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举兴建佛寺,也是梁武帝的佛教业绩。著名的同泰寺、开善寺、智度寺、解脱寺、光宅寺、大爱敬寺等,以豪华壮丽而闻名当时,都是梁武帝敕建的大型佛寺。在他的带动下,南朝建寺之风盛行,梵宫琳宇遍布江南各地。由于梁武帝敕建了大批佛寺,并曾“以姓为题”,让当时善书“飞白”体的萧子云在寺壁上大书“萧寺”二字,“萧寺”后来竟成了佛寺的一个别称。
张僧繇,是当时的著名画家,擅长画人物及佛教题材。他所画的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是当时雕塑佛像的模范。梁武帝很赏识张僧繇的画,每逢装饰佛寺的时候,梁武帝都让张僧繇出马。《画记》里面记载:张僧繇在为建康一乘寺画门时,采用了天竺手法,以红色和青绿色绘成“凹凸花”,远视有凹有凸,近看却是平的,轰动一时。
在佛教题材中,张僧繇又以善画龙而闻名。“龙”,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龙,被视为至尊至贵的象征;佛教文化中也有龙,是佛教的护法神之一。
佛经里面有“天龙八部”与“八部鬼众”之说。
《舍利弗请问经》里面说,“天龙八部”包括:第一“天”,即天神;第二“龙”,即龙神;第三“夜叉”,即飞空鬼神;第四“乾闼婆”,即音乐神;第五“阿修罗”,即魔神;第六“迦楼罗”,即金翅鸟,又作“妙翅鸟”;第七“紧那罗”,即歌神;第八“摩睺罗迦”,即大蟒神。它们本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崇拜对象,被佛教采用,列为守护佛法的八部神众。因为这八部神众以“天”、“龙”为首,所以叫做“天龙八部”,也叫做“龙神八部”、“冥众八部”或“八部众”。
“八部鬼众”指四大天王所统领的八种鬼神:其一是“乾闼婆”;其二是“毗舍阇”(“食血肉鬼”);其三是“鸠槃荼”(即“瓮形鬼”或“厌魅鬼”,是一种食人精气的鬼);其四是“薜荔多”(“饿鬼”);其五是“龙”;其六是“富单那”(“臭饿鬼”或“热病鬼”);其七是“夜叉”;其八是“罗刹”。《仁王经疏》里面说:“乾闼婆”、“毗舍阇”两部鬼众,由东方提头赖吒天王统领;“鸠槃荼”、“薜荔多”两部鬼众,由南方毗留勒叉天王统领;“龙”、“富单那”两部鬼众,由西方毗留博叉天王统领;“夜叉”、“罗刹”两部鬼众,由北方沙门天王统领。
不论是“天龙八部”还是“八部鬼众”,“龙”都是以水族之尊的身份来充任佛教护法神的。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被用来表现佛经里面的龙。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7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张僧繇曾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4条龙,都没有点眼睛。人们问他为什么不点眼睛,他说:“点之即飞去。”人们不相信,要求他一定要把眼睛点上,他只好照办。结果,他刚刚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眼睛,就“雷电破壁”,这两条龙真的“乘云上天”了,墙壁上只剩下还没有来得及点眼睛的两条龙。《宣和画谱》里面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由此产生的,用来比喻:写文章时,在关键之处用一、二警句点明要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鲜明、精彩、生动、有力。也用来比喻:活动不多而起了关键作用。
成语“破壁飞去”也是由此产生的,用来形容画艺超绝,也用来比喻骤然飞黄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