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卷一三六引《北梦琐言》:“後唐太祖,在妊十三月而生,载诞之夕,母后甚危,令族人市药於雁门,遇神人,教以率部人,被介持旄,击钲鼓,躍马大噪,环所居三周而止,果如所教而生。是时虹光烛室,白气充庭,井水暴溢。及能言,喜道军旅。年十二三,善骑射,曾於新城北,酒酹於毘沙门天王塑像,请与交谈。天王被甲持矛,隐隐出於壁间。所居帐内,时有火聚,或有龙形,人皆异之。尝随火征庞勋,临阵出没如神,号为龙虎子。”①
《旧五代史·武皇纪上》:“武皇即献祖之第三子也。母秦氏,以大中十年丙子岁九月二十二日,生於神武川之新城。在姙十三月,载诞之际,母艰危者竟夕。族人忧骇,市药於雁门,遇神叟告曰:‘非巫医所及,可驰归,尽率部人,被甲持旄,击钲鼓,躍马大噪,环所居三周而止。’族人如其教,果无恙而生。是时,虹光烛室,白气充庭,井水暴溢。武皇始言,喜军中语,龆龀善骑射,与侪类驰骋嬉戏,必出其右。年十三,见双鳧翔於空,射之连中,众皆臣伏。新城北有毘沙天王祠,祠前井一日沸溢,武皇因持酒而奠曰:‘予有尊主济民之志,无何井溢,故未察其祸福,惟天王若有神奇,可与仆交谈。’奠酒未已,有神人被金甲持戈,隐然出於壁间,见者大惊走,惟武皇从容而退,繇是益自负。”②
《旧五代史·末帝纪上》:“(同光)二年,以帝为卫州刺史。时有王安节者,昭宗朝相杜让能之宅吏也。安节少善贾,得相术於奇士,因事见帝於私邸,退谓人曰:‘真北方天王相也,位当为天子,终则我莫知也。’”③
《旧五代史·末帝纪中》:“帝在藩时,有相士言帝如毘沙天王,帝知之,窃喜。及即位,选军士之魁伟者,被以天王甲,俾居宿卫,因诏诸道造此甲而进之。”④
《旧五代史·高祖纪一》:“末帝,真定常山人也,有先人旧庐,其侧有古佛刹,刹有石像,忽摇动不已,人皆异之。及重围晋阳……时援兵未至,伪将张敬达引军逼城设栅,栅将成,忽有大风暴雨,栅无以立。後筑长城,城就,又为水潦所坏,城终不能合。晋阳有北宫,宫城之上有祠曰毘沙门天王,帝曾焚修默而祷之。经数日,城西北闉正受敌处,军候报称,夜来有一人长丈余,介金执殳,行於城上,久方不见。帝心异之。又,牙城有僧坊曰崇福,坊之庑下西北隅有泥神,神之首忽一日有烟生,其腾郁如曲突之状。坊僧奔赴,以为人火所延,及俯而视之,无所有焉。事寻达帝,帝召僧之腊高者问焉,僧曰:‘贫道见庄宗将得天下,曾有此烟。观此喷湧,甚於当时,兆可知矣。’自此,日旁多有五色云气,如莲芰之状。帝召占者视之,谓曰:‘此验应谁?’占者曰:‘见处为瑞,更应何人!’又,帝每诘旦使慰抚守陴者,率以为常。忽一夕已暝,城上有号令之声,声不绝者三。帝使人问之,将吏云:‘从上传来者。’皆知神助。时城中复有数家井泉,暴溢不止。及蕃军大至,合势破之,末帝之众,似拉朽焉。斯天运使然,非人力也。”⑤
《宋史·礼志五》:“太平兴国五年十一月,车驾北征。前一日,遣官祭告天地於圜丘,用特牲;太庙、社稷用太牢;望祭岳渎、名山、大川於四郊,磔风於风伯坛,祀雨师於本坛,祷马於马祖坛,祭蚩尤、祃牙於北郊,并用少牢;祭北方天王於北郊迎气坛,用香、柳枝、灯油、乳粥、酥蜜饼、果。仍遣内侍一人监祭。咸平中北征,礼同。”⑥
《宋史·礼志二四》:“太宗征河东,出京前一日,遣右赞善大夫潘慎修出郊,用少牢一祭蚩尤、祃牙;遣著作佐郎李巨源即北郊望气坛,用香、柳枝、灯油、乳粥、酥蜜饼、果,祭北方天王。”⑦
《辽史·地理志五·西京道》:“(西京大同府)广袤二十里。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日拱极。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阙尚在。辽既建都,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清甯八年建华岩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⑧
《金史·鄯阳传》记载,鄯阳,宗室子。为符宝祗候。完颜石古乃为护卫十人长。至宁元年八月,纥石烈执中作乱,入自通玄门。是日,变起仓猝,中外不知所为,鄯阳、石古乃往天王寺召大汉军五百人赴难,与执中战於东华门外。执中扬言曰:“大汉军反矣,杀一人者赏银一定。”执中兵众,大汉军少,二人不胜而死。须臾,执中兵杀五百人殆尽⑨。
唐以後,毗沙门天王祠堂或神像依然在各地出现。
《闽中金石志》卷一四黄滔《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列藩之业有地,有地之职有民,有民之道,兴礼乐淳忠孝以行事。兴礼乐淳忠孝以行事,然後谋谋者也,筑城池居其一。城既筑,进道德以居之,树神祇以尸之,为一方之巨防,虽永古而无疑。我相府琅琊王王公之有闽越也,具列藩之业,修有地之职,行有民之道,自乾甯四年丁巳至天祐二年壬戌,凡六年,礼乐兴,忠孝淳,乃谋及城池;城池及谋,乃尸及神祇。於是於开元寺之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一铺,全部落已,镇於城焉,大矣哉!所谓阐六韬、濬七德,建阳功、配阴骘。”⑩
据吴式芬《金石彙目分编》一四,开成丁巳年十月,崔耿撰《唐毗沙门天王祠堂记》(锺祥)(11)。据王蒲园《滑县县志》卷五《金石》,长兴二年,圣功寺八面石香台之北面刻北方天王坐像,并有“北方多闻天王”六字(12)。据清代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卷四,四川资州有《毗沙门佛翕碑》(天成四年十月建)(13)。据清代孙星衍《寰宇访碑录》卷七,山西凤台有《重天王堂记》(元祐七年六月)(14)。
五代时,画家也多有因画毘沙门天王画像而成名者。《宣和画谱》卷三:“[燕筠]工画天王,笔法以周昉为师,颇臻其妙。然不见他画,独天王传於世,岂非当五代兵戈之际,事天王者为多,亦时所尚乎!至於辅世遗烈,见於潭渊,则天王功德,亦不诬矣,宜为世所崇奉矣。”同书同卷又记载,五代时画家朱繇绘“天王像二、北门天王像二、捧塔天王像一”(15)。
宋沿唐制,毘沙门天王画像仍多有所见。今苏州文庙的宋刻平江府图中,城墙上有天王堂。《水浒传》中描写林冲发配沧州,看管牢城营内的天王堂,每日负责烧香扫地。宋庞元英《谈薮》:“今军营中有天王堂。按,《僧史》:天宝初,西蕃寇安西,奏乞援兵。明皇诏不空三藏诵《仁王护国经》。帝见神人带甲荷戈在殿前。不空云:‘此毘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往救安西也。’後安西奏有神人长丈余,被金甲,鼓角大鸣,蕃寇奔溃;斯须,城上天王现形,谨图形上进。因勅诸节镇所在州府於城西北隅各立天王形像,佛寺亦别院安置,但不知何时流入军营耳。”(16)
赵宋政权没有发跡於西北的背景,为什么也崇尚毘沙门天王呢?这与两宋政权所受的外部压力有关。
两宋政权在对外关系方面的软弱无力,使得民众寄希望於神灵。《夷坚志》丁志卷六“翁吉师”:
崇安县有巫翁吉师者,事神著验,村民趋向籍籍。绍兴辛巳九月旦,正为人祈祷,忽作神言曰:“吾当远出,无得辄与人问事治病。”翁家恳诉曰:“累世持神力为生,香火敬事不敢怠,不知何以见捨。”再三致叩,乃云:“番贼南来,上天遍命天下城隍社庙各将所部兵马防江,吾故当往。”曰:“几时可归?”曰:“未可期,恐在冬至前後。”自是影响绝息。尝有富室病,力邀翁,严絜祭祷,掷珓百通,讫不下。至十二月旦,复附语曰:“已杀却番王,诸路神祇尽放遣矣。”即日灵响如初(17)。
《夷坚志》支甲卷三“黑风大王”的故事则反映了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据记载:
汾阴后土祠在汾水之南四十里,前临洪河,连山为庙,盖汉、唐以来故址,宫阙壮丽。绍兴间陷虏,女真统军黑风大王者,领兵数万,将窥梁、益,馆於祠下,腥膻污秽,赢积如阜,不加扫除。一夕,乘醉欲入寝合观后真容,且有媟瀆之意。左右固谏勿听,率四十余奴仆径往。未及举目,火光勃郁,杂烟雾而兴,冷气激人,立不能定。统军惧,急趋出,殿门自闭,有数辈在後,足脛为关闑剪断。统军百拜祷谢,乞以翼(翌)旦移屯。至期,天宇清廓,杲日正中,片云忽从祠上起,震雷注雨,顷刻水深数尺,嚮之粪汙,荡涤无纤埃。统军斋戒致祭,捐钱五万缗以赎过。士卒死者什二三(18)。
宋人在军事上虽然被征服了,但由於神灵显圣,宋人在文化上却完成了反征服,这就是这个故事的意义之所在。而官方也有类似的观念。《癸辛杂识》别集上“衡岳借兵”记载:
衡岳庙之四门,皆有侍郎神,惟北门主兵,最灵验。朝廷每有军旅之事,则前期差官致祭,用盘上食,开北门,然亦不敢全开,以尺寸计兵数。或云其司乃张子亮也,张为湘南运判,死於官。丁卯、戊辰之间,南北之兵未释,朝廷降旨以借阴兵。神许启门三寸,臬使遂全门大启之,兵出既多,旋以捷告。而庙旁数里民居借罹风灾,坏屋近千家,最後有声若雷震者,民喜曰:“神归矣。”果遂帖息(19)。
类似的故事又见鲁应龙《闲窗括异志》:“秀州子城有天王城,建炎间,金人犯顺,苏、秀大扰,将屠之。有天王现於城上,若数间屋大,兵率望之,怖惧,遂引去,一州之境获免。及乱平,建楼西北隅,见今事之。”(20)
这个故事完全是依照唐代《毘沙门轨仪》中的故事改造而来的。据说,天宝元年(742),大石、康五国围攻安西城,毘沙门在城楼上显圣而吓退围兵(21)。
这种利用毘沙门天王信仰抵抗外敌的事例,在清末义和团运动时期也曾出现过。清管鹤《拳匪闻见录》:“五月初间,津匪渐起。晚间街巷小儿,多有习练者,众命神之。余见一童,伏地片刻遽起,则张口大言,自谓灌口二郎神,手舞足蹈,仿佛神助。实则此小儿不过闻人云云。偶尔演以为戏,观者乃动色屏息,深信不疑。又曾见两童,一自谓齐天大圣,一为托塔李天王。皆不值一噱。余所闻拳匪附身神号,多出《封神》、《西游》诸书,或寻常寺院塑像,为乡愚所习知者。”(22)
据说,清朝末期的永定河北有个叫黄家庄的小村子,村子里有个叫李大良的人,这个李大良就是“天将”,是“托塔李天王”转下凡尘的。李大良为受压迫的百姓杀了贪官,并打造了一座三尺高的铁塔以号召群众,铁塔上还刻有这样的文字:“李大良,李大良!玉皇派你镇四方。送你宝塔当号令,封你托塔李天王。哪个不听你的话,愿杀愿砍理应当。”李大良在当地组织起了义和团,与官府和洋人作斗争。後来,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当地的许多人曾在夜里见他领天兵天将从天上驾云下来,办完了事,到天亮时,又驾云上天去了(23)。
①《太平广记》第3册第978页。
②《旧五代史》第2册第332页,中华书局,1976年。
③《旧五代史》第2册第626页。
④《旧五代史》第2册第643页。
⑤《旧五代史》第4册第987—988页。
⑥《宋史》第8册第2497—2498页。
⑦《宋史》第9册第2829页。
⑧《辽史》第2册第506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⑨《金史》第8册第2641页。
⑩《闽中金石志》卷一四,《石刻史料新编》第一编第17册第1291页。《十国春秋》:“天祐二年,筑南北月城,复塑北方毗沙门天王以镇之,命唐国子四门博士黄滔为碑以纪其事。”即指此碑。
(11)《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8册第21387页。
(12)见《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29册第49页。
(13)《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27册第20236页。
(14)《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26册第19956页。
(15)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3册第82页、第83页。据《宣和画谱》卷一,早在刘宋时期,陆探微就画有《托塔天王图》、《北天王图》。
(16)《笔记小说大观》第6编第4册第1908页。
(17)《夷坚志》第2册第585页。
(18)《夷坚志》第2册第721页。
(19)《癸辛杂识》第253页,中华书局,1997年。
(20)《笔记小说大观》第3编第2册第1351页。
(21)关於这个问题可参阅吕建福《中国密教史》第363—369页。
(22)《笔记小说大观》第4编第9册第5981页。
(23)河北省民间文学研究会《托塔李天王》第44—56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60年。这个民间故事搜集於1958年,讲述者杨遇春时年八十余岁,即义和团运动发生时他三十余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