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的造像有什么特点?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在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意为「觉有情」、「道众生」等。有时又意译为「开士」、「大士」。所以常有人把菩萨称为大士,如「观音大士」者即是。

    佛教中,有时又以“菩萨”一词专指成佛之前的释迦,即悉达多王子。

    菩萨是立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又经过一定程度的修行才获得的阶位。大乘佛教中,菩萨的地位很高,仅次于佛,而且菩萨将来都是要成佛的,所以他们是处于佛的候补地位。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传布佛法,普渡众生。大乘佛教有时又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者都称之为菩萨,这就大大扩展了菩萨的范围。

    在佛教中,佛的地位十分崇高,是真理的代表,信仰的化身,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有时却使人觉得佛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及,难以接近,神秘而缺乏亲切感。与此相比,被宣称为具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而留住人间的菩萨则更具有人情味。他们在世间普渡众生,以种种化身来到众生之间,解救众生的苦难,因此使人倍感亲切。

    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菩萨信仰特别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因此对菩萨的崇敬也很快发展起来。中国的佛教徒还通过种种比附,把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分别说成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的说法道场,形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大乘佛教经典中经常出现许多菩萨,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菩萨有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等等。

    佛教的菩萨像,一般是以释迦牟尼未出家以前的在家形象为基础。释迦本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出身于贵族,所以菩萨像的服饰也多反映了当时印度贵族的生活风尚。菩萨像一般都是头戴各式宝冠,身穿天衣(一种薄而轻柔的衣物,相传为诸天所穿,故称),全身有璎珞、耳珰、颈饰、胸饰、臂钏、腕钏等各种珠宝佩带装饰。

    菩萨的形象及衣物装饰,在中国变化甚大。中国佛教的菩萨像多为在家装束,一般是上披天衣,下穿贴体羊肠裙或罗裙,颈项和手臂有各种金银珠宝、璎珞、臂钏、腕钏等装饰。这是古印度贵族以及中国古代贵族妇女装束的结合。菩萨的面容,大多丰满健美,肤色润泽莹洁。早期的菩萨像,面部还有蝌蚪形小髭,唐宋以后出现的菩萨像,则越益趋向女性化,面部的小髭消失了,眉如黛翠,双目修长而微张,樱桃小口,乌发垂肩,头上发髻高耸,顶戴宝冠,体态丰润,十指纤细,完全是一种古代贵妇的形象。这就是所谓的“男身女相”。而宋代以后,民间流行的观世音菩萨像,则完全演变成为一个古代仕女的形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