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楹联】
既升堂更应入室
再进步方可登楼
——安徽九华山甘露寺客堂
了缘和尚住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但他天资颖慧,生性好奇。除了诵经,他还喂养了许多鸟雀,饶有兴味地聆听其鸣叫,聊以自娱。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和声调,都好听极了。
一天傍晚,他在室内听到附近传来一种声音,十分悠扬,便推测是一只小鸟,于是就出去看个究竟。路上,遇见一位牧童,正在吹着一根竹管,同时手指在上面按动着,忽而捂住某些孔眼,忽而放开,使竹管发出了那种响声,宛然悦耳的鸟叫,不过发音方式迥然不同。他惊诧不已,并在好奇心驱使下,用一头牛犊,换取牧童了那支笛子。
了缘和尚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知道,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
了缘和尚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转转,希望经历一些其他奇事。
第二天,当他经过一幢茅舍时,听见里面响着一种乐音,为了弄清是支笛子还是只乌鸦,他推门而入。只见一个少年,正用拿在右手的一根弓,拉着绷在左手持着的一只木匣子上的几条筋,同时指头在筋上移动着;根本不必吹气,那件乐器就发出了各种悦耳的声音。他太惊愕了!
了缘和尚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新方法后,就开始相信自然界还会存在其他方法。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当他走进一座圣殿时,为了看看刚才是谁在奏乐,便往门后看去,发觉音响是在开门的时候由门枢和铰链发出的。
另外一次,了缘和尚兴致勃勃地走进一家茶馆,以为能看到某人在用弓轻轻触动小提琴的弦,但看见的却是有个人正用一根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使其发出清脆的响声。
可当他后来观察到,黄蜂、蚊子与苍蝇不是像鸟雀那样,靠气息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叫声,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一种不间断的嗡嗡声时,他觉得自己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因为他的全部阅历都不足以使他理解或相信:蟋蟀尽管不会飞,但却能用振翅而不是气息发出那般和谐且响亮的声音。
随后,当了缘和尚以为除了上述发声方式之外,几乎已不可能另有它法时,他又见识了各式各样的风琴、口琴、喇叭、笛子、弦乐器……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是,当他研究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堵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无法减弱蝉那极其尖锐的鸣叫声,而不见蝉颤动躯壳或其他什么部位。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其折断,以便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了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声音一道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
感悟与启迪
古人说:“学识越多越无傲态,情操越高越无妒意。”学识越丰富的人,立足点越高,眼界越开阔,因而就越能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就越谦虚。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因此,我们应奋进不息,千万不可骄傲自满、故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