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的佛教造像有什么特点?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经过北周武帝灭佛之后,在隋代,佛教事业又重新兴起,在国家的支持下,佛教造像活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艺术特色。

    在中国历史上,隋代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轻易地夺取了北周的政权,建立了隋朝。到恭帝义宁二年(618)隋朝灭亡,共经历了37年。隋统治中国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国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又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创设了科举制,这一切为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隋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就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来看,隋王朝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隋的统治者文帝和炀帝都信奉和护持佛教的发展。隋文帝杨坚建立政权以后,于开皇元年(581)下诏修复被北周武帝废弃的佛寺,允许人们出家。并造金银、檀香、夹伫、牙、石等,大小十万多躯佛像。他在位23年中,先后三次下诏,在全国建塔。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奉佛更甚。甚至亲自接智者大师所受之菩萨戒。因而,隋代统治时间虽不长,但对于佛教史的发展来说却也是很重要。如中国佛教宗教三论和天台宗,就是在隋时形成的。

    就中国佛教艺术发展而言,隋代的佛教艺术发展也是一个过渡性的、承上启下的时代。北朝时期开凿的各佛教石窟,如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河北响堂山、天水麦积山等,在隋代多有修建。闻名于世的北京郊县房山云居寺的石经,亦是隋代开始开凿的。就艺术风格而言,隋代的佛教艺术上继承了北朝的风格,但在人物比例、造型和表情刻划方面更趋成熟,为唐代以后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更趋向中国化打下了基础。

    就佛教造型艺术而言,现存山东省青州附近的云门山和驼山石窟的佛教造像,就是以隋代作品为主。

    云门山在青州市南约2千米,山高约海拔400多米。云门山石窟位于山腰的南侧,现在尚存有五窟,共有佛教造像二百七十多尊。云门山石窟的一号窟和二号窟,造像布局和风格极为相似,应当是同一时代开凿。据一号窟内造像题记看,这两个窟当应开凿于隋开皇年间,即公元6世纪末期。一号窟内佛像布局为一佛二菩萨二力士,这种造像布局隋代开始出现,在唐代比较成熟。一号窟中主尊佛端坐于中央,两边是侍立边上的胁侍菩萨。佛和菩萨的面部已遭到破坏,几不可辨。佛像颈部有二道横纹,身穿圆领通肩袈裟,衣纹呈U字形下垂。两边的胁侍菩萨头戴宝冠,冠中有立佛或宝瓶,颈系项链,肩头斜挂缨络,披天衣。窟门两侧是两个金刚力士,力士站立得比菩萨低一个台阶,其头部已毁,身上亦有帔帛一类的物体绕身。一号窟有题记十二品,从题记看,此窟主尊应当是无量寿佛,即人们常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由此看来,这一号窟雕塑的主题应当是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及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北魏以后,西方净土信仰渐渐兴起,反映在石窟造像中,在北魏和隋代的造像中,阿弥陀佛的形像渐多。

    二号窟也是方形,宽3.3米,深约1米。窟中有24个小龛,但均无题记。窟内造像布局主要也是一佛二菩萨构成一组。与一号窟略有不同的是,二号窟中的一佛二菩萨像都是立像。可惜的是现存二号窟内的主尊立佛已经全毁,二菩萨像则还在。从这两尊胁侍菩萨像来看,菩萨圆面高颈,颔首挺立的姿态和长而圆润的脸型,可以看到明显的北齐造像风格的影响,但像的衣饰之类则与北齐之像有区别,反映了隋代造像的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驼山石窟在青州市南偏西约3千米处。现存摩崖造像一处之外,还有编号窟龛共5个,其中二号窟和三号窟均为隋代开凿的石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隋代造像艺术的风格特点。二号窟内,正壁为一结跏趺坐之佛像,高坐于圆形台座上。佛像头顶为螺发,有低平之肉髻。面相呈方圆形,颈部略粗,有两道横旋纹。胸部略平,内着偏衫,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掌心向外置于膝头。

    佛像的两侧壁各有站立的胁侍菩萨。侍立两壁的菩萨头戴桶状莲花宝冠,宝冠中一为立佛,一为宝瓶,由此可见这两尊侍立菩萨当为观音与大势至菩萨。菩萨颈系项圈,斜披缨络,帔帛绕于身前。窟门有高浮雕持剑力士两尊,双手高举,宝剑横握,姿势颇为生动。但衣纹已经风化。

    隋代的佛教艺术,是一个过渡时期。中国的艺术家们对来自西方的佛教艺术经过吸收和消化,渐渐走上了本土化的发展道路。就佛教造像艺术而言,一方面继承了北朝造像的艺术风格,但服装式样已经有所改变,脸部表情更趋于自然。人体比例也更趋向合理。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佛教艺术一个更成熟的时期的到来。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