的佛寺共记载了60所,包括:普门寺、龙定寺、西开福寺、圆通寺、慧济寺、丈八寺、中原寺、玉山寺、弥陀寺、寿峰寺、竹林寺、圆觉寺、丰德寺(重修)、金佛寺、逍遥寺、清修寺、元通寺、总持寺、莲池寺、洪济寺、普光寺、天会寺、崇兴寺、真相寺、龙泉寺、白龙寺、金佛寺(重修)、白马寺、兴国寺、白云寺(重修)、建福寺、洪觉寺、广福寺、大圆寺、花原寺(重修)、元武寺(重修)、崇法寺、祝国寺、里峪寺(重修)、文塔寺、洪觉寺(另一处)、文峰寺、金山寺、法相寺(重修)、保宁寺、迎祥寺、开元寺、大觉寺、龙兴寺、元灵寺、圣佛寺、大云寺、保安寺、澄心寺、文明寺、灵喜寺、应喜寺(重修)、罗汉寺(重修)、三峰寺(重修)、兴隆寺(重修)。

    清代建造和修葺的重要佛寺共记载了46所,分别是:广仁寺、万清寺、名相寺、睡佛殿、护国寺、喜善寺、普明寺、白虎寺、圣寿寺、丰盈寺、玉山寺(修葺)、林泉寺(修葺)、义和寺(修葺)、空寂寺(修葺)、石佛寺(修葺)、兴国寺(修葺)、积庆寺、清凉寺(修葺)、瑞莲寺(修葺)、香积寺(修葺)、慈济寺、龙泉寺和超觉寺(重修)、智胜寺、安乐寺、太和寺、开福寺、重兴寺、清凉寺和雷平寺均为修葺佛寺、普济寺、延昌寺(重修)、显钟寺、兴福寺、菩萨寺、石佛寺、寿峰寺、多宝寺、保宁寺、甘泉寺、金铃寺、崇兴寺、明阴寺、秋林寺、石严寺、黑山寺、三门寺。

    但是,该书在列举以上佛寺的时候,有时在一座佛寺中会同时列举与该寺地理位置相近的一个或几个小佛寺,我们这里未作收录。

    以下对这个时期的一些重修及新建寺院作个记录。

    木塔寺:即隋唐时的大庄严寺。明末被毁,仅存木塔。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修,并改为今名。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现存山门、东西偏殿和法堂。山门为砖券门楼,硬山灰瓦顶。法堂为砖结构楼阁,硬山顶,檐下施砖雕斗拱。寺内遗存有原木塔基址,以及清康熙、雍正年间鄂海等人所书碑刻5通。

    西五台:坐落于原唐长安城太极宫南墙上,因高低错落得名。今址在西安市莲湖区米园东巷。始建于清顺治(1644-1661)初年,乾隆至民国年间曾多次重修修葺。占地面积达1.56万平方米。台上自东而西分别建有降龙观音殿、五大菩萨殿、地藏菩萨殿、弥勒佛殿、十二臂观音殿等。并藏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修五台卧佛寺碑”1通。

    百塔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王庄乡天子峪村。即是隋时所建的至相寺。唐代更名为百塔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名为兴教院。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址内发现有僧人墓塔遗迹,并存有“大唐灵化寺故大德智该法师之碑”等碑刻。碑文记载了隋唐大兴佛教、广修寺院、厚待上层僧侣的情况。

    清蝉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王莽乡清蝉寺村西。面积约6 000平方米。存有唐代造像碑、明成化二年(1466)重修该寺碑刻各1通。另有名代石狮1对,石佛像1尊。

    法幢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申店乡瓜洲村西南。是樊川八大寺之一。虽然经过这个时期的多次修复,但在60年代被毁。寺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4 800平方米。

    普贤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义井乡普贤寺村。平面呈方形,面积约6 400平方米,尚存寺殿基址及唐贞元五年(789)陀罗尼经幢、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修普贤寺碑。碑文记载了该寺的创建、历代的修葺情况,以及清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之事。

    天池寺: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蛟峪村东南。因靠近仰天池而得名。始建于隋代,唐初更名为普光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开拓御道,将寺院扩大成为上、下两院,殿宇、僧舍达百余间,藏经千卷。清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占地面积约8 400平方米。现存大殿1座,僧舍10余间。殿内有人物、花卉壁画。殿前立有明、清碑刻。

    西林寺: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西岔村。又名大茅棚。清光绪十六年(1890)觉郎和尚建,民国时印光法师曾在此讲经。现存大殿一座,僧舍两间,经室一间。寺东有一个石洞,名为金牛洞。洞内原有石雕罗汉像数尊,但已在60年代时被毁。寺东南约100米处,有六角三层楼阁式觉郎禅师砖塔,高约8米。并有一方“圆觉茅庵觉郎禅师塔铭”。

    温国寺: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黄良乡西湖村。始建于隋,唐开元十五年(727)立为道场,遂建塔改为今名。明弘治壬子(1492)、嘉靖三十三年(1554)至清乾隆四年(1739)曾五次重修。50年代尚存大殿、前殿各5间,东西廊房6间,大德进法师塔、雪谷敖禅师塔各1座。现仅存大殿,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坐北向南。另有明代铁狮一对,明、清“重修温国寺碑”各1通。

    兴国寺: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西杨万坡村。始建于初唐,为唐三藏香火院,也是樊川八大寺之一。宋时称延兴寺,明、清时多次重修。现存大雄宝殿1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是硬山灰瓦顶。

    兴庆寺: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大峪乡十里庙村西的嘉午台山上。始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嗣后,屡建屡毁。光绪九年(1883)重修。现存砖木结构大雄宝殿和西厢房,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

    新庵寺: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大峪乡白道峪村。为清代建筑。原有建筑多毁于60年代。现仅存大殿,占地面积约24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五架梁,前檐施斗拱。

    弥陀寺: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五台乡台沟口村。始建年代虽然不详,但在明成化十五年(1479)重修,清嘉庆二十年(1815)复修。占地面积约8 250平方米。坐南朝北。现存大殿、中殿及西厢房。

    丰德寺: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滦镇丰峪口村东南1公里。始建于唐永徽年间(650-655),明永乐三年(1405)重修,清代又多次修葺。占地面积约1 900平方米。此寺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前殿、韦陀殿、大殿,两侧有东西廊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寺内有经幢及清代碑刻2通。寺南塔林尚存明代残损喇嘛塔3座。

    国清寺: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王庄乡天子峪村。原名至相寺,始建于隋或唐。现山门前的古槐仍称“唐槐”。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50年代尚有殿宇、僧舍33间。后遭破坏。1985年全面整修,现有前殿、大殿、方丈室各3间,僧舍12间。寺院中原有清康熙年间(1662-1722)所建的一塔,现只存六棱基座。寺后有一天然石洞,俗称“裴翁洞”,相传为唐代同平章事裴休曾与静海禅师在此论经。

    逍遥寺大殿: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甫张村东。始建年代不详,明成化十一年(1475)、万历十三年(1585)及清代屡有增建和重修。现仅存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大殿,占地面积约有108平方米。

    东岳庙大殿: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乡牛角村。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现仅存砖木结构大殿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残留有壁画。占地面积216平方米。

    大锅寺: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祥峪乡祥峪口村北。始建于清晚期。现存西配殿两间,为土木结构。

    石佛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石佛寺村西南。明天顺六年(1462)建,又名县华寺。寺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约70米。出土有明代石佛像3尊。

    竹篑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蓝田县大寨乡黄沟村东北。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清代及民国时修葺。现存砖木结构前殿、大殿。并有明代砖塔基址2处。

    会胜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蓝田县小寨乡寺沟村。始建于唐,明万历年间(1573-1619)重修,清代也多次修葺。现存砖木结构大殿一间,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内有明代泥塑佛像2尊,山墙上还残留有壁画。

    胜会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杨家沟村西南。始建于西魏,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易为今名。现存大殿三间,殿前有古银杏树1株。1981年出土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张海珍四面造像碑1通,碑文记载张海珍及其子捐资造碑的经过。

    隆昌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高陵县姬家乡毗沙村南。面积约5万平方米。始建于金代。现存明代“临济宗派碑”1通。1986年发现了一座僧人墓室,出土了盛有舍利子的贴金陶棺1具,以及铁锡杖、红陶僧人像、金代钱币等。

    灵山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户县余下镇灵山寺村。始建于唐代,明正统元年(1436)重修,万历七年(1579)及清代多次修葺。坐北朝南,原依中轴线排列着前殿、正殿、后殿,两侧为厢房。现仅存正殿,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及枋柱上施彩画。殿内供奉青石质明代跏趺坐佛1尊。通高近5米。

    龙泉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户县天桥乡楼上村西南。始建年代不详,清雍正十三年(1735)重修。现存大殿,坐北朝南。殿前有雍正十三年(1735)“重修龙泉寺碑”。

    天台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周至县哑柏镇。始建年代不详,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这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寺院。由前殿、后殿及东西厢房组成。殿内尚存有光绪年间所绘山水、花卉、虫鱼壁画。

    天王庙:寺址位于今西安市周至县辛家寨乡辛家寨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现存有砖木结构的后殿。占地面积约88平方米。殿内存有神化题材及花卉壁画。

    暖泉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周至县广济乡南留村。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四年(1809)重修。占地面积约305平方米。坐西向东。大殿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殿前立有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暖泉寺碑”1通。

    兴元寺:寺址位于今铜川市王益乡高坪村。寺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宋、明两代重修。现仅存塔一说为明代所建,残高3.17米。塔顶已残。塔身上雕刻有瑞兽、花卉图案,以及跏趺坐佛造像。

    白雀寺:寺址位于今铜川市耀县庙湾镇瑶玉村。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年间重修。现仅存有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檐下施彩画。

    普济寺:寺址位于今铜川市耀县稠桑乡西稠桑村。又称普济禅院。始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康熙五十五年(1716)重修。该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前殿、后殿,东侧有配殿、厢房。均为硬山灰瓦顶。寺内存有康熙年“重修普济禅院碑”1通。

    普安寺:寺址位于今铜川市宜君县雷塬乡前苜蓿沟村西北。始建于明代,清代修葺。现仅存石砌窑洞1孔。洞内后壁辟有小龛,两侧均有神话传说内容的壁画。

    道官寺:寺址位于今铜川市宜君县五里镇道官村。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年间重修。占地面积约有500平方米。原寺内有门楼、正殿等建筑,多于1948年倒塌。

    青龙寺:寺址位于今宝鸡市宝鸡县新民乡庵里村。始建年代不详,清代及民国时修葺。现存前殿、正殿及配殿,占地面积约213平方米。前殿内绘有佛教故事及文官像等壁画。

    黑虎寺:寺址位于今宝鸡市宝鸡县新民乡大湾里村寺沟。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年间重修。现存正殿,殿内绘有壁画。

    月江寺:寺址位于今宝鸡市宝鸡县通洞乡孟家塬村。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年间修葺。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山门、翠华门、正殿依中轴线排列,两侧为偏殿。

    寿峰寺:寺址位于今宝鸡市宝鸡县新街乡官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代屡有重修和修葺。占地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现存五佛殿、中殿、观音殿、老爷殿、二配殿等。并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修寺碑5通及铁钟1口。

    圆觉寺:寺址位于今宝鸡市宝鸡县六川河乡车辙村。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清乾隆、咸丰、光绪年间曾多次修葺。现存有正殿及东偏殿。殿内绘有山水人物故事壁画。

    延庆寺:寺址位于今宝鸡市千阳县南寨乡南寨村。始建年代不详,清代及民国时修葺。现仅存有砖木结构大殿一座。壁上绘制壁画。

    青龙寺:寺址位于今宝鸡市陇县东风镇史家湾村。建于清代,民国时修葺。现仅存山门和上殿。50年代曾进行维修。

    兴隆寺:寺址位于今宝鸡市陇县八渡乡秦家庄村。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和嘉庆十二年(1807)两次重修。现存砖木结构大殿三间。

    寿圣寺:寺址位于今宝鸡市麟游县丈八乡丈八寺村。始建及沿革不详,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现仅存一座砖木结构大殿,因其中供奉金代卢舍那铁佛,高5米,故名卢舍那佛殿。殿前檐绘有佛本生故事彩画。

    盘龙寺:寺址位于今宝鸡市岐山县大营乡巩寺村。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八年(1883)重修,同治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现存砖木结构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

    云积寺:寺址位于今宝鸡市扶风县新店乡万杨村。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现存有砖木结构大殿,坐东朝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太白山寺院群:沿山分布数公里的寺院或寺院遗址达20多处,皆为明清时代的建筑,如下云寺遗址、平安寺遗址、上板寺遗址、放羊寺遗址、中山寺遗址等。并有这一时期的造像,多为铁质和木质。

    武陵寺:始建于北魏,明清时期修葺。今寺已毁,仅存一塔,名武陵寺塔后永寿塔。残高27.5米。内设旋梯可登临。

    铁佛寺:寺址位于今咸阳市泾阳县崇文乡东太平村。始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山门和一座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明万历十九年(1591)对山门进行了重修,清同治、光绪年间又曾进行修葺。塔又名崇文塔,高83米,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是陕西省现存最高的古塔。

    兴化寺:寺址位于今咸阳市乾县梁村镇中曲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现仅存有大殿一座,并有六角三层、二层楼阁式砖塔各一座。

    华严寺:寺址位于今韩城市大埝乡马庄村。始建于明代,清代修葺。占地面积约534平方米,由前殿、后殿、东西两庑组成。

    尊圣寺:寺址位于今韩城市独泉乡独泉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乾隆五十一年(1786)层修葺。占地面积约2538平方米,门楼、过殿、献殿、寝殿沿中轴线依次排列。

    普照寺:位于今韩城市咎村乡吴村。始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清康熙十五年(1676)、道光三年(1823)重修。占地面积约17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大殿、朵殿和偏殿组成,大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贤菩萨及弟子迦叶、阿难彩塑雕像。由于整座寺院是沿着高耸的山坡所建造起来的,地势较高,所以当地人也将它称为“小布达拉”(彩图5)。

    禅修寺:位于今渭南市华县圣山乡寺前头村。始建于北宋,初名兴国寺。明万历元年(1573)整修,改为今名。现仅存大殿。为陕西关中地区现存较早的一座木构建筑。

    戴兴寺:位于今榆林市城区驼峰山上。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本为祠堂,后改为寺。现有五佛楼、大雄宝殿、观音堂等建筑。

    万佛楼:位于今榆林市城区南大街。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民国五年(1916)被焚毁后重修。与其他佛寺不同的是,它是一座过街楼台式佛寺。是榆林城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香炉寺:位于今佳县佳芦镇街东。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以前。因寺内有一形如香炉的巨石,寺院由此得名。寺院建造在黄河西岸一个三面凌空的绝壁上,远远望去,甚感奇险。寺内建有山门、石牌坊、观音阁等。

    太平寺:位于今榆林地区吴堡县郭家沟乡太平寺村。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规模较大,有玉皇楼、弥勒殿、戏楼、厢房等,现仅存弥勒殿。这里风景优美,寺为群山环抱。

    清风寺:位于今榆林地区横山县五龙山乡王树茆村。始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寺内建筑为拱形窑洞式,建有佛殿、娘娘庙等。

    中山寺:位于今延安市宝塔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清代修葺。形制为石砌窑洞,共4孔。

    云封寺:位于今延安市延川县眼岔寺乡眼岔寺村。始建于嘉庆元年(1796),民国时修葺。殿内残存彩绘壁画。

    寿峰寺:位于今延安市宜川县寿峰乡寺里村。始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现存正殿及配殿。

    风云禅寺:位于今汉中市留坝县青桥驿乡蔡家坡村。始建于明万历初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现仅存砖木结构大雄宝殿。

    良马寺:位于今汉中市洋县湑水乡王丰村。始建于元中统二年(1261),为洛阳白马寺僧人慧能所建,清咸丰元年(1851)和同治十三年(1874)曾两次修葺。寺内建筑已大多毁坏,现存有大殿一座,为单檐歇山顶,高约12米。是汉中地区仅存的元代建筑之一。

    龙兴寺:位于今安康市皂树乡庙河村龙王山顶。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嘉靖二十四年(1563)重修。现存有砖木结构门楼、正殿和祖师殿等。

    白云寺:位于今安康市火石乡谢家院子村北的天柱山上。是陕南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相传最初为道观,建于唐代。以后,佛道并行。又经明、清的扩建与重修,使这里的规模日趋扩大,庙宇达到百余间。现存山门、过厅、大雄宝殿、后殿、厢房等50多间,多为清代建筑。寺前还有清代所建六角五层楼阁式舍利塔4座。

    大古佛寺:位于今商洛地区柞水县银碗乡沙坪村。始建于清中晚期,现存砖木结构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

    观音寺:位于今商洛地区柞水县小岭乡小西沟村。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现存土木结构大殿三间,厢房四间。

    宁山寺:位于今渭南地区华县宁山脚下。始建于宋(960-1279),1934年陕西著名名僧慈云法师主持修建了大殿、讲经堂、僧舍等建筑。寺内藏有线装大藏经和梵文经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