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禅宗忏悔思想研究》第五章 南宗顿教禅法中的忏悔思想 引言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从禅史看,将南宗禅法弘传於後世的是南岳怀让(677~744)与青原行思(?~740)两大法系。1五大弟子後,四方学徒辐湊於江西马祖道一(709~788)与湖南石头希迁(700~790)二大禅脉,2二百五十余年(713~960)间,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五叶」又蘺蘺蔚蔚、果实累累。他们将禅悟见性的心法寄寓在随机乍现的话头、叫喝、棒打、眼神、动作、暗示、反诘或偈语中,虚实之间,姿态万千,每每激出「深秘」的绝妙禅机。3当然,这种深秘的禅机并不是玄之又玄的形而上哲思,亦不是六朝时那种高远难企的佛性,而是恢复了初期佛教那种现实人间「平常的圣人」所本具的真实面目。4

    大陆释圣凯认为北宗尚有礼忏的形态,南宗都没有礼忏的实践。5若单从礼忏仪轨角度观之,固有其理论基础,但从实质的忏悔思想与禅宗顿悟教法的传承言之,并不尽然。这只要从敦博本、敦煌本(约733~804年)《壇经》的内容观之,南禅大师们无论禅法如何变化创新,他们都重观无相忏悔之体证。他们的禅法中,纵使妙机无限,无迹可寻,仍都认同惠能定慧不二、常见自过患、不见他人过罪的自性忏悔,亦即是实相无相不执著於忏悔仪轨的大乘真忏悔。再从北宋惠昕本(967年)→高丽本(1290年)→宗宝本(1291年)→曹溪原本(1471年)……等诸本《壇经》对惠能无相忏悔的奉行、流传与弘扬视之,就可证知自唐代→宋→元→明,乃至今日,近一千二百年的时间内,惠能的无相忏悔一直都在禅宗大师们的心中,恒久不变的遵行著!

    当然,不同禅师自有不的忏悔实践,惠能以定慧不二的摩诃般若智慧倡行常见自过患的无相忏悔後,神会续以《金刚经》为主倡修般若知见的无念忏悔,南禅各禅师的忏悔亦多融入自家的顿悟见性的禅法中。笔者检寻《宋高僧传》、《宝林传》、《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佛祖统纪》等禅宗史传语录中,亦发现禅师们接引学人时有不少关于罪性本空、因缘果报、忏悔灭罪与六道轮回的讨论,如永嘉玄觉(665~713)、马祖道一(709~788)、大珠慧海(生卒不详)、百丈怀海(720~814)、临济义玄(787~867)、睦州道明(780~877)、石头希迁(700~790)、玄沙师备(835~908)、云门文偃(864~949)、法眼文益(885~958)等禅师,都有不少关于罪性本空、因缘果报、忏悔灭罪与六道轮回的讨论,他们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在强调迷信的轮回果报,而是把忏悔灭罪思想与顿悟见性禅法作了戒定慧的当下和合。

    佛教所说的忏悔,本身就应从忏悔者的心地智慧以言之,不论是依於诸佛菩萨之愿力而念佛,依於《般若经》的般若空慧,还是依於《金刚经》的实相无相都不应执著在形式意义的礼忏仪轨上,南禅禅师们在这一点的实践上是掌握得很清楚的,他们不会因为反对一切形相概念、形式仪轨而忽略了罪性本空、因缘果报、六道轮回与忏悔灭罪等教义的正确认识,故本章第一节先论永嘉玄觉「绝相礼名」禅法的忏悔义蕴,此节又分三小节,一、永嘉禅法与忏悔的关系,二、「净修三业」的忏悔义蕴,三、「发愿文」中的慈悲愿力。第二节再论马祖道一禅系的忏悔思想,此节又分五小节,一、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禅法的忏悔思想,二、大珠慧海「顿悟入道」禅法的忏悔思想,三、百丈怀海「不作不食」禅法的忏悔思想,四、临济义玄「无位真人」禅法的忏悔思想,五、睦州道明「峻烈机锋」禅法的忏悔思想。第三节再论石头希迁禅系的忏悔思想,此节又分四小节,一、石头希迁「即心即佛」禅法的忏悔思想,二、玄沙师备「昭昭灵灵真实人」禅法的忏悔思想,三、云门文偃「截断众流」禅法的忏悔思想,四、法眼文益「调机顺物」禅法的忏悔思想。最後,再作一简要的结语。

    1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页595。

    2 《佛祖统纪通载卷十四·唐代》:「大历中(766~779),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并湊二大士之门。」《大正》49,No.2036,页609上。

    3 印顺云:「惠能从高远引向平实,后人又从平实引向深秘。」见氏著《中国禅宗史》,页373。Hu Shih,“Ch'an(Zen)Buddhism in China Its History and Method”,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3,No.1,(January,1953),P.P.3~24。

    4 《中国禅宗史》,页372~373。

    5 氏著《中国佛教忏法研究》,页328。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