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自我解脱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

    小乘佛教要求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解生死出发,以远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

    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依据。

    毗昙学派:法由缘生

    毗昙学派,起源于南北朝,也称为毗昙宗,以讲习说一切有部阿毗昙义学而得名,其学者称毗昙师,即阿毗达磨师。

    说一切有部毗昙传入中国,为时颇早。东晋以来就已经译出阿毗达磨论书多种。这些著作译出后,流传甚广,说一切有部毗昙学于是大大兴起,兼习或专习此学的学者继出。

    诸师都以《杂阿毗昙心论》为要典,认为它是有部毗昙的总结,但等到唐玄奘重译《俱舍论》后,毗昙之学逐渐衰落。

    说一切有部毗昙虽然先传译于北方,而其义学的讲习实际上开始于南方。

    在北方,道安为重视毗昙学的第一人,但北方最著名的毗昙学者应当首推慧嵩。他从师于当时著名的论师智游,听受毗昙、成实之学,熟习小乘,有“毗昙孔子”的称号。

    毗昙学说的要点是,根据有部诸论的义旨,特别是依法胜的《阿毗昙心论》及法救的《杂阿毗昙心论》的纲领,以“四谛”组织一切法义,并阐明“我空法有”及“法由缘生而有自性”之义。我空亦作“空无我”,所谓“阴(即蕴)非是我,名为无我;阴非我所,说之为空”,毗昙师即以此为第一义谛。

    所谓“法有”,不但指色、心一切诸法各有自性,永恒不变,而且肯定三世的实有性。而在三世有中,过、未二世有的建立,肯定会归根到因的上面,因此它又用六因四缘之说,来论证三世一切法有。

    中土毗昙师弘传此义,因此在南北朝时代有“因缘宗”之称。但是毗昙的学说没有传统的师承,也没有独自的教判,只是风行一时的义学。

    成实学派:批判部说

    成实学派,以传习、弘扬《成实论》而得名,亦称成实宗,其学者称成实师。弘传的范围遍于长安、寿春、彭城、建业、洛阳、邺都、平城、荆州、广州、益州、渤海、苏州等地。

    成实学派弘传诃梨跋摩著、鸠摩罗什所译的《成实论》。它以接近于大乘的教义批判各部派,特别是批判说一切有部的论说。

    对于《成实论》的研究颇有造诣的,除长安的昙影、僧睿以外,还有南朝宋时的僧导和北魏的僧嵩。

    僧导、僧嵩两人在南北朝时代建立了成实学派的南北两大系统——寿春系和彭城系。南朝宋时的著名成实师有僧导及其一系的弟子昙济、道猛、僧钟、道亮、法宠、慧开、慧勇等。南齐成实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僧柔和慧次,他们在南北都有相当的影响力。

    该派在梁代最为隆盛,成实师中最有名的是法云、僧旻和智藏,法云著有《成实论义疏》42卷,智藏著有《成实论大义记》和《成实论义疏》,他们发扬大乘的学说,对后世有重大的影响。

    北齐时代的代表人物是慧嵩、灵询、道凭和道纪等。

    陈代的成实论师比梁代少,著名的成实论师中有智嚼一人。

    隋代著名的成实论师首推智脱与慧暅。

    唐代的北方成实师有长安的保恭、慧乘、道岳,在南方苏州、常州一带有智琰、慧旻、智周、道庆等成实师。

    自南北朝以来,成实学派的教学与研究在“三论”、“涅槃”、“摄论”、“禅学”各系统的学者之间有相当广泛的影响。

    但是,在唐初唯识学兴起以后,该学派逐渐消失。

    俱舍学派:诸法凭缘

    俱舍学派,以研习、弘传《俱舍论》而得名,亦称俱舍宗,其学者称俱舍师。

    俱舍学派的弘传分为新、旧两个阶段。

    弘传的第一阶段:陈真谛译出《俱舍释论》后,弟子慧恺等人加以弘传,特别是慧恺的弟子道岳,初习《杂阿毗昙心论》,后弘传俱舍,遂由毗昙学转入俱舍学。

    弘传的第二阶段:唐玄奘重译《俱舍论》,其弟子多半从事研习,于是俱舍学又从旧论转到新论。

    世亲造《俱舍论》。弟子中传他俱舍之学的,首推安慧,这是印度最早的俱舍师。

    玄奘早年也曾在长安从道岳学《俱舍论》,后往印度求法。玄奘对于俱舍学说牵涉到有部各种毗昙的许多问题,也都详细查找并加以解决。永徽二年(651年)到显庆四年(659年)间,玄奘将与《俱舍论》有关的“七论”、《大毗婆沙论》先后译出。他在翻译《俱舍论》同时又译毗昙俱舍论出的《顺正理论》与《阿毗达磨显宗论》。

    俱舍学派的中心教义,是阐明一切色心诸法都依凭因缘而生起,破遣“外道”凡夫所执的人我见,令断惑证理,脱离三界的束缚。他们先把一切色、心、非色非心等诸法整理组织为五位七十五法,并且说这色心诸法的自体都是实有,但是不完全等同于有部的“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之说,而采取经部的“现在有体,过未无体”之说。

    诸法虽然实有,然而三世迁流,有生有灭,现在为生,过去为灭,灭是现在必然的推移,不另外等待因缘,而生就必须有令其生的原因,因此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诸法都依凭众多因缘而生,不能各自单独起作用,因而没有常一主宰的我体。而所谓“我”,只是在五蕴相续法上的假立,没有实体。

    俱舍师在这法有我无论的基础上,进而建立了有漏、无漏的两重因果论。

    新旧《俱舍论》译出之后,只是在师资相承上作学术上的研究,并未成立一般所谓的宗派。

    毗昙

    毗昙,意译为“大法”,主要指可尊可赞的最究竟法,它包含了对现象界的分析和观察与超越经验界的证悟。

    毗昙被译成无比法。或者新翻对法,是论藏的总名之称。无比法及对法者,也是智慧的别名所称,由于是三藏中之论藏诠释显学者的智慧,所以取名如此。

    然而毗昙的名虽然为涉于大小乘论藏之通名,但是却常将小乘萨婆多部的论藏如发智、六足、婆沙、俱舍等诸论而统称为毗昙。

    色心

    色心是佛教术语,色指的是有形的物质,心的是指无形的精神。

    色心,主要指人被有形的物质所阻碍,其中无知觉的阻碍者是色,反之而无形质但是却可以见到,并且有知觉的阻碍者是心。如果将两者放在诸法之上,则是色心,若色心在于有情,则谓之为心身,而且身就是色也。

    《仁王经》上曰:“色心是众生根本。”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