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创始人菩提达摩,本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出家为僧。南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他从海路来到中国南方。
菩提达摩来华以后,《楞伽经》为依据,提出了“理入”与“行入”的修行方法。
《楞伽经》,又叫做《入楞伽经》,全称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是狮子国(今天的斯里兰卡)的一座山;“阿跋多罗”,是“入”的意思。据说,释迦牟尼曾进入楞伽山讲说佛法,所以叫做“入楞伽经”。这部佛经的主旨在于说明:宇宙万有都是虚假不实的,都是自心所造、自心所现。它是早期“禅宗”的主要经典。
菩提达摩所说的“理入”,指除去人的思维和认识作用,对于客观事物不做分别,不起执心;“行入”则是“理入”的具体化,包括“报怨行”(甘心受苦,遇事不起爱憎之心)、“随缘行”(不计较客观环境与个人遭际,随遇而安)、“无所求行”(放弃任何要求和愿望)、“称法行”(一切行为符合佛法)等4项内容。菩提达摩认为:只有按照这些方法修行,才能实现“涅槃”,进入佛境。
菩提达摩所提倡的禅法,重在思想意识的修行,简单易行,经过几代的传承发展,被大批汉地僧人所接受,形成了规模空前的佛教宗派——“禅宗”。然而,在菩提达摩初入汉土的时候,这种禅法为人们所不齿,颇受冷遇。敦煌发现的《坛经》抄本里面记载:笃信佛教的梁武帝,曾派人把刚到中国的菩提达摩从广州迎至都城建业,但是他们交谈得却很不投机——梁武帝问:自己广建佛寺、普行布施,有多大的功德?菩提达摩认为:为求功德而行善,是虚妄和执心的表现,违背了“理入”与“行入”的要求。于是,他回答:“并无功德。”梁武带十分不快。在这种情况下,菩提达摩悄然离开南梁,“一叶渡江”,到达北魏。
菩提达摩由于推行“理入”与“行入”的修行方法,曾六次被人下毒,最后终因中毒而死。但是,他对汉地佛教的巨大影响,使他成为名垂千古的佛教大师。“禅宗”尊他为初祖,认为菩提达摩以前的各种禅法,虽然也是如来所说(叫做“如来禅”),却不是禅的最高境界;只有菩提达摩所推行的禅法(叫做“祖师禅”),才是禅的最高境界。
《五灯会元·初祖菩提达摩大师》里面记载:菩提达摩到了北魏以后,在嵩山的少林寺里,整日整夜面对一堵石壁坐着,一言不发,号称“壁观婆罗门”。他修行这种功夫长达9年之久,直至去世。据说,少林寺里面至今还存有菩提达摩当年的“面壁石”呢!其实,这种说法是由于对菩提达摩的禅法不够理解而造成的讹传。菩提达摩提倡的“理入”,也叫做“壁观”,意思是:人心如同墙壁,把一切客观事物阻隔于外,不做任何思维,没有任何认识。人们却把“壁观”误解为“观壁”——面对石壁坐着。
由于“面壁九年”的传说,“面壁”成为表示刻苦修行的一个词,比喻勤苦学习。成语“面壁功深”就是由此产生的,用来表示:勤苦学习,造诣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