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楹联】
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
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
——浙江普陀山普济寺
唐朝贞观年间,有一天,禅宗四祖道信禅师途经牛头山,听说有个叫法融的人在这里修行,便入山一探究竟。听人说法融一心修行,见人也不理不睬,人称懒融。
寻访半天,四祖终于找到了懒融。懒融只把四祖当做一般游客,仍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理睬四祖。四祖也不见怪,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呢?”
法融回答:“观心!”
四祖问:“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法融被问得无言以对,立即站起来非常客气地问:“大德高栖何所?”
四祖说:“贫僧没有固定居所。”
法融又问:“你认识道信禅师否?”
四祖反问道:“何以问他?”
法融说:“我仰慕这位大德很久,希望能有机会前往礼拜参访。”
四祖说:“贫僧便是道信。”法融非常惊喜地问:“因何降此?”
四祖说:“特来相访。”法融指了指屋后,说:“别有小庵,请进门一叙。”
道信来到小庵前,发现四周尽是虎狼,便举手掩面做害怕状。法融道:“犹有这个在。”意思是,没想到你这位大名鼎鼎的祖师,还有恐怖之心在。
四祖反问道:“这个是什么?”没等对方回答,道信便在石头上写了个“佛”字让法融坐。法融不敢上坐。四祖点拨道:“你也还有这个?”意思是说,你学佛那么久,怎么有畏佛之心在?法融模仿四祖刚才的口气反问道:“何者是佛?何物为心?”
道信不慌不忙地说:“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要修成一颗铜墙铁壁般的佛心,只需随心自在就好。心,不用特意去观它,也不要去压抑它。”
法融频频点头道:“如果内心起了情境,那该怎么办呢?”
“这‘境’不分好与坏、美与丑,如果心存美丑、好坏,就是内心不净。只靠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面对不同情境,你心无挂碍根本不去管它,那么你将修成晶莹剔透的佛心。”法融听后茅塞顿开。
道信与法融一见如故性合神解。法融的禅学思想得到道信的点拨、印证后,则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法融当即拜道信为师,道信二话没说便欣然受之。
后来,有一个僧人就法融禅师的故事去请教大同禅师:“法融禅师在没有遇到四祖时怎么样?”
大同禅师回答:“好为人师。”
僧人又问:“遇到四祖以后又怎么样?”
大同禅师回答:“不与人为师。”
感悟与启迪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只有放下架子,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掌握真正的要领,才能得到大智慧和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