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年谱》 三七岁 公元六三六年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唐太宗贞观十年(丙申)

    谱主事略

    玄奘三十七岁,在那烂陀寺研习已历五载,留印的目的虽已达到,但并不以此为满足。春初,又辞别戒贤,周游五印度,随处问学。《续传》:“法师於那烂陀寺赞仰《瑜伽》,经于五年,晨夕无辍,将事博义,未忍东旋。贤诫曰:‘吾老矣,见子殉命求法,经途十年方至。今日不辞朽老,力为申明,法贵流通,岂期独善,更参他部,恐失时缘。智无涯也,惟佛乃穷。人命如露,非旦则夕,即可还也。’便为玄奘行调,付给经论。法师曰:‘敢闻命矣。意欲遍巡诸国,还途北指,以高昌昔言不得违也’,遂首途。”梁启超谓“又案:传文于那烂陀条下‘几经五岁’,只能作经五个年头解,不能作满五年解,不能作满五年解(理由详后)。故那烂陀留学,应截至贞观九年为止。”(《佛学研究十八篇》下册附录页六九)案梁说是,《续传》载戒贤之言云“经途十年方至”,指玄奘从长安启程至本年已历十载,其时间为贞观元年至贞观十年,首尾十载。玄奘于贞观五年冬初抵那烂陀寺。《慈恩传》、《续传》、《行状》等均谓“凡经五成”,至本年共为五个年头,是可推知玄奘辞别戒贤漫游五印度当在本年春初。至于《通载》十一作贞观七年“三藏法师游天竺达于王舍城”。《稽古略》三“贞观七年至中印度遇大乘居士受《瑜伽师地》,入王舍城,止那烂陀寺,……留十年归自王舍城。”系据唐人传抄著录作贞观三年首途之误,故推迟二年;所谓“留十年”系泛指玄奘漫游五印度後复返那烂陀寺并参与大会後起程返国而言。《印度佛教圣迹·那烂陀》作玄奘在寺住了七年,系指漫游后返寺开讲《瑜伽论》、著《会宗论》等而言。又《珠林》九云贞观十三年奘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云云,似与《慈恩传》、《续传》经于五年之说不合,但如果系玄奘于贞观十三年回寺之时,正吻合。吕澂先生《关于玄奘法师的生卒时代与留学那烂陀寺的正误》:“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戒贤处五年(约当632—637),继即离寺游学各地,迨返国之前(约当642),虽曾还寺讲学,但为时甚短。”(《现代佛学》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号)系将玄奘停留迦湿弥罗、至那仆底等国的时间延长了些,故推迟了一年。

    玄奘辞别戒贤在往伊烂拏鉢伐多国,据康宁翰的考定在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孟格尔地区。途中经过迦布德迦伽蓝祈祷,以华鬘卜愿。迦布德迦伽蓝汉译鸽园寺,其建寺缘起详《西域记》九,在因陀罗势罗窭河山东北百五六十里。《慈恩传》三:“伽蓝南二三里有孤山,岩*(左山右献)崇萃,灌木萧森,泉沼清澄,鲜花芬馥。……最中精舍有刻檀观自在菩萨像,威神特尊,常有数十人,或七日或二七日绝粒断浆,请祈诸愿。……去像四面各七步(《行状》作十步)许竖木鈎阑,人来礼拜,皆于阑外不得近像,所奉香华亦并遥散。其得华住菩萨手及挂臂者以为吉祥,以为得愿。法师欲往求请,乃买种种华,穿之为鬘,将到像所,志诚礼赞讫,向菩萨跪发三愿:‘一者……二者……三者,圣教中称众生界中有一分无佛性者,玄奘今自疑,不知有不?若有佛性修行可成佛者,愿华贯挂尊颈顼。’语讫,以华遥散,咸得如言。”佛教所谓“佛性”问题,是当时佛教徒争论未决,也是无从证明的能否成佛的神学问题,但从玄奘的卜愿举动中,也可推见他之所以誓志西行的原因之一。到伊烂拏鉢伐多国都城今比哈尔邦孟格尔以东三英里处的PirPahar山。从萨婆多部学者怛他揭多毱多(如来密)、羼底僧诃(师子忍)就读《毗婆沙》、《顺正理》等一年。《慈恩传》三。玄奘学习卒业,已将岁尽,在此度岁。

    有关人物与大事

    慧净在纪国寺讲道,“王公宰辅才辨有声者,莫不毕集。”房玄龄“求为法友,义结俗兄。”《续传·慧净传》。

    道岳卒,年六十九。《续传》十三。

    玄琬卒,年七十五。《续传》二二,详年谱附录三。

    道积卒,年六十九。《续传》十三,详年谱附录三。

    慧赜卒,年五十七。《续传》三。

    突厥阿史那社尔降唐。《旧书》一〇九本传、《会要》九四、《册府》一七。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