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大学与佛光山人间佛教在台湾的现代发展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印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三武一宗教难的迫害,四次阻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近代从清末延续到民初的庙产兴学,由于部分知识分子及政府官员对佛教缺乏了解,以及土豪、劣绅等野心份子觊觎庙产,乃藉兴学之名,行并吞寺庙之实,遂造成寺产被毁损强占、僧尼被勒令还俗等迫害佛教之不良后果,却促使佛教走上革新之途。

    从佛教传入中国台湾,至郑成功经营台湾,佛教渐受重视。1949年,内地不少僧侣迁台,致使台湾佛教产生了大变化。有关佛教之行政、文化慈善事业、佛教僧伽教育及社会教育、佛教之布教、寺院之兴建。与国际佛教之联系等,均陆续开展。自1970年以来,台湾佛教徒之知识水平已有显著之提高,弘法方式逐渐革新,佛教信仰亦日渐普及,颇有一番新兴气象。①尤其是星云在1967年创办佛光山寺后,积极推动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等四大宗旨的人间佛教。在教育方面,自1964年陆续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南非、印度等和澳洲设立了16所佛学院;自1991年陆续在美国、中国台湾和澳洲成立了四所大学;自1985年陆续在中国台湾设立两所高中职、一所国小和两所国民中小学;自1956年陆续在中国台湾设立五所幼儿园和在巴布新几内亚成立一所幼儿园;自1994年在中国台湾设立世界异地教学的胜鬘书院;以及自2005年陆续在中国台湾设立的七所小区大学,提供寺庙设备资源,配合政府办学,此种提供庙产兴学与不到一个世纪前的庙产兴学性质上有何差异?

    与“台湾小区大学”相关的硕博士研究论文计有162篇,最早始于1998年朱森村的<公私部门协力关系之研究——台北市推动小区大学个案分析>②,是台湾政府借助民间团体协办小区大学的试办阶段,故该论文针对公私部门协力关系之研究。翌年1999年有三篇学位论文,都在探讨社大的需求性和定位问题,如萧佳纯<台南市小区大学需求评估之研究>③、陈琼如<台湾小区大学的发展及其定位之研究>④和彭静婷<教育系统设计之研究——以文山小区大学为例>⑤。之后研究社大的学位论文就逐年递增,探讨的问题越加深入细微或针对某个社大的个案研究或少数族群的课程研究。如徐心浦<小区大学成人教师教学困扰及其因应方式之研究>探讨成人教师教学困扰及其改革策略⑥;魏银河<台南市小区大学学员学习满意度及其相关因素之研究>⑦与黄洲<云林县小区大学成人学习者学习风格与学习成效关系之研究>⑧都是针对特定社大做学习成效等有关研究;李欣翰<东南亚裔配偶识字教育志工参与服务之学习经验研究——以新竹市三所小区大学志工为例>专就东南亚裔配偶识字教育班志工参与服务之学习经验研究⑨,赖玉霞<苗栗县小区大学客家文化课程推动成效之研究>针对个案中少数族群的客家文化课程的成效作探讨⑩。

    与本论文探讨的佛光山设立的六个社大有关的学位论文只有一篇——钟贵文<佛光人间生活禅与社会教育——以福山寺为例>,该论文主要锁定佛光山彰化福山寺所办的彰化市小区大学所开设的禅修班学员作深度访谈及参与观察,旨在探究禅光人间生活禅本质,及了解其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11)然而该论文只针对禅修课程,无法窥见彰化市小区大学弘法成效的全貌,更无法代表佛光山六所社大的传法度众功能。但可作为本论文的参考。

    其他探讨“庙产兴学”的相关研究,则有林作嘉<清末民初庙产兴学之研究>,该文主要从当政者、地方绅士、僧道和民众几个角度,观察他们各自对庙产兴学的态度。从他们对应的行动里,分析为什么庙产兴学不能有很好的成效,主要的原因在:兴建新式学堂需要大量的经费,而庙宇的僧道住持不愿因此放弃庙产;中国宗教的复杂性让当政很难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规范;最后是民众无法接受自身信仰中心受到破坏。藉此我们可以知道,兴学救国的理念在下阶层并不能起很大的影响力,民众有自身的考虑角度。(12)亦可提供本论文作为参考。

    壹、台湾小区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台湾小区大学的起源

    根据2008年1月23日中国新闻网<台湾小区大学走过十年成年人重新找到学习意义>一文报导:1998年,台湾大学退休教授黄武雄倡议发起小区大学运动,岛内第一所小区大学——台北市文山区小区大学应运而生。10年后,台湾已有八九十所小区大学,还有13所少数民族部落大学。每个学期全台社区大学的就学人数是12万。每个学期全台小区大学的就学人数是12万。在台湾民间掀起一股终身学习的风潮。

    小区大学的起源有着特定的时空背景,因此揭示了“解放知识”、“催生公民社会”的宗旨。简单来说,小区大学是想平衡台湾各级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普遍充斥的“菁英主义”,认为教育和知识应该是一种“公共财”,能够让社会多数想要上进的民众都有机会接触和分享。台湾的高等教育普及面虽然还算广,但还是有许多人没有机会上大学。更何况还有因为家境贫寒或者其他原因当年没有继续深造,如今已经人到中年的职场男女。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许多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1998年,台湾第一所小区大学应运而生。

    台湾的小区大学是非营利性质的机构,经费来自于教育部和县市政府教育局的拨款。县市政府拨款多少,“教育部”就补助多少。除此之外,学生每修一门课程,需要交纳2400新台币(相当于人民币600元钱)的费用。场地则是所在社区的中小学,一般不用租金,只出水电费。老师则根据实际需要遴选,有一些老师就是民间艺人,有一些则是大学的老师,他们的费用按课时给付。

    社区大学不是正规的大学,台湾的教育当局不承认其学历。所以,学生修完所有课程得到128学分后,会拿到结业或者毕业证书,没有学位。但是,社区大学的学时,可以算做教师和公务人员短期研习时数。社区大学的课程分为学术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和生活艺能课程,如吟诗诵词话科学、军事物理学、分子博览会、天文观测、植物微生物与生活,还有摄影基础、电子商务等等,非常广泛,也很有趣味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由于学生参差不齐,所以对基础差的学生还有一个学前班。由于这些学生都有工作,或者有家庭牵累,所以,一般来讲,一个人一个学期只修一门课。而每一门课程是2到3学分,每周3小时的课。晚上7点钟到10点钟。一个学期是18周。一般不举行严格的书面考试,多半会要求学生提交多元化的学习成果,以便让他们找回自信,自我成长,并回馈社会。学员有寒暑假,但是学员还会要求学校组织一些社会实践。社大也让不少台湾成年人重新找到学习的意义,甚至转变价值观念。

    二、小区大学的特点

    总结小区大学有下列三项特点:

    (一)教育的普及化:社区大学立足于教育的普及化,所以,入学资格不像大学那么严格,学员不分年龄、性别、学历、社会背景、目的、兴趣及学习能力,社区学院向所有人提供均等的教育条件和入学机会。此外,社区大学还特别注重个人学业辅导、心理辅导和职业辅导,这对于不同需求和来自不同年龄、文化、社会阶层、职业和学习背景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育的多元化:社区学院的进修科目和课程安排较为多元化,且进修的自由度也很大。社会需求和发展大都可以反映在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里,教学内容覆盖面极广。从农业到工业、从家政到商业、从医疗部门到服务部门,如护士训练,医疗技术员,病理化验师,社会工作者,绘图员,测量员,通讯技术,文员秘书,会计等等,无所不包,应有尽有,称得上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超级市场”。

    (三)课程的专业化:社区学院除提供多元化的课程给学生进修外,其中还担负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专业资格的培训。在经济急剧发展的技术发达的地区(如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社会上各行业的内容和技术已日趋专门化、系统化和效率化,这导致了人才培养的专门化,而小区大学在这方面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3)

    三、台湾小区大学未来展望

    社大在台湾得到蓬勃发展,却也面临许多困惑。黄武雄教授表示、当初倡设小区大学的初衷之一,是希望民众有机会接受学术教育,没有想到“目前学术课程几乎都无法存活了”。但是,有一失必有一得,社大在其他方面拓展了空间。如今,台湾各地小区大学的条件与关怀面各有不同:台北县与基隆市社大关心河川议题,桃园新竹苗栗以客家文化为主,南部地区则开展志工社会议题。

    社区大学发展10年之际,其未来发展方向引起多方讨论。台湾社大促进会常务理事顾忠华认为,台湾的社区大学在环保、社区营造、地方文史等领域逐渐发展,未来须建立一套知识论述的体系“社区大学”,鼓励居民关心公共议题。台南社大校长林朝成则建议小区大学参考剑桥大学做法,每年设定1至3个主题讲座,跨学科跨领域深度讲述,引领思潮,也扩大社大人才资源与创意传播。(14)

    贰、佛光山小区大学简介

    佛光山创办人星云大师在动乱纷扰的年代,深刻感受教育的重要性,故以具体行动实践办学与宣教并重的理念。更重要的是面对百万人以上的皈依信众及佛教的慕道者,星云大师以推动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士的理念,加以种种方便善巧的教育方法与内容,令众生得到正确的人生观,提升信仰层次,进而充实生活内涵,净化社会人心。

    佛光山四十年多来所办理的信众教育,种类众多、内容丰富。为了接引社会各阶层的大众亲近佛法,让不同年龄、职业的人,都能受用佛法,从1969年起,陆续创办“大专佛学夏令营”、“妈妈夏令营”、“教师夏令营”、“青少年夏令营”、“心灵成长营”、“企业人士心灵探索营”等各种夏令营:从寿山寺时代开始,周日的佛学讲座,到1985年成立“佛光山高雄都市佛学院”,此为佛教界信众教育的一大创举。其后,台北普门寺、新竹无量寿图书馆、嘉义圆福寺等的都市佛学院也相从继成立。(15)1986年首次举办“信徒讲习会”,于1988年起,每年利用寒暑假期间,举行“短期出家修道会”,这也是中国佛教史上信众教育的一项创举。

    佛光山之所以于各地设立别分院,是为了让信众就近亲近道场、听闻正法。因此,于1985年起,依信众的年龄与层次,于各地纷纷成立“青年会”、“妇女法座会”、“金刚禅座会”等。现今,更有为银发族人士开设“松鹤学苑”,以佛法传授、心灵充实,与生活保健等专题为主要内容。另外,于1994年创办“胜鬘书院”,为当今的时代女性,规划新的人生方向。

    “世界佛学会考”亦为近代佛教史上的一项创举。借着每年所举行的会考,让广大信众从佛学题库中,学习佛法知见。目前,更推展至高中及国中小学,以漫画题库建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全世界参加人数已超过百万人以上,此举对于信众教育与社会教化二方面,都具有正面的意义。

    之后创办“人间佛教读书会”,鼓励佛教徒多看书多读书,并藉由读书会学习问答与讨论,朝生活书香化的目标迈进。“天眼网络佛学院”是因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所设立的,由佛光山丛林学院负责,把录制好的佛法课程放在网络上,让大家能透过网络学习佛法,而且没有地区的限制,也没有收看时段的限制。

    大师又期许每个佛光山的别分院道场都能寺院学校化,所以开办“佛光山人间大学”,这也是佛教创举,利用各道场的教室开办各种不同的佛学或社教课程,而且有学分认证,及研习时数的取得,每个道场都吸引了近二千人报名参加,目前在苗栗大明寺、台中光明学苑、彰化福山寺、嘉义南华学馆都还成立小区大学与政府共同合办。其他各道场也都开办各种课程,让社会大众能藉此人间大学社教课程到道场学习。(16)

    一、佛光山小区大学

    佛光山自2003年成立台南人间大学迄今已有七所小区大学。而且还在增加中。藉由寺院学校化、寺院小区化的学习课程,走入家庭、走入小区、走入社会,引导各阶层人士从学习过程中,提升心灵层次,净化人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佛光山创办的小区大学共四所,集中在2004-2005年间,已是一般小区大学成立颠峰期之后(见表2),地点都集中在台湾中部。尚未获取政府补助的所谓“人间大学”则分布在最早的2003年和近两年。在小区大学遍布全国及少子化时代冲击下,佛教团体的佛光山寺成立这么多所小区大学,对佛教及社会教化功能是否有所影响?

    参考小区大学全国促进会网址(17)

    参、佛光山小区大学的弘法教育成效检验

    从上述佛光山接引信众和社会人士的各顶文教活动创举,不难看出自2003年起,佛光山在台湾北中南各区主动提供寺庙设备,成立小区大学和人间大学作为佛法教化工作的平台又是一项创举。此情况迥异于清末民初清朝政府的强收寺产兴学。然而,佛教团体兴办小区大学的主要传教度众动机,与当前台湾政府的成人教育政策和环境,是否有互补作用?其教学成效和预期目标的达标率为何?却有待检验。由于佛光山寺已立案的小区大学集中在台湾中部,本节透过佛光山中区总住持,即佛光山中区所有小区大学的实际负责人2009年9月13日的开放性访谈,和佛光山人间大学总部所提供的各项有关统计数字,分为两部分来分析探讨:

    一、佛光山小区大学与一般小区大学的比较

    佛光山小区大学与一般小区大学的共同点,都是受政府的监督、财务补助和颁发毕业证书的非营利性质的机构。两者之间的不同有五点:前者主办单位为佛教团体;后者为政府或一般民间非营利机构。前者负责人为僧人;后者为在家人。前者教室设在寺院中;后者教室设在当地公立学校内。前者成立动机以传教为主;后者以普及高等教育为主。前者开设有佛学课程,后者却无。

    然而,十年来台湾小区大学的发展和演变,受到台湾本土社会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某些特点。这些特点却对佛光山以宣传人间为目的的小区大学,有所帮助,说明如下:

    (一)1998年,台湾从成立了第一所小区大学——文山小区大学,开始了台湾成人教育的新纪元。小区大学的设立,落实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以“解放知识,活化小区”为目的与宗旨。此宗旨最适合人间佛教的各式各样的活动。

    (二)在知识解放的实践面向上,小区大学在发展历程中自我积累出对应于学院的地方学或台湾学的知识生产,且更具有行动实践力量。小区大学的发展与地方学蓬勃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有助于人间佛教理念在台湾地区的推动落实。

    (三)社大在台湾得到蓬勃发展,却也面临许多困惑。黄武雄教授表示,当初倡设社区大学的初衷之一,是希望民众有机会接受学术教育,没有想到“目前学术课程几乎都无法存活了”。黄武雄教授表示,当初倡设小区大学的初衷之一,是希望民众有机会接受学术教育,没有想到“目前学术课程几乎都无法存活了”。但是,有一失必有一得,社大在其他方面拓展了空间。如今,台湾各地小区大学的条件与关怀面各有不同:台北县与基隆市社大关心河川议题,桃园新竹苗栗以客家文化为主,南部地区则开展志工社会议题。佛教团体所办的社大正好可以开展出其佛教特色。

    (四)政府对立案的小区大学虽给予财力补助,但对于课程的内容却有严格控管,只允许百分之十左右的佛学课程,导致佛光山小区大学在弘法课程上发挥困难,只能在加强亲切的互动等方面着手,形成提升服务质量有品位的小区大学。从表1课程内容亦可发现三所人间大学的佛学相关课程多于小区大学。

    (五)因不受限于政府单位的课程管制,佛光山人间大学于2009年初开始开办短期的行政秘书学院、美学社福学苑和媒体传播教育学院,以培育有志于从事行政秘书、社会服务、传播媒体或美学教育之女青年。人间大学开课较有弹性,有别于一般小区大学。

    有政府支持补助及颁发证书的佛光山小区大学,在招生上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但学生学习知识概论课程的意愿不高,由于在职进修的学员比例相当高,这些学生较偏向休闲技艺的课程,不宜安排太多佛学课程。而未蒙政府补助的人间大学开设较多佛学课程,招收的学生以佛教徒或对佛学有兴趣者居多。

    二、佛光山小区大学的弘法教育成效

    佛光山小区大学课程的内容虽受严格控管,无法开设太多佛学课程,但是本着人间佛教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喜乐性、时代性、普济性等六大特点和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服务等四大工作信条,以及累积几年的办学经验,佛光山小区大学还是发挥了相当大的弘法成效。班级数计390班次,总学生数7951人。7951位学生中信徒与非信徒的比例为3:7。在七成非信徒5565位学生中就有3000人皈依,占五分之四。更进一步有510位学生加入佛光会员。如表3所示:

    2009.9.13人间大学总部提供

    另外,佛光山七年来经营小区大学,尚有可观的附加成果,归纳如下九点:

    1.道场当地的文教形象。

    2.增加社会人士。

    3.扩大信仰领域。

    4.扩大佛光会员领域。

    5.专业人士接引。

    6.增加与公部门合作计划。

    7.推动小区教育。

    8.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计划。

    9.与本山各大学招生合作。

    佛光山寺在星云大师领导下,融入人间佛教理念,在台湾积极投入小区大学的兴办,七年来已略见其教育成效,为更上一层楼,为台湾营造一个真善美的社会,未来有如下展望:

    1.与人间卫视合作扩大媒体教学。

    2.增辟远距教学课程。

    3.专业培训计划。

    4.协助政府办证照班。

    5.扩大公益信托星云大师教育基金会之奖励。

    (Power教师奖/星云真善美新闻贡献奖)

    上述佛光山寺近十年来在台湾中区、北区和南区,陆续成立的小区大学所发挥的以教育弘传人间佛教的实例,相信其传播佛教的成功模式,又将带动21世纪佛教在台湾另一波的现代弘法趋势。

    参考书目

    一、书籍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佛光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佛光出版社,2008年。

    张曼涛编:《中国佛教史论集台湾佛教篇》(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0),台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

    二、论文

    朱森村:<公私部门协力关系之研究——台北市推动小区大学个案分析>,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1998年硕士论文。

    李欣翰:<东南亚裔配偶识字教育志工参与服务之学习经验研究——以新竹市三所小区大学志工为例>,嘉义县: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所2006年硕士论文。

    林作嘉:<清末民初庙产兴学之研究>,台中市:东海大学历史学所1999年硕士论文。

    徐心浦:<小区大学成人教师教学困扰及其因应方式之研究>,嘉义县: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研究所2003年硕士论文。

    黄洲,<云林县小区大学成人学习者学习风格与学习成效关系之研究>,嘉义县: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所2006年硕士论文。

    陈琼如:<台湾小区大学的发展及其定位之研究>,高雄市: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1998年硕士论文。

    彭静婷:<教育系统设计之研究——以文山小区大学为例>,高雄市: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1998年硕士论文。

    赖玉霞:<苗栗县小区大学客家文化课程推动成效之研究>,桃园县:国立中央大学客家政治经济与政策研究所在职硕士专班2007年硕士论文。

    慧宽:<佛教信众教育探讨——以佛光山在台湾地区的信众教育为例>,《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文集》,2009年。

    萧佳纯:<台南市小区大学需求评估之研究>,台南市:国立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1998年硕士论文。

    魏银河:<台南市小区大学学员学习满意度及其相关因素之研究>,嘉义县: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研究所2002年硕士论文。

    钟贵文:<佛光人间生活禅与社会教育——以福山寺为例>,宜兰县:佛光大学佛教学研究所2008年硕士论文。

    三、报刊

    吴亚明:<台湾小区大学走过十年成年人重新找到学习意义>,《人民日报》2008.1.23。

    四、网站

    大明小区大学网址:http://sql.fgs.org.tw/homepage/fgsastw2j/

    小区大学促进会网址:http://www.napcu.org.tw/napcu/office/sumanaly/indexsumanaly.html

    台南人间大学网址:http://dharma.fgs.org.tw/shrine/fgsastw35

    光大小区大学网址:http://bl.fgs.org.tw/guangda/

    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关于成立金华小区大学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http://www.jhtvu.net/DisplayNews.aspx

    高雄人间大学网址:http://sql.fgs.org.tw/homepage/fgsastw2j/

    新竹人间大学网址:http://dharma.fgs.org.tw/shrine/fgsastw2f/

    彰化市小区大学网址:http://bl.fgs.org.tw/zhu/

    博爱小区大学网址:http://sql.fgs.org.tw/homepage/dalin

    (作者单位:台湾佛光大学生命与宗教学系)

    ①参阅张曼涛编:《中国佛教史论集台湾佛教篇》(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0),台北市:大乘出版社,1980年。

    ②朱森村:<公私部门协力关系之研究——台北市推动小区大学个案分析>,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1998年硕士论文。

    ③萧佳纯:<台南市小区大学需求评估之研究>,台南市:国立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1998年硕士论文。

    ④陈琼如:<台湾小区大学的发展及其定位之研究>,高雄市: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1998年硕士论文。

    ⑤彭静婷:<教育系统设计之研究——以文山小区大学为例>,高雄市: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1998年硕士论文。

    ⑥徐心浦:<小区大学成人教师教学困扰及其因应方式之研究>,嘉义县: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研究所2003年硕士论文。

    ⑦魏银河:<台南市小区大学学员学习满意度及其相关因素之研究>,嘉义县: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研究所2002年硕士论文。

    ⑧黄洲:<云林县小区大学成人学习者学习风格与学习成效关系之研究>,嘉义县: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所2006年硕士论文。

    ⑨李欣翰:<东南亚裔配偶识字教育志工参与服务之学习经验研究——以新竹市三所小区大学志工为例>,嘉义县: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所2006年硕士论文。

    ⑩赖玉霞:<苗栗县小区大学客家文化课程推动成效之研究>,桃园县:国立中央大学客家政治经济与政策研究所在职硕士专班2007年硕士论文。

    (11)钟贵文:<佛光人间生活禅与社会教育——以福山寺为例>,宜兰县:佛光大学佛教学研究所2008年硕士论文。

    (12)林作嘉:<清末民初庙产兴学之研究>,台中市:东海大学历史学所1999年硕士论文。

    (13)参阅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关于成立金华小区大学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http://www.jhtvu.net/DisplayNews.aspx

    (14)吴亚明:<台湾小区大学走过十年成年人重新找到学习意义>,《人民日报》 2008年1月23日。

    (15)《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第263页。

    (16)参阅慧宽:<佛教信众教育探讨——以佛光山在台湾地区的信众教育为例>,《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文集》,第268~271页。

    (17)小区大学促进会网址http://www.napcu.org.tw/napcu/office/sumanaly/indexsumanaly.html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