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代,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汉地佛教的第一次高潮。
超凡入圣
南北朝时代,由于南朝与北朝的社会情况不同,佛教的学风也各异。北朝盛行禅法、戒律,偏重于宗教修持;南朝则偏重于宗教理论的思考,从齐、梁以后陷于繁琐的注释、引证和辨论之中。但是,无论在北方还是在南方,都出现了一派壮丽的文化景观——佛经翻译日趋成熟,汉地僧人撰写的注疏、论著、经录、传记等等,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般若学”、“涅槃学”等相继而起,日益深入人们的思想意识;佛教僧尼数量空前;佛教宗派初具雏形;佛教艺术、佛教建筑更是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凡此种种,形成了汉地佛教的第一次高潮。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与当时的封建统治者积极提倡佛教分不开的。南北朝的封建统治者大多极力提倡佛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朝的梁武帝萧衍,被称为中国的“佛心天子”。
梁武帝在位的时间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在南北朝时代更是绝无仅有。这样一个封建帝王,为什么会成为热心的佛教信徒呢?当然,这与当时社会上信奉佛教的风尚有关,而且萧衍早年曾出入南齐王室重臣“竟陵王”萧子良门下,深受萧子良家里崇佛氛围的熏陶;更主要的,萧衍虽然在位时间久,却是一个非常软弱无能的皇帝。在复杂的政务面前,他烦扰不堪,他自己说过:“每当食投箸,方眠撤枕,独坐怀忧,愤慨中旦。”意思是:“我经常刚刚要吃饭又扔下筷子,刚刚躺下又把枕头推到一边,独自一个人忧闷地坐到天亮。”在这种情况下,梁武帝只能到彼岸世界去寻求解脱了。
梁武帝早年曾经信奉过道教,与当时的著名道士陶弘景关系很密切;但是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却宣布“舍道事佛”了。梁武帝宣布“舍道事佛”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唯佛一道,是于正道……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为化即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意思是:只有佛教是“正道”;老子、周公、孔子等人,虽然也是如来佛的弟子,但是他们用来教化人们的是“邪道”,不能使人们“革凡成圣”。
佛教有“六凡四圣”的说法——“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是六种凡夫,简称“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是四种圣者,简称“四圣”。“革凡成圣”,就是从凡夫变成圣者的意思。
作为一条成语,多作“超凡入圣”,指超越了凡夫而达到了圣者的境界,多用来形容品德极高或学识、技艺的造诣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