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梵名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遍贤善的意思。是佛教中常见的一尊菩萨。
普贤菩萨,中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普贤菩萨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故普贤行愿品言:“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又言:“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能度无边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
据《妙法莲伞经·普贤劝发品》说,当佛入灭之后,若有人信奉、诵念《法华经》,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在此人面前,守护其人,使他身心安稳,不受诸烦恼魔障之侵。而《华严经》则说,有善财童子发大心,一心求菩萨道,后来在文殊菩萨启发下,南行参访名大善知识。最后来到普贤菩萨处,普贤为他讲述“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忏悔业障”、“常随佛学”等十大行愿,因此普贤又被称为“十大愿主”(或十大愿王)。随着《法华经》和《华严经》的流行,对普贤菩萨的信奉在中国也非常兴盛。
中国佛教相传,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说法道场。晋代有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这是峨眉山供奉普贤菩萨之始。北宋年间,峨眉山又铸建头戴五佛金冠,手持如意,结跏趺坐于象背的莲台上的普贤铜像一尊。此像重达62吨,是佛教艺术珍品。
在佛教寺院中,普贤菩萨的像一般都是作为释迦佛的胁侍菩萨,与文殊菩萨一起被供奉在释迦佛像的左右,单独供的普贤像不太多。普贤像大多是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坐于一六牙白象上,如本书所选者即是。这是依据《法华经》所说而作的。据经中记,普贤菩萨曾告诉佛说,若有人诵读《法华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
在密教中,普贤有各种不同的形象。《金刚界曼荼罗大钞》中说:“普贤菩萨,左拳右莲,上有剑,密号真如金刚。”《胎藏界曼荼罗大钞》中说:“普贤头戴五佛宝冠,左手执莲,上有剑,右手伸掌。”
此外据说普贤有延命益寿之德,因而出现为祈求延命的普贤延命菩萨像。据《普贤延命经记》,普贤像为面如满月的童子形,头戴五佛宝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坐千叶宝花,由一个三头白象王背负着。象足踏一大金刚轮,下有五千群象,全身放宝光。四川大足石窟北山第一三六号窟中刻于南宋的普贤菩萨像,是一尊坐在六牙白象上的像。此像头戴花冠,身体略前倾,眉目修长,双眼略俯视。面部表情恬淡宁静,双耳下垂,有耳珰,身披天衣,胸部和手臂有璎珞等饰物。双腿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由一六牙白象背负。右手当胸,手掌向上,手中持如意,左手自然安放于左腿上。六牙白象略作回头状,由象奴牵持。象奴双腿分叉,似乎正在用力,双目圆睁,面部表情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