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楹联】
五观若存金易化
三心未了水难消
——山西五台山南山寺五观堂
佛教从中国传入海东千余年间,日本一直没有《大藏经》刻板,仅有的几部藏经,要么就像电影里记录的那样,九死一生从中国、朝鲜传入的,要么就是岛内僧人一页页手抄的。而这,无疑严重制约了佛经的学习与传播。到17世纪,一个名叫“铁眼”的禅僧,发下宏大誓愿,要刻制日本的《大藏经》。
铁眼是日本黄檗宗僧人,俗姓佐伯。他13岁出家,26岁参访隐元隆琦,后来师事木庵性缌,并嗣其法。他有感于日本岛内佛教经典的匮乏,致力于《大藏经》的翻刻。
《大藏经》是佛教所有经、论、律典籍的总称,皇皇6000余卷,洋洋数亿之言。单单刻印的板木,就有十多万块,能堆满几间房屋!正是因其工程浩瀚,费用巨硕,中国与朝鲜的《大藏经》刻板,大都是由朝廷主持完成的。铁眼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和尚,若想独力完成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简直像是白日做梦。
然而,铁眼面对人们嘲弄与讽刺,毫不退缩。他决心用化缘的方式,积少成多,募集刻经所需的资金。那天一大早,他来到万福寺(日本黄檗宗的本山)附近的一座桥头,开始化缘。或许是他来得太早了,平日里这个人群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交通要道,连一个行人也没有。他等了半晌,总算等来了第一个过桥人。铁眼赶紧上前合十施礼,说道:“贫僧发愿开刻《大藏经》,请檀樾随喜布施善金。”
来者是一位性格倔犟的铁血武士,他平时最看不起连蚂蚁都不敢伤害的和尚了,所以他对面前的铁眼禅师视而不见,挺胸昂头,扬长而去。谁知,铁眼却快步跟了上来,在他身后祈求:“请您大慈大悲,多少布施一些吧!”
“不!”武士的话干脆得像一枚铁钉,没有任何余地。铁眼不紧不慢跟着他,不屈不挠地说道:“施主,这是全日本第一部《大藏经》,功德无量,请您……”
武士恼怒地转回身来,一拍腰间的利剑:“滚开!你再纠缠,我就不客气啦!”铁眼回敬以慈眉善目与不卑不亢的微笑。就这样,铁眼跟在武士身后祈求了足足十多里路。并且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似乎武士走到天边,他也要跟随下去。那个固执的武士无可奈何了,哭丧着脸说:“你这和尚好缠人!”
说着,他掏出1文钱,丢在地上。
“谢谢,谢谢!太感谢您了……”虽然仅仅1文钱,而铁眼的那份欣喜,仿佛他捡起的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宝。他诚挚地向武士鞠躬致谢。
武士惊讶万分。他上下打量着铁眼,疑惑不解地问:“和尚,你跟了我大半天,才化到了可怜的1文钱,却为何还这样欢喜?”
铁眼说:“今天是贫僧为开刻《大藏经》化缘的第一天,而您又是我遇到的第一位功德主。如果不能从您这里化到善金,或许我的意志就会因此而动摇。如今承蒙您的慈悲,贫僧如愿以偿,心中无限欢喜。”
从此,铁眼禅师以万福寺宝藏院为根据地,风雨无阻地站立桥头化缘。他还巡游诸国,广受布施。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他终于募集到了足够开板的资金。但是,正在此时,日本国内发生了大饥荒,成千上万的饥民饿死在逃荒的路上……铁眼禅师见此情形,毫不犹豫地拿出全部资金,开设粥棚,救济灾民。于是,他千辛万苦化来的钱财,没有变成他梦寐以求的刻板,而是变成了粥饭,吃进了人们饥饿的肚子里……
铁眼无怨无悔,从头再来,再次踏上了漫漫乞讨路。然而,他二度募化的善款刚刚凑齐,一场特大洪水从天而降,大批受灾的民众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救人要紧!铁眼禅师再次捐献出所有资金,将许多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民众拯救过来。当铁眼禅师开始第三次募集资金的时候,他的义举感动了全日本所有的人,得到了十方善信的支持与布施,人们纷纷解囊,助他满愿。
恒志如铁,苍天不负。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铁眼禅师开刻的《大藏经》终于在延宝六年(公元1678年)完成了被后世所称颂的《黄檗版大藏经》。
这部长达6771卷的《黄檗版大藏经》出版,是日本历史上空前的壮举。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佛教文化领域。为了纪念铁眼禅师的丰功伟绩,这部藏经又称做《铁眼藏》。天皇为他谥号“宝藏国师”。
感悟与启迪
佛教强调“愿”,更注重“行”。“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如果一个人义无反顾、信心十足地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迈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遭受什么挫折,都能实现宏大的理想,完成惊人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