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①《淮南子·齐俗》:“所谓礼义者,五帝三王之法籍风俗,一世之跡也。譬若刍狗土龙之始成,文以青黄,绢以绮绣,缠以朱丝,尸祝袀袨,大夫端冕,以送迎之。”②
《春秋繁露·求雨》:
春旱求雨,令县邑以水日祷社稷山川,家人祀户,无伐名木,无斩山林,暴巫,聚尫,八日。於邑东门之外,为四通之坛,方入尺,植苍缯八,其神共工,祭之以生鱼八、玄酒,具清酒、膊脯,择巫之洁清辩利者以为祝,祝斋三日,服苍衣,先再拜,乃跪陈,陈已,复再拜,乃起。祝曰:“昊天生五谷以养人,今五谷病旱,恐不成实,敬进清酒、膊脯,再拜请雨。雨幸大澍,即奉牲祷。”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於东方,皆东乡,其间相去八尺,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田啬夫亦斋三日,服青衣而立之,凿社,通之於闾外之沟,取五虾蟆,错置社之中,池方八尺,深一尺,置水虾蟆焉,具清酒、膊脯,祝斋三日,服苍衣,拜跪陈祝如初,取三岁雄鸡与三岁貑猪,皆燔之於四通神宇,令民阖邑里南门,置水其外,开邑里北门,具老貑猪一,置之於里北斗之外,市中亦置貑猪一,闻鼓声,皆烧貑猪尾,取死人骨埋之,开山渊,积薪而燔之,通道桥之壅塞不行者,决渎之,幸而得雨,报以豚一、酒、盐、黍财足,以茅为席,毋断③。
这是董仲舒综合各种迷信说法而拚凑成的求雨方法,其以龙为中心是十分显然的。但是,这里的“龙”仅仅是向上帝百神灵祈雨的辅助手段,不是後代所谓的能兴云布雨的“龙王”。能兴云布雨的“龙王”是在佛教影响下形成的④。官方正式向“龙王”祈雨,始於唐代。《唐会要》卷四七:“天宝十载正月二十三日,封东海为广德公,南海为广利公,西海为广润公,北海为广泽公。”⑤祭龙求雨在宋代兴盛起来。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史记·西门豹传》说河伯,而《楚辞》有河伯词,则知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⑥宋太祖继承唐代祭五龙之制,建五龙寺。宋真宗天禧四年,敕令祭河,“增龙神及尾宿诸星在天河之内”,这可能是龙王被正式祀为河神的开始。
据《文献通考》卷九十,宋徽宗大观四年八月,诏封群龙为王,封青龙为广仁王,赤龙为嘉泽王,黄龙为孚应王,白龙为义济王,黑龙为灵泽王⑦。此後,几乎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和龙王庙。《梦溪笔谈》卷二十“神奇”记载:“熙甯中,王师南征,有军杖数十船,泛江而南。白离真州,即有一小蛇登船,船师识之,曰:‘此彭蠡小龙也,当是来护军杖耳。’主典者以洁器贮荐之,蛇伏其中。船乘便风,日棹数百里,未尝有波涛之恐。不日至洞庭,蛇乃附一商人船回南康。世传其封域止於洞庭,未尝踰洞庭而南也。有司以状奏闻,诏封神为顺济王,遣礼官林希致诏。子中至祠下,焚香毕,空中忽有一蛇坠祝肩上,祝曰:‘龙君至矣。’其重一臂不能胜。徐至几案间,首如龟,不类蛇首也。”⑧《清波杂志》卷二“小孤祠”记载:“(周)辉平生四泛大江,备尝艰险,共载生死,系於沉浮之间。每过龙祠,熏炉沥觞唯谨。无屋宇,但植一竿,亦致冥币於中流。至小孤山谒庙,见旛脚及花瓶中小青蛇盘结,举首婉蜒者甚众,祝者云:‘神今日在庙歆享而然。’”⑨甚至“里社”也有自己的龙神,宋祁就有《社龙神祈雨文》与《里社龙神谢雨文》⑩。
关於宋代民间向龙祈雨的事例,《宋朝事实类苑》卷六九记载:
甯州真宁县要册湫,自唐天后、中宗朝,多祈雨有验,岁旱,遣中使持锦织,及镇宣徽乐工三五十人作乐於祠庭。……泾州界有湫,方四十里,水停不流,冬夏不增减,水清澈,不容秽浊,或有喧汙,辄兴云雨。岁旱,土人多祈雨於此,传云龙之所居。……建州蒲城县福罗山有龙潭,岁旱,土人祀之,或投铁,龙立致雨(11)。
《夷坚志》三志己卷第八“陈州雨龙”:
陈州以六月不雨,遍祷莫应。父老诣郡守,言:“旱既太甚,非陆通判不能以致雨。”守素谓陆为狂人,殊不信,勉从之。陆欲就厅作法,亦唯唯。乃命施青布*(上下巾)幕围障四旁,中置一巨盆,汲水半之。焚香步印,叱吒良久,语守曰:“已请到龙矣。”守同僚佐往视,盆中隐隐见一物,如羊豕而小,蟠伏不动,腥气远闻,凛然有寒色,始加异焉。严奉三日,又语守曰:“今日龙行雨,势必小异而去,幸勿惊惧也。”日亭午,白气如棼丝,自盆出於幕外。俄顷,阴翳晦昧,飞电震霆,穿揭屋脊。一府吏僵仆相属。大雨翻倾。迨暮,甘霖盈尺许,远近沾足。遂成丰年(12)。
由於向龙乞雨是佛教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所以,如果没有“龙”,便可以采用画龙求雨法。《明皇杂录》卷下曾记载,唐开元年间,三辅大旱,帝投玉龙子於池中,“云物暴起,风雨随作”(13)。同书同卷的下面一段文字与此相关:“唐开元中,关辅大旱,京师阙雨尤甚,亟命大臣遍祷於山泽间,而无感应。上於龙池新创一殿,因召少府监冯绍正,令於四壁各画一龙。绍正乃先於西壁画素龙,奇状蜿蜒,如欲振躍。绘事未半,若风云随笔而生。上及从官於壁下观之,鳞甲皆湿。设色未终,有白气若帘庑间出,入於池中,波湧涛汹,雷电随起,侍御数百人皆见。白龙自波际乘云气而上,俄顷阴雨四布,风雨暴作,不终日而甘霖遍於畿内。”(14)这个故事的佛教(特别是密宗)文化意义,可以通过宋代佛教徒绘龙祈雨的故事传达出来。佛教徒便常采用绘龙祈雨的办法。《宋高僧传》卷二六《释代病传》:“释代病……为救民旱,按《经》繪八龙王,立道场。启祝毕,投诸河。举众咸睹画像沉躍不定,斯须云起肤寸,雷雨大作,千里告足。自此归心者众。”(15)此处所按之《经》,当为密宗文献《大云经祈雨坛法》。其经云:“若天亢旱时,欲祈请雨者,於露地作坛。除去瓦砾及诸秽物,张设青幕,悬青幡。香泥涂拭作一方坛,於坛中画七宝水池,池中画海龙王宫,於龙宫中有释迦牟尼如来住说法相,佛右画观自在菩萨,佛左画金刚手菩萨等侍卫,於佛前右画三千大千世界主轮盖龙王,佛前左画难陀跋难陀二龙王。於坛四方,用瞿摩夷汁各画一龙王。於东方画一龙王,一身三头,量长三肘,并眷属围绕;又於南方画一龙王,一身五头,量长五肘,并诸眷属;又於西方画一龙王,一身七头,量长七肘,并眷属围绕;又於北方画一龙王,一身九头,量长九肘,并眷属围绕。皆在叆叇青黑云中,半身已下如蛇形,尾在池中,半身已上如菩萨形,皆合掌从池中涌出。”(16)
由於善无畏在弘传密宗方面贡献巨大,五代及宋朝流行善无畏信仰,而善无畏祈雨之灵验在唐代就甚为神奇。五代及宋朝还奉行祈拜善无畏而祈雨(或雪)。如,後唐同光二年(924)十二月,庄宗亲到广化寺向善无畏塔祈雪;翌年五月,庄宗又亲到广化寺向善无畏塔祈雨;宋开宝八年(975)三月,宋太祖亲到广化寺向善无畏塔祈雨,结果大雨不止,又派使祈向善无畏塔祈止雨(17)。在宋代文献中,一般僧人诵咒求雨的记载亦相当普遍。
唐代密宗高僧不空亦善祈雨。《酉阳杂俎·前集》卷三“贝编”:“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嵗尝旱,上令祈雨,不空言:‘可过某日,今祈之,必暴雨。’上乃令金刚三藏设坛请雨,连日暴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遽召不空,令止之。不空遂於寺庭中,揑泥龙五六,当溜水,作胡言骂之。良久,复置之,乃大笑,有顷,雨霁。玄宗又尝召术士罗公逺与不空同祈雨,互挍功力。上俱召问之,不空曰:‘臣昨焚白檀香龙。’上令左右掬庭水嗅之,果有檀香气……不空每祈雨,无他轨则,但设数绣座,手簸旋数寸木神,念咒掷之,自立於座上,伺木神吻角牙出,目瞚,则雨至。”(18)
另一位唐代密宗高僧一行在祈雨方面也有令人惊叹的表现。《酉阳杂俎·前集》卷三“贝编”:“僧一行穷数有异术。开元中尝旱,玄宗令祈雨,一行言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上令於内库中遍视之,皆言不类。数日後,指一古镜,鼻盘龙,喜曰:‘此有真龙矣。’乃持入道场,一夕而雨。”(19)
唐代密宗高僧的这类法术对民众百姓有巨大的影响力,但高僧所为原本是为了维护皇权。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我以是经付嘱国王。不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以者何无王威力不能建立。”(20)
①《山海经校注》第359页。
②许慎注“土龙”:“汤遭旱,作土龙,以象云从龙也。”《淮南鸿烈集解》上册第359页。
③《春秋繁露义证》第426—430页,中华书局,1996年。
④《晋书·艺术传》:“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其水源暴竭,勒问(佛图)澄何以致水。澄曰:‘今当敕龙取水。’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故泉源上,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一小龙长五六寸许,随水而来,诸道士竞往观之。有顷,水大至,隍堑皆满。”《晋书》第8册第1486页。
⑤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6册第614页上。
⑥《云麓漫钞》第178页,中华书局,1997年。参阅阎云翔《论印度那伽故事对中国龙王龙女故事的影响(上)》,《民间文艺季刊》第13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⑦《文献通考》上册第824页中,中华书局标点本,1986年。
⑧《梦溪笔谈校证》下册第654—655页。子中,林希字。
⑨《清波杂志校注》第63页,中华书局,1997年。
⑩见《景文集》卷四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8册第439—440页。
(11)《宋朝事实类苑》下册第92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2)《夷坚志》第3册第1362—1363页。
(13)参阅《笔记小说大观》第16编第1册第109—110页。
(14)《笔记小说大观》第16编第1册第116—117页。
(15)《大正藏》第50册第877页下。
(16)《大正藏》第19册第492—493页。
(17)参阅《中国密教史》第456—457页。
(18)《酉阳杂俎》第39—40页。个别文字据《四库全书》本改。
(19)《酉阳杂俎》第40页。
(20)《大正藏》第8册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