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的特色在于治心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教传来我国,近两千年了,它和我国固有的文化艺术在发展中融洽无间而蔚成了大观。时至于今,寺宇遍布全国,犹为人们尊重和信仰。史称,在东汉明帝的永平十年(67),佛教始传入我国,当时人们是以“祀神之道”尊重佛教的,所谓以“黄老浮图之仁祠”相提并论对待它的。

    至桓帝建和初年(147),安息国高僧安世高东来洛阳,初译小乘佛教禅数之学。延熹末年(167),月支国的支娄迦谶大师,继来洛都,译出《般若》等诸大乘经典。不久,《般若》学说便和当时的玄学结合流传。至公元401年,鸩摩罗什三藏入关后,译出印度龙树体系的大乘学说,始使在玄学影响下的《般若》六家七宗“偏而不即”诸说,得到了纠正,从此方确立了佛教自宗的独立学风。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是个重要的转折点,从而使佛学能在隋唐两代结成硕果。

    隋唐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荣盛,并非偶然,是因它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根基的。象天台宗等,是在总结南北朝以来诸家不同学说,创立自宗的五时八教说概括了印度佛教,始形成了后来中国佛教各宗的讲学特色。再如不立文字的禅宗,自惠能六祖以来,就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始,“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立处皆真—终,虽然还有“超佛越祖”的标新立异,可是实质不离“以心证经、以经印心”的范围。更象华严宗的“主伴互融、色心无碍”等,俱非印度佛教的照抄,而是印度佛学在中国发展中的产物。就说象人们所说全盘搬之于印度的慈恩宗的唯识学说,也是经过奘公师徒大量加工过的综合,并非原封不动的传承。这些都是我们研究隋唐佛教学说,不可忽视的地方。

    隋唐佛教学说,是对外来文化通过了消化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不仅对当时国与国的思想文化交流有益,而且对后世的学说发展,也作出了它的有益贡献。我们知道,一般宗教大多是情尊一神,认为神是创造宇宙的主宰,故必须诚心拜祷于神,以期降福消灾。佛教则反是,因为佛教认为人为本,祸福皆由自主,众生觉悟即诸佛,诸佛在迷乃众生。认为众生诸佛的分别,只在迷与不迷、觉和不觉之中。因此,治心转迷为悟乃净化人生的捷径,所以佛教重在于治心。

    大家知道,隋唐佛教有八宗十宗的繁多,而且学说思想又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在治心或净心的要求上,是一致的。进一步说;就是佛教所有浩翰的三藏经论,也是始终没有离开治心的范围。所以我们有理由有根据观察隋唐佛教,发现它也是没离开治心为主这条根本线子的。

    但是欲治其心者,必须知心,知心之后方能治心。怎样能做到知心?这在隋唐八宗之中当宗慈恩宗的唯识学说。因为瑜伽唯识之学,对我们在心与境的接触中引生的思想活动和发展变化,是非常的详尽。现在略录于下,以作初步地知心之助。

    所谓心,唯识家称为“八识心王”。它的含义是,了解及分别山河等外境名为“识”,思量筹划名为“意”,积集善恶业等活动的种子名为“心”。心、意、识三者的功能作用不同,实际上仍是一心而已。现列八识心王之名于下:

    1.眼识、通过眼根认识青赤黄白等外色;

    2.耳识、通过耳根辨别宫商子羽等外声;

    3.鼻识、通过鼻根嗅闻膻焦辛香等外味;

    4.舌识、通过舌根品尝苦辣酸甘等食味;

    5.身识、通过身根感受冷暖滑涩等外触;

    6.意识、通过前五根识了解筹划诸法并决定行动;

    7.末那识、坚执根身为我滋长贪瞋见慢;

    8.阿赖耶识、含藏诸识活动的经验—种子。

    上面的八种心王中,眼、耳、鼻、舌、身五识,专门了解外境。后三识专门决定五识所得事物境像的去取和保持业种永不漏失,这是八识心王的一般职能。又前五识属于感性认识,后三识相等于理性认识,这是八识概况。

    在八识接触自境时,都具有五种遍行心所有法协助。这五种心所有法,是系属于心王,和心王一同起作用,和八识心王相互适应,故为心王所有,因名心所有法。就是触心所法,和作意、受、想、思等心所有法。如眼识心王接触山河等外境时,其中接触外境的触,就是触心所法。(其他心王亦同)在接触外境之后,有时认真考虑研究,有时就置之不理还发生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和食而不知其味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作意”心所法的关系。当眼识和外境接触时,是触心所法起作用,跟着作意心所法必须活动。因为作意是警心令起,受想思等所依为业的。如果作意心所不继触心所活动,那么受想思心所法,就无法继续活动,这就形成了听而不闻等现象。所以每一认识过程,必须有触的媒介,作意的警觉,受的领纳外境,想的抽象规划,思的研讨决断,方能完成一个认识过程。这样八识心王在活动中就都离不开这五个心所法,所以才定这五个心所法,名为遍行心所法。

    在五识心王完成每认识过程时,必须具备九缘(就是九种条件)。第一空缘,2明绿3根4境5作意6分别7染净8根本9种子等。空是空间,如眼观色时,必须有空间。明是光明,没有光明,眼就看不见色像了。根是眼根耳根等。境是外界的色、声、香等境界。作意是五遍行心所法的警心令起。分别是第六意识。染净是七末那识。根本是第八阿赖耶识。种子是赖耶识所含藏的诸法种子,诸识生起时名现行,诸识完成了认识后,成为种子。因为没有种子,就不会产生认识的现行。所以八识所含藏的种子,为现行的根本,没有种子,就不会有现行,这是唯识家必然理由。

    这九种认识必须的条件,前四种空明根境,属物质的,后五种属精神的,在认识过程中,眼识必须九缘具备,一个也不能少。耳识暗中也能听见,除明之外,八缘就够了。鼻舌身三识,空间也不用,七缘也可以产生认识。其余诸识,必具七缘方可以认识。

    九缘中的种子缘,在四缘中叫做因缘,外境称所缘,因缘和诸识与外境合作叫无间缘,有利于无间缘的时间等逆顺诸缘称增上缘。佛教以四缘为诸法生起条件,因此一个认识过程,也是要具备四缘的。

    眼耳等五识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能认识的能量有三种,就是现量、比量和非量。所认识的境,也有三种,就是性境、带质境和独影境。认识和行动的结果,也是三种,叫善性,恶性和无记性。

    当我们的眼耳等五识在认识外境时,第一刹那看见了外境的青红等色时,在还没有来得及分别是青或是红色时,这时能量的眼识叫现量智,所量的色境叫性境。到第二刹那认识起了分别,了解这是青色那是红色时,这时的能量识有分别是参入了意识,称做比量,所量的境变成了相分色、成了带质境。至认识产生了错误,以狗为狼,以麦为菲,这种认识叫非量。

    性境是真实的外色本质,现量是五识的无分别智,真实的本质色,唯无分别智所证知。有分别的意识,所对之境名相分色,是意识带彼外境的形相之色质,并非外境的本质色,所以名为带质境。独影境是意识抽象空想之境色,这是三境三量的简况。

    在三量三境的认识完成之后,就进入认识的结果阶段,这时就可判断这一认识效果了。如果这一认识决定做出利人的好事业来,这就是善性的认识,如若做出害人的坏事来,就是恶性的认识;如果做出的事业,既无利又无害,这就是无记的认识。

    以上是五遍行心所法协助诸识完成认识的境量性及诸缘,下面再谈五别境心所法和善不善诸心所法。

    五别境心所法是欲、胜解、念、定、慧等,这五种是各别单起,助成心王诸事。第一欲心所法,对五遍行心所完成认识之后,感到喜爱及有兴趣的诸事,希望欲得设法追求名欲。第二胜解,对所认识诸事物果断坚定再不转变名胜解。第三念心所法,对曾认识的事物,专心致意怀念不忘名念心所法。第四定心所法,对所观察的境界,令心专注不散不乱,名定心所法。第五慧心所法,对诸所缘境、能简择是非断除疑虑等。这五心所法,具体各别协助心王追求欲望,坚定信心和增进聪明智慧,完成应作事业,都少不了他们。出家参学之士,在修戒定慧时,尤须它们资助方可。

    上面遍行、别境共十个心所法,下面还有十一善心所法,二十六个烦恼心所和四个不定心所,先说十一善心所法。

    第一是信心所法,一般人都各有不同信念,佛弟子是信佛为大觉,经法能离欲网,僧团能解脱尘劳,应于三宝勤学正信。第二是惭心所法,做了不合理的事,感到羞耻不应如是作。第三愧心所法,做了对不起人的事,羞耻不该这样作。第四无贪心所法,不为自己贪取资生财利。第五无瞋心所法,在谋取资生财利时,虽受阻挠而不瞋恨。第六无痴心所法,不为我自己谋取资生财利贪得无厌,常认为我不应当这样做。第七精进心所法,不惜自我牺牲,广行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还能不休不息地干。第八轻安心所法,在广行众善法时,心情愉快心安理得。第九不放逸心所法,在愉快地广行众善,还勤劳认真毫不倦怠。第十行舍心所法,虽然愉快地广行众善,还不仅毫无计功之心,而且还能内外中间三轮体空。第十一不害心所法,于诸有情一相平等待遇,不作恼害活动。这十一个善心所法,能协助诸识心王济世利人趋向于文明和平,应当发扬光大普利人寰。

    烦恼心所法共有二十六个,先说六个根本烦恼。第一个是贪烦恼心所法,是为我自己享受,耽著身命财产资生乐具悭吝不舍。第二瞋心所,为我在贪取资生财产中,稍受阻难以瞋怒护持以至兴师斗取。第三痴心所法,不省自己贪瞋侵害他人的过错,还认为正确以及迷惑私欲不求舍离。第四慢心所法,轻慢贤善,自私贡高。第五疑心所法,于诸事理颠倒迷乱不能正解。第六见心所法分为五:一、萨迦耶见心所,计五蕴之我为真实的存在。二、边见心所,计五蕴之我是断灭或是真常及有所来和有所去,都是边见。三、邪见心所,不信善恶报应,谤无因果等事。四、见取心所,妄执知见及所依诸蕴为最胜最清净,因之产生斗争为业。五、戒禁取心所,随顺诸见妄执牛戒狗戒,行无利勤苦为业。是为六根本烦恼。

    大随烦恼,具备有覆、不善、染污三法名大随,共有八个。一掉举心所,能使诸心王所于自境界不能安静,能障净信掉举浮动为业,二昏沉心所,令心王所对现境界堪任不起,障碍慧观及轻安善心所法为业。三不信心所,于三宝真实功德不生正信,障碍正信善心所法。四懈怠心所,于善品中修行事业懒惰为性.障碍精进为心所业。五放逸心所,不能防止染恶诸行,障碍净善不放逸诸心所法等六失念心所,于所缘事不能明记,障碍正念诸善功德等。七散乱心所,于诸所缘令心流荡,能障正定诸善功德。八不正知心所,于所观境谬解为性,障碍正知善道为业。是为八个大随烦恼心所。

    中随烦恼,必须具备不善、染污二法,故名中随。一无惭心所,不顾自心理法拒绝贤善,能障惭等诸善功德。二无愧心所,不顾世人理法崇重暴恶为性,障碍愧悔诸善功德。

    小随烦恼心所,具备不善一法,故名小随如下。一忿心所。以忿恨为性,以执杖加害为行,热恼为业。二恨心所,怀恚不舍结怨为行,热恼为业。三覆心所,恐失利誉隐藏自罪为性,悔恼为业。四恼心所,忿恨暴戾为性,障碍不恼蛆螫为业。五嫉心所,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姤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六悭心所,耽著财法不能惠舍,障碍不悭鄙畜为业。七诳心所,为获利誉娇现有德诡诈为性,障碍不诳邪命为业。八謟心所,为欺岡他伪装异仪謟曲为性,障碍不謟正直为业。九害心所,于诸有情无悲愍心损恼逼害为性,能障不害慈愍为业。十娇心所,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娇染依为业。

    还有四个不定心所法,所谓不定,就是不能规定他是善的还是恶的心所,只能在它的效果上才能决定它是善是恶。一悔心所,做善事已产生悔心名恶、做过恶事认真改悔名善。二眠心所,梦做善事名善眠心所,梦作恶事即恶眠心所。三寻心所、追寻回忆善事名善寻心所,追寻回忆恶事名恶寻心所。四伺心所,伺察他利之事为善伺心所,伺察自利之事为恶伺心所。是为四不定心所。

    上列五十一个心所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各各协助八识心王,沟通内心外界共成诸善恶事业。凡属善的思想活动和事业,必定是有利于人民的,像救死扶伤、促进生产、改善社会风气,做有益人类的一切好事,真诚的为人民服务等等。凡属恶的思想活动和事业,是对人民有害的,如诲淫诲盗各种黄色宣传,走私犯法、盗劫、贪污、祸国害民诸不善事等。何以人世会有如此相反的利人害人的事例并列存?在佛教唯识家的看法认为是:损私我去贪瞋痴而善的心所法增长,这样就使利人行善事者日多,树立了精神文明思想。为私我打算增长贪瞋痴思想,则烦恼心所法强盛,这样使利己损害他人利益的恶行增多,这就违反了精神文明的美德,也增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知心治心是当务之急。

    怎样的来治心呢?在佛教方面说;是必须行菩萨之道的,菩萨之道就是四摄法,六度万行。四摄六度必须建立在三种基因之上,三种根本之因的第一发菩提之心,第二起大悲行,第三具无二慧,这三者缺一不可。有了这三者,才能行四摄六度,直至大觉大悟圆满佛果。

    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行这四种摄受众生之法,首先要给众生施舍资益身命的财物,其次还须讲和蔼乐听的语言、和有利方便的善行,暨甘苦与共的同事。在行这四法时,必须具有转迷为悟的菩提心,利人济众的大悲心行,和不著诸见的无二慧,这样直至佛果永无休止。这是佛教治心的彻底要求。在开始治心之事已如上述,在此中间还得学修六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度彼岸。行这六种法,可使修行者离开生死流转的此岸,而达其不受生死支配的大觉无生的涅槃彼岸。

    在菩萨行布施度彼岸时,对于受我施物的他人,和我的施物及我三者,以缘起诸法自性空的观点,做到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方为治心大觉悟度彼岸布施功德,如有一毫人我之相,就非佛法治心之道,而是人天有漏之因。因为佛教认为宇宙事物都是缘起法,缘就是事物的根据和条件,凡事物缺少根据和条件,就不能成其为事物。比如一粒豆子,为豆苗的根据,没有豆子就没有豆苗。假如有了豆子,还得有人工、阳光、水土等条件,其中缺一,都不能生成豆苗。在这豆苗的本身,就体现了缘起之法,凡宇宙事物,都象豆苗一样,都是缘起法。佛教认为缘起的诸法,都是可变无自性的,没有一样是不变的有自性的永恒存在者。所以说宇宙事物是缘起的无自性或称自性空。有人不善理解这个空,佛教对这个空字的理解,含有变的用意。象《中论》所讲:“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由此,以缘起自性空的观点,菩萨行布施度彼岸时,是三轮体空的。假如行布施时,没有三轮体空的观点,这样的布施,即非菩萨。

    布施度如上,还有持戒、忍辱、精进等三度。其持戒实为约束身心,使能非礼勿视、勿听、勿动以至非礼勿言,仍然不离治心要求。忍辱度是堪忍诸苦不起瞋心。精进是勤行众善不放逸懈怠,这些体现了身体行中仍在治心。禅定度是在前四度身体力行中,保持心思不离觉悟境界,方能加强和促进日益上进。唯有第六智慧度,既是前五导师,引导前五度趋向彼岸。又是前五度的成果,在前五度的发展中更加完善,直至治心完成究竟佛果。

    到了完成佛果之后,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六识转为“妙观察智”,七识转为“平等性智”。这是唯识学派治心的完满要求,学治心救世的志士,当探其学说的渊源,努力为人生真实事业的发扬光大,以期达到其文明和平于尽未来际。

    在转八识成四智之后,方能永断烦恼根源穷尽众生无始以来的人、法二我执,并证实人法二空真如。所谓圆满菩萨归无所得,在众生界原无减少,在诸佛界并不增加,只是转众生的情识为诸佛的智慧而已,也就是具情识诸佛迷为众生,开智慧的众生悟为诸佛,这时治心功毕,乃真实自由解脱。

    综观隋唐佛教的长安六宗,不只唯识宗主张治心达其转识成智的目的,其余诸宗莫不旨然。象戒律的南山宗,以戒律身而达其治心的由戒生定出定生慧,净土宗是以念佛之心而息其贪瞋痴诸心,真言宗三密相应即身即佛,三论宗了缘起自性空的有空相成,华严宗的事事无碍凡圣同体,都是以治心为本。所以我们可以说:佛教是知心而为了治心的学说,使吾人自净其心到达无我离贪瞋痴的至善境地。现在我们需要精神文明促进其物质文明建设的时代,愿大家留意于无我的学说,为当前文明建设增添素材。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