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身立命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安身”与“立命”本是汉地的两个传统词语,战国时代已经有所使用。例如《吕氏春秋·有始览》里面,有“一家皆乱,无有安身”的句子;《孟子·尽心上》里面,有“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的句子。“禅宗”僧人把这两个词并列在一起,构成“安身立命”一语,表示在某个地方居住和生活。

    《五灯会元·长沙景岑禅师》里面记载:景岑禅师本是湖南长沙鹿苑寺的开山祖师,后来离开了鹿苑寺,“居无定所”。“徇缘接物,随宜立法”,在长沙一带很有声望,人们称他为“长沙和尚”。一次,有一个僧人问长沙和尚:“学人不据地时如何?”意思是:我不站在地上会怎么样?长沙和尚反问他:“汝向甚么处安身立命?”意思是:那你在什么地方居住和生活呢?这个僧人又问:“却据地时如何?”意思是:如果站在地上会怎么样?长沙和尚回答:“拖出死尸着。”意思是:早晚是一具死尸,被人拖出去。长沙和尚这两个回答表示:“不据地”,无以生存:“据地”,有生必有死。因此,“不据地”与“据地”都不应该是佛教信徒所追求的目标。

    从长沙和尚开始,“向甚么处安身立命”成为僧人参禅的一个“话头”。笃信佛教的清代顺治皇帝,就曾经与他的爱妃董鄂氏一起“参究‘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语”。

    作为一条成语,“安身立命”用来表示: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