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刻印《大藏经》的活动仍在继续,出现了五、六种不同版本的《大藏经》。其中主要的有四种:(一)《洪武南藏》,又叫做《初刻南藏》,是明初洪武五年至三十一年(公元1372—1398年)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在南京刻印的,共收佛教典籍1600余部7000余卷。(二)《永乐南藏》,通称《南藏》,永乐十年至十五年(公元1412—1417年)在南京刻印,是《洪武南藏》的再刻本,但略有改动,共收佛教典籍1625部6331卷。(三)《永乐北藏》,通称《北藏》,永乐十九年至正统五年(公元1421—1440年)在北京刻印,共收佛教典籍1657部6361卷;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又续入41卷。(四)《嘉兴藏》,又叫做《万历藏》、《径山藏》或《楞严寺版》、《明本》等,明代万历十七年至清代康熙十六年(公元1589—1677年)先在五台山、后移至径山刻版,在浙江嘉兴楞严寺印刷,共收佛教典籍2141部12600卷。这四种版本以外,还有流传甚微的《报恩寺版》和详情不明的《武林藏》。
除了这些“复制”活动以外,有理论创见的佛教著述并不多见。流行于世的,多是一些“语录”、“灯录”、“传记”之类。
在明代的“语录”中,有一部沈孟泮整理的《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记录了南宋名僧道济禅师的言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唐家巷里闲游赏,妈妈家中请和尚。三百衬钱五味食,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里,“衬”又做“嚫”,是梵文音译“达嚫”之略,意译为“财布施”;“衬钱”,指施舍给僧尼的钱。道济禅师的意思是:施舍的饭食丰盛了,施舍的衬钱就少了。唐家巷的妈妈并没有多花费,和尚并没有多得到好处。
成语“羊毛出在羊身上”就是由此产生的,用来比喻:为谁花费的钱财,就从谁的身上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