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美学》 第四章 从“气”到“色”——自然观的变迁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我们通过研讨古人对自然的感受、论说和想象,来了解古人(心、主)与自然(物、客)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古人的感性经验。

    如所周知,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在起源和发展上都与中国人的自然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基于这样的事实,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研究重心都必须落在对自然观的辨析和梳理之上。这里所说的自然观,应该理解为“观自然”,所说的自然,并非无关于认知主体(人)的单纯作为认知客体的自然,它是在人的感官和智慧谛视之下的自然。

    随着佛教入主,中国人的感性经验悄悄地发生着重大的转变,尽管禅宗是一种主观的心灵哲学,但是它在自然观方面依然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显著而强烈的变化。大写的自然之“气”一变而为“空”的“色”,其间的变迁不可谓不巨。庄子传统主张人与自然亲和同一的自然主义,其性质是泛神论的;原始儒家提倡人与自然比德的自然观,其基调是道德本质主义的;玄学重又向庄子的传统回复,但玄学到它的后期,则发生重要的变化,渐次导向“独化”的自然主义,而且,玄学的自然观都不是泛神论的,借助于“无”和“玄冥”的观念开始转向空灵是它的重要特点。禅宗处于中国的传统,面对着同一个自然,它却依据空观仅仅把万物万象视做纯粹现象——作为色(法)的自然,与空一体。佛教所说的境界,都是心境。走向境界以后,自然观念就被禅宗彻底地心灵化了,自然仅仅是直观而已。因此,如果大体而论,说庄子是自然人,儒者是道德人,玄学家们是准自然人,那么可以断言,禅者决不是自然人。不仅如此,以后的中国人中也不再有纯然庄子式的自然人了,看空成为中国思维的一种新的质素,它是一种精神品格,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这方面,王维、苏东坡都是绝好的个案。不过,禅宗常常说的“色即是空”和“非色灭空”,意味着这个“空”并非存在于“色”以外的可以抽象出来的本质。禅宗并不脱离色空关系来证悟空它,它一方面张扬空观,另一方面又免不了以色证空、籍境观心,只不过把色看做现象罢了。因此,禅宗的色法(自然观)从美学上看依然是极其重要而值得认真研究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