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又名《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
根据有关记载,涅槃类的经典很早就翻译为汉文,但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存最早的译本是东晋著名的僧人法显从印度带回并翻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内容相当于《大般涅槃经》的前五品。后来,印度僧人昙无谶来到中国,在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译出这部经典。
《大般涅槃经》以释迦牟尼在拘尸那伽涅槃为题材,着重论述了佛肉身虽然灭亡,但法身却永世长存的思想。针对过去小乘佛教主张的“无常”、“苦”、“空”、“无我”等四法印,《大般涅槃经》提出涅槃界具备“常”(永远存在)、“乐”(无限幸福)、“我”(具备享受主体)、“净”(无限清净)的观点,更加增强了佛教的宗教出世性。尤其它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佛教史上是一大突破。以前,小乘佛教认为要成佛,必须经过累世的修行,还要有极大的功德与机缘。一般人修行,只能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大乘佛教虽然反对小乘佛教的这种观点,但也认为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佛,据说有一种人称为“一阐提”,已经断绝了佛性,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佛。众生都有佛性,但不等于已经成佛,正如经中所说:“我不知我当得作佛不,然我身中实有佛性。我今身中定有佛性,成以不成,未能审之。”众生成佛的关键在于通过“断障”、“了了见佛性”。所谓“断障”,就是指消除人世间的种种烦恼和杂念。仅仅断除烦恼还不能成佛,还需要“见佛性”。知见“佛性”的途径很多,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要在心里确立“一子想”,即“护念一切众生,当于子想,生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凡人能有“大慈大悲”的心理,就易见“佛性”了。
《涅槃经》在中国译出后,对中国佛教界产生强烈的震动。从教义上讲,本经对鸠摩罗什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般若性空思想以极大的冲击,对一代学风的改变产生极大影响。本经又对竺道生前此提出的“一阐提人亦可成佛”的思想予以极大支持,使中国对佛性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从宗教实践上讲,本经又促成了中国佛教断肉素食传统的形成,影响至今不衰。
该经从河西传入建业(今南京)后,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依据法显的《大般泥洹经》,对它重新作了加工,改为三十六卷。从此,昙无谶的四十卷原本称为北本;而经过加工的三十六卷本称为南本。该经在南北各地得到广泛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