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禅宗忏悔思想研究》第五章 南宗顿教禅法中的忏悔思想 小结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永嘉玄觉「绝相离名」的禅法中,涵蕴著「贵法贱身蠲形躯」、「理事圆口报怨行」、「深心净意除重障」三项忏悔义蕴,对禅者身口意可能造作的罪业进行忏悔,让禅者可以用清净之身与「志仪」、「戒律」、「止门」、「观门」、「平等」、「智体」、「禅用」、「劝请」、「发愿」诸门是浑融一体,尤其「劝请」、「发愿文」慈悲愿力的收尾,皆可看出永嘉没有否定他力忏悔的作用,只是更强调了绝言离相心法中不能没有忏悔灭罪的实践。从唐代禅师的忏悔思想观之,他上承惠能的常见自过患的自性忏悔,吸收到神秀的清净禅观之无生忏悔,灵活运用了天台、三论。华严与净土等宗派的忏罪思想,自己开出一条详细铺陈罪相,异于神会的无念忏悔而又绝言离相之清净忏悔。

    马祖道一言触类是道,他认为人心的全体,所有的贪、瞋、痴与造善恶受苦乐,一一皆是佛性的缘现。这种禅法是由《涅槃》的高妙佛性转移到现实人心的见性新路,故将忏悔灭罪、因果业报与六道轮回之理活泼地涵融在日常生活的平常心禅法中。从实质言之,至少含有「直会其道,心无造作」、「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但啧自嫌,莫怨他人」等忏悔义蕴。

    大珠慧海的《顿悟入道要门论》,开篇即以「礼佛→忏悔→回向→发愿」的忏悔仪节为始,他认为禅者的兴行,必须先忏除一切罪业,让身心清净,方能顿悟入道,明心见性。但他的忏悔仪节,并不是一般忏法的礼忏仪轨,综合了大乘佛教忏悔经典中罪性本空、般若空智、无相忏悔等思想。从实质言之,至少包含了「不会圣心,请佛忏悔」、「罪从心生,还从心灭」、「三业清净,自心是佛」、「发心求道,诸恶永灭」、「自察於行,不举他过」等忏悔义蕴。

    百丈怀海倡「不作不食」的农禅精神,在《百丈清规》可见「排列香烛佛像」、「念诵赞佛」、「发露」、「忏悔」、「回向」等忏仪的进行。从实质而言,其禅法至少含有「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念佛忏悔,身心清净」、「金鼓忏悔,灭清净」、「一心向禅,灭尽罪业」等忏悔义蕴。重要的是,这「不作不食」的禅者,就是面对现实生活、现实饥渴、现实心理情欲的真实之人,他不再凝住壁观去坚固本心,不须看心看净去见自本心,亦不仅仅是常见自过患而已而是进一步的为自己的色身饥渴情欲负责任,在农耕之中「自察於行,不举他过」,与天地万物一体戒忏禅净。

    临济义玄以机锋棒喝接引学人,他认为,修行人若执著在外在的禅定功夫,是一位魔佛不辨、不停造作罪业的痴迷顽汉。因此,他亦反对长期禅坐与六时礼忏,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随缘慧观「无明」之父、「贪爱」之母、「清净法界」之血、「一念心正」之僧、「见因缘空」之像,以心为体,佛性为戒,假言说为相,随缘消业障,随心随忏,随忏随净,超越有过无过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成为一个闲暇无事的无位真人。故从实质言之,其忏法至少包含著「真正学道人,不求世间过」、「随处作主,立处皆真」、「造五无间业,方得解脱」等忏悔义蕴。这种不求世间过的闲暇无事之无位真人,仍是常见自己过患的实践,其棒喝方法即是针对妄念造作而缘出的,态度上似乎比农耕中的百丈怀海优哉了些,但自我作主的自忏自净精神甚为明显。

    睦州道明的峻烈机锋禅法,更进一步的棒喝那些讲经论道之徒都是在造作「妄语业」而已。对於「妄语业」的处理方式,一样是须要「忏悔」方能清净。当然,他的忏悔灭罪,是理行并进、证会宗旨,令身心清净,并不是要依忏悔仪节去礼忏。从实质言之,至少含有「不会教意,心当忏悔」、「心不负人,面无惭色」、「造作妄语,忏悔清净」等忏悔义蕴。所谓「峻烈机锋」是积极有为的践行临济义玄的棒喝禅力,让禅者的妄念造作纖毫不起。

    石头「即心即佛」的禅法,不慕诸圣、不重己灵、不用听律、不用念戒,他「不论禅定精进,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一体融融,让自己活在现前的真实生命状态下,不受罪业问题的困缚。从实质言之,他综用了华严、般若、起信及惠能、神会以来的无相忏悔思想,落实在现实修行人的当下本心中,他至少含有「宁可永劫沉沦,终不求诸圣出离」、「无人垢汝,自性忏除」、「扬眉动目,直心除罪」、「百年抛却任纵横,摆手便行且无罪」等忏悔义蕴。这样的忏悔灭罪,没有百丈、临济、睦州的严肃层面,显现出自然状态的甚深缘起之直心忏罪精神。

    玄沙师备「昭昭灵灵真实人」的禅法,没有弃绝普贤无相忏悔的实践,其禅法至少有「贪於言句,速去忏悔」、「欲免此幻惑麼,但识取金刚眼睛」、「烦恼恶业因缘,未是一劫两劫得休去」、「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频省妄念,归真合道」等忏悔义蕴。他综合运用了法华、华严、金刚的忏悔味道,落实在具有灵明自性的真实人之本心上。

    云门文偃认为,截断众流不能不忏悔清净,禅者若是停滞在表面的、形式的礼忏仪轨上将永远陷溺在「天堂、地狱、镬汤、鑪炭」等六道轮回中而无法解脱。实质言之,至少含有「发露自家无量劫来妄想」、「大过患须仔细点捡」等忏悔义蕴。这种「妄想」与「过患」,即用真实人的自性清净心去「发露」与「捡点」的。

    法眼文益《宗门十规论》中「由无始来,一念颠倒;认物为己,贪欲炽盛」、「(往昔)流浪生死,觉照昏蒙;无明盖覆,业轮推转,不得自由;一失人身,长劫难返」、「大须战栗,无宜自安;谤大乘愆,非小罪报」等文字,都认为菩萨戒、因缘业报、忏悔灭罪与禅悟见性有密切的关系。《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中认为「杀父杀母,犹通忏悔;谤大般若,诚难忏悔」,说明了他虽然倡言调机顺物的禅法,但仍须调和自性清净心与无始以来所造诸恶业,随顺甚深缘起,以自性清净心忏悔灭罪,由罪灭而契证般若空慧。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