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饭喂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为了解决“六家七宗”的理论纷争,后秦主姚兴(公元393—415年在位)把西域名僧鸠摩罗什迎到长安。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龟兹国(在今新疆的库车一带)人,祖籍印度。他的母亲原是龟兹国王女,后出家为比丘尼。鸠摩罗什7岁的时候就随母亲出家,最初信奉小乘佛教,后来遇到莎车国(在今新疆的莎车一带)的大乘名僧,在其影响之下改奉了大乘佛教。鸠摩罗什博览大小乘经典、论典,熟知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典籍,对大乘理论有极高造诣,尤其精通“般若学”的“性空”理论,声誉很高,名满西域。

    前秦苻坚派吕光率兵西伐龟兹国时,要求吕光攻克龟兹后,将鸠摩罗什带回前秦。但是吕光打下龟兹的时候,前秦已经败于淝水之战,于是吕光在西域自立凉国,鸠摩罗什随之在凉州住了16年,直到凉国为姚兴所灭。由于在凉国久居,鸠摩罗什学会了汉语,为他日后翻译佛经打下了基础。

    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以“国师”的礼节将鸠摩罗什迎到后秦,第二年就请他在长安的逍遥园与西明阁主持译经工作。当时,各地沙门慕名而至,最多时在长安汇集了数千人,形成了一个以鸠摩罗什为中心的庞大的译经道场。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由国家出面主持的译经道场。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共同翻译出佛教经论共35部294卷,系统地向汉地介绍了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的理论。

    在鸠摩罗什以前,汉译佛经多“滞文格义”(文句不通,义理不明),而鸠摩罗什所翻译的佛教经论,文句通顺,义理畅达,颇受欢迎。这标志着中国译经事业的新水平。鸠摩罗什以及后来南朝的真谛、唐代的玄奘与义净,被誉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

    鸠摩罗什曾在他的《西方辞体论》一文中,谈及他译经的一个体会:“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昧,乃令人呕哕也。”意思是:在把梵文翻译为汉语的时候,如果只有大概的意思而失去了原来的文采,就好像把饭嚼过了再喂给别人,不仅没有味道,还让人恶心。

    成语“嚼饭喂人”就是由此产生的,用来比喻把经过改写而没有新意的作品拿给人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