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即心即佛”之说,顺应了庶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对于下层社会也有相当的诱惑力。“禅宗”简易的修行法门,又使佛教信徒从烦琐的义疏与苛难的戒律中得到解脱,从而使佛教在汉地的发展迅速达到了顶峰。也正是因此,“禅宗”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期以后的佛教宗派中独占鳌头。当时,很多人爱把“禅宗”僧人的一些常用语作为自己谈话的点缀。这种不明禅理,只袭取禅僧常用语为谈助的做法,叫做“口头禅”。
宋代的宗杲创造了一种新的修行方法——“参话头”(也叫做“参禅”)。他不同意默照禅法打坐,而主张阅读记录古人“公案”(指先辈祖师的言行范例)的文字,从中拈取含有“机要”的现成话语,诸如“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佛法大意”、“如何是佛”之类,加以考究,以此判断是非、迷悟,达到“明心见性”。这种求得开悟的方法,叫做“看话禅”。
“看话禅”与“口头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后者是模仿、套用禅僧常用语的一种谈话方式。
作为一条成语,“口头禅”用来比喻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