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莲花2》 第四篇 水牛王和无理的猕猴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久远以前,有一只与众不同的水牛王,他有着庄重的姿态,禀性仁慈善良,富于同情心,品高德重,因此有很多水牛,都纷纷前来归附。一日,水牛王与他的眷属来到一条河边,在这地方有青翠的草可食用,并且地方宽广,能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行走,因此便在此地安住下来。

    河边的另外一旁,住着一只猕猴。这只猕猴来到水牛住的地方,见到水牛王气宇不凡,行止安详,又有众多眷属,于是心怀嫉妒,对着水牛王破口大骂,并拿起地上的石头朝着水牛王不停地丢,最后对水牛王说:“快点离开,这里是我的范围,你赶快带着水牛们离开这里。”水牛王看到这情形,不但没有以恶攻恶,心当中也没有起一点瞋心,态度依然安详自在,默然受之而不加以报复。

    过了没多久,另一群牛也来到此处,猕猴看见了一样辱骂,并一把抓起地上的小石头,掷向他们,这群牛看到了水牛王宽大为怀的表现,心中生起尊敬之心,并且效仿水牛王忍辱的精神,也不对猕猴起瞋恨之心,只是安静地离去。

    不远处,有一只脱队的小牛,正赶着要追上群牛,他看到了这幕景象,因而当猕猴对他毁骂并也以石砾丢打时,虽然心中怀恨,很想对这只猕猴报复,但是心里想:“前面的大牛们,遇到猕猴态度如此恶劣,却忍心不动,亦不加以伤害对方,我身为小牛,应该跟大牛学习他们的忍辱精神,不跟这只恶猕猴一般见识。”于是小牛决定不理会猕猴,继续赶路。

    水牛王前行不久,经过一片树林,一位游居其中的树神好奇地问水牛王:“我看到猕猴如此不讲理,对你又骂又打,依你的力量,对付他一定没有问题,而你为什么不还手,给他一点教训,反而默然不应呢?”水牛王回答:“世间上所有事情皆有因果,猕猴对我谩骂,同样也会对其他动物作出这样的行为,等到恶因缘现前,他的恶报就会现前,看到他不识因果,而不断造恶,对他起慈悲心都恐有不及,怎么忍心加害于他?况且若我真的动手,依我力量如此大,一下子就将他致命,那自己将来也会遭受恶报,所以忍辱才是对自己生命的最大保障。”这只水牛王即是释迦牟尼佛修菩萨行时之化现。

    由于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常行忍辱、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最终能圆满佛果。

    佛语感悟

    忍辱能熄灭心中瞋火,产生定力和智能,况且他人看到自己能忍的德行,亦即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大众正面的影响,无形当中就是在行菩萨道,不仅自利,又能利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