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与人生》 003澄心静欲——祛除杂念享受自在人生 清心度日方能安乐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坛经》

    有的人,尚未起床,就开始为这一天发愁;有的人,刚干些事,就想着尽快结束这一天;有的人,时未过午,就已经坠入夜幕之中;有的人,三更已过,还为这恼人的一天辗转……在这些人眼里,日子是敌人,日子是泥坑,日子是愁山,日子是恨谷……

    那么,该如何摆脱生命中的这些困惑呢?《坛经》上说“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它指出,若想让我们摆脱生命中的那些困惑,必须要做到“淡漠清心”,将一切烦恼、困惑看淡,这样生活将天天充满阳光,每天都会快乐地度过。

    七百多年前,一位名闻四方的女尼却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一个月朗气清的圆月之夜,云门文偃禅师对众僧说:“十五以前的事情莫问,十五以后的事情,大家请说一句试试看。”

    不等别人开言,文偃禅师便满怀深情地说:“日日是好日。”

    文偃禅师讲到这里,深为感动,于是她深有感触地说:“天天都是好日子,这一句话把佛法和世间法都说尽了。没有必要去刻意地寻求幽邃玄奥的意义,只管每天吃饱两顿饭就行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若有了淡漠之心,那么,他每天都会生活得很快乐。淡漠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开朗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心理。有了这种心态,生活中就会少了许多争吵。要知道,小的争吵会引起诉讼,大的争吵则会引起战争。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那么一只狗,在井边旺旺地叫。它一低头,看到井里也有一只狗旺旺地叫,瞪着好大的眼睛,全身的毛都耸立起来,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

    井边的狗以为井里的狗是要和它打架,不禁大怒,便狂吠着向井里的狗影子扑去,最后自己葬身在水井里。

    寓言的旨意在于宣扬忍辱以度愤恨的佛理。佛家认为:世人由于不明而常生愤恨,无端仇怨别人,故造出许多恶业。井边之狗不知万物为虚有,对水中之影狂吠,可见是怨恨的心太重,丧身井底也就势所必然了。

    人生的情致,来自淡泊;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扫弃焚香可见清福,养花种竹必自安乐;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得点闲眠真可乐,吃些淡味自无忧;淡饭尽堪充一饱,锦衣那得几千年;守本分而安岁月,凭天性以度春秋;淡泊之人,岂是雅人,更是高人。

    有一所乡下学校,学生们向往都市的繁华,怂恿老师带队前往见识。两天下来,大家却无欢颜,只在七嘴八舌的交换心得:

    “我是很高兴,吃遍了夜市美食。可惜,晚上闹肚子都拉掉了。”小明悻悻地说。

    “我是买了件漂亮衣服。”小华说,“但是,就舍不得穿。”

    “我住了一晚高级旅馆,内部陈设好豪华哦!”小村也谈这趟成果,冷不防身旁的仔仔接口说:“他一刻都没睡着。”

    这时,有人请问一旁倾听的老师。

    “老师,你呢?你有没有收获?”

    “我的收获,”老师微笑说,“就是发现,我终于可以一点都不需要这些!”

    能自得时则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不求则无需,无欲才不贪;这位老师的清高尽在其中。不忮不求,无怨无悔,莫过就是赋性的淡泊了。

    淡泊是理性的成熟,也是最具体的满足;它是积极的乐天知命,而非消极的听天由命;它是人世的适情致性,而非出世的斩情灭性: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淡泊,才是对人性的透彻了解,才是对世情的深刻领悟。

    人生在世,辛苦到头还辛苦,奔波一世枉奔波;仕途虽显赫,当思林下之风味,则权势之念自轻;世事虽纷华,当思泉下之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是的,富贵花间露,我们何事不能看透;荣华草上霜,我们凡事何不看开?

    【结语】若想让我们摆脱生命中的那些困惑,必须要做到“淡漠清心”,将一切烦恼、困惑看淡,这样生活将天天充满阳光,每天都会快乐地度过。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