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此谓转祸为福也。
——《坛经》
人的本性和天生成就,本是各种各样。但随着成长过程中各种物质利益的迷惑,人的本性也渐渐的迷失,被各种功名利禄所牵累,丧失了快乐的人生。其实,做人应当洒脱一点,只是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一点似乎很难达到。因为小迷惑所引发的只是人生方向的变化,而大迷惑引发的则是人性的改变。
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而我们怎样才能看破功名利禄,保持原本无羁无绊的本性,并且顺应这种本性,获得快乐的人生呢?
禅寺里来了三个新学僧,禅师给他们每人一本书。
三人翻开一看,发现手里的书竟然全是空白页。
甲学僧马上去找禅师换一本,禅师就给了他一本经书。
乙学僧马上行动,把自己几年的参禅感悟一一记录在案。
丙学僧则天天捧着它参禅悟道。
后来,甲学僧讲经说法第一;乙学僧成了住持;丙学僧则云游天下,自成一体。
宋朝的庵守净禅师曾有一首诗偈:
流水下山非有意,
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
铁树开花遍界春。
在佛教里,特别是禅宗,有强烈的云水风格。或者说,云水本身就有着禅的本质——自由自在、单纯朴素、身心调柔、利物不争、随缘不执。这首诗偈恰恰对云水精神作了个最好的诠释。云水之所以如此自在、如此惬意,是因为它们都顺应着各自的本性,潇潇洒洒,无任何刻意而为。
这如同故事中的三个和尚,虽然面对着同一本空白的书,但是完全随自己的本性而为,因而才能成就适合各自的别样人生。我们也要时常地审视内心,扪心自问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是否是顺应了自己的本性呢?
顺应自己的本性,就是按自己的本心做事,不勉强,不强求。强求而来的,必然会于其中有别扭,有不喜欢,有厌倦和逃离。而若真正地顺心顺意,则会促使自己朝着更高的境界前进,心会更为完满,人生也会变得多彩丰盈。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候,子路匆匆地走进来,大声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又悄悄地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就应该立刻去实行么?”
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感到很奇怪,便问老师:“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恭。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是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行。”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顺应他们的本性,因材施教。在孔子看来,只有帮助学生看清自己的本性,才能让他们早得正果。
孔子作为一位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有这种智慧并不稀奇。在佛家当中也有类似的一个小禅机。
尊者目犍连指导两位弟子如何专心学禅。虽然两个弟子都修习得非常刻苦,但却一直没能开悟。
一天,尊者舍利弗来探问目犍连:“你那两位弟子是否修得了正果?”
目犍连遗憾地说:“未得。”
舍利弗又问:“你教给他们什么方法?”
目犍连说:“一个教的安般禅法,另一个教的不净观法。可是俩弟子心智愚滞,总不得要领。”
舍利弗接着追问:“你的两位弟子各是什么出身呢?”
“一个出自浣衣人家,教他安般禅法;一个是锻金师之子,教他修不净观法。”目犍连告诉舍利弗。
“噢!原来如此。”舍利弗对目犍连说:“锻金师之子应该教他修习安般禅法,浣衣人之子则应当修不净观法。因为锻金者常吹风箱,出入气息粗促,教他安般禅法,调顺呼吸,使他易于安心以进入禅定。而浣衣人常在河边,所见者多是清水净衣,教他不净观法,能使他通过观想自身及他身的污秽不净来消除贪恋妄念,由观白骨而安心,从而悟法。”
目犍连采纳了舍利弗的建议,调换了两个弟子的修习方法。果然,两个弟子都有了进步,最终修得了罗汉果。
所以说,我们只有顺应自己的本性,才能少走弯路,一步步地离成功越来越近。知道自己的心之所向,尽可能地顺性而为,才能在各自不同的人生中,达到相应的完满。
【结语】我们现在的命运就是自己的选择,改不改变命运也是自己的选择。若真能回归到自性,那就没有不好的一面了,要知道自性即弥陀,那是成佛了,可不是我们这样的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