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民俗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我国各地方、各民族的民间习俗范围广泛,种类繁多,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方面。又因为殊风异俗,表现各异,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菩萨圣诞等宗教节日也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民俗节日。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诞节

    佛诞指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是北传佛教纪念和庆祝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

    佛诞节又称为浴佛节、灌佛会、龙华会、华严会等。

    自古以来,在佛诞节这一天佛教庙宇都会举行一连串盛大的浴佛仪式、庆祝活动,祈求佛祖福泽社会,消弭灾难,并礼请法师开坛说法,说教论道。

    佛教徒会回顾和学习佛祖慈悲的教导。信众会到寺院,参与浴佛、献花、献果、供僧、供舍利、演戏等节目。按照传统则将佛像请到街上游行,置于大象上,或以花车乘载。

    寺院会开放,让信徒进入参拜佛像,供养僧众。有些地方会引入世间的风俗,如舞龙、舞狮,张灯挂彩,甚至放爆竹。

    庆祝佛诞节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蒙古、越南等。历史上,由于各地历法的转换,依据不同佛经以及流传到不同地域而形成的传统,可能在公历日期上差距较大。

    大部分北传佛教国家的地区,多少受到中国影响。

    在中国,认为阴历四月初八是最吉祥的日子,所以一般把佛诞日定在这一天,但也有二月初八、十二月初八等说法。朝鲜、日本的佛教基本上沿用了四月初八的说法。

    盂兰盆节

    盂兰指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的状态;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根据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目犍连)在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想用钵盛饭送给母亲吃,但是饭送到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他的母亲。佛祖对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按照佛祖的指点去做,后来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汉传佛教地区,在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

    盂兰盆法会有着复杂的仪轨,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佛教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萨噶达瓦节

    萨嘎达瓦节在藏历四月十五日,是西藏一个特定节日,藏语意为氐宿约(氐宿是西藏星相二十八星宿之一)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成道及圆寂的日子。

    萨嘎达瓦节是拉萨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便在雄伟的布达拉宫后面的龙王潭举行该节。后来经过长期发展,萨嘎达瓦节逐渐演变为藏族人民春夏游园和预祝生产丰收的群众性节日。

    南传佛教国家的信众又称其为“卫塞节”,意思为“月圆日”。对于佛教信众来讲,这是一个神圣的日子,它将佛陀一生中诞生、成道、涅槃三件重要的大事联系在一起。

    1990年5月,经过中国佛教协会倡仪,汉传佛教各寺院也将农历四月十五日定为佛陀纪念日,称为“佛吉祥日”。全国各佛教寺院均要在这一天举行庆典和法会,既可体现佛法的庄严性和一致性,也有利于增强各地各族佛教信众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娘乃节

    娘乃为守饥行,禁食斋,是一种以禁食苦行的斋戒仪轨,是佛教徒学佛祖在世时每日只进午斋的修行。它的另一层含意是堵截三恶趣(地狱、饿鬼、畜牲)受生之门,使持斋戒者不再受生于三恶趣。

    娘乃节在藏历四月,从十四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是集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成佛、涅槃三大宏化为一的纪念日,这天念一遍六字真言,抵平日念三亿遍,行善积德也是如此。安多藏区僧俗将这一天称为娘乃节,以斋戒(不吃不喝,不言不语,不戏娱,只是念佛颂经)的形式纪念佛祖,广积善缘。

    人们一般在离娘乃节还有七天时起就忌吃蒜、韭菜、萝卜等气味浓烈的食物。斋戒前一天不吃早饭,到中午就以素食饱餐一顿,晚上只饮茶而不进食。当夜一觉醒来时起就不说话、不进食。直到第三天,也就是十六日,早晨喝“脱尔头”,意即早斋(掺牛奶的面糊),而后清水净口,这时才开口说话,也可进食其他食物,这时一场娘乃才结束。

    娘乃节起初是一种纯粹的佛事活动,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民族节日。

    沐浴节

    在西藏各地,在每年的藏历八月六日至十二日,都举行藏族独有的沐浴节,也叫沐浴周。

    在拉萨地区,凡是肉眼看得见南方的弃山星,便说明季节已入秋。据藏文天文历书记载,初秋之水有八大优点: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喝下不伤腹。

    西藏高原冬长夏短,春天雪水入河,冰人肌骨;夏日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河水浑浊;冬天皮袍裹身,无敢入水。只有在入秋之时,水温较高,河水清净,可见秋水最佳,因此选择在这个时机洗澡再合适不过了。

    这时候的西藏高原雨季刚过,风和日丽,河清水暖。于是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扶老携幼,带上青稞酒、酥油茶、糌粑和各类节日食品,纷纷来到河溪之中,尽情地在水中嬉戏、洗澡、游泳,累了便坐在岸边石阶上,洗涮身上的污秽,寓意去除各种灾难、疾病、烦恼和痛苦。

    人们早晨出来,夜晚才回家。这种集体洗澡活动,到七月弃山星出现时,进入高潮;弃山星隐没,洗澡活动结束,时间历时一周。

    大理三月街会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举行的大理三月街会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大理各民族相互交流的传统盛会,古代称之为观音市、观音会。

    三月街街场位于点苍山中和峰下,依傍古城、远眺洱海,地势广阔、风光秀丽。

    据佛教故事集《白国因由》记载,在南诏细奴逻时期(唐永徽年间),观音于农历三月十五到大理传教,制伏了魔王罗刹。为感谢观音的恩德,每年的这个时候,信徒们搭棚礼拜诵经,并“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观音街”。

    观音到大理讲经虽然属于传说,但三月街是由佛教庙会发展而来则是应该肯定的。唐代南诏时期,大理地区为印度密宗、中原禅宗和吐蕃佛教流派的汇合地点,佛教成为大理地区的主要宗教信仰,大理开始有了“妙香古国”的称渭。

    清代学者师荔菲的《月街词》“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香去,世祖碑前买货来”即描绘了这样的场景:清代,白族妇女穿上节日的盛装结队赶三月街会时,还要到观音塘烧香祭祀,说明清代的三月街仍是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庙会。大理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要冲,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地区优势正是三月街千年不衰的主要原因。

    腊八节

    很早以前,我国民间就有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过“腊八节”的风俗,这是中国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个习俗。

    相传,当年释迦牟尼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在雪山苦行六年的时间内,经常日食一麦一麻。后来他发现一味苦行并非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下山。这时一位牧女见他虚弱不堪,便熬乳糜供养他。释迦牟尼的体力由此恢复,随后在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据此传说,汉传佛寺每年的腊月初八都要以各种形式予以纪念。《百丈清规》(卷二)中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申供养。”熬粥供佛成为佛教常仪。

    佛教认为食粥有很多好处,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都有食粥的习惯。至于腊月初八煮腊八粥就更为讲究了,通常都用莲子、红枣、薏仁、芸豆、白果、黍米、白糖、花生等八种东西一起煮,称为“八宝粥”。不仅粥要煮得好,而且要煮得特别多,能够满足前来寺院参加纪念法会的信徒的需要。有的信众专门奔“粥”而来,认为腊八供过佛的粥特别吉祥,不仅自己食用,有时还带回家供家人享用,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

    涅槃节

    释迦牟尼一生弘传佛法四十五年,足迹遍布恒河两岸,在八十岁那年在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双树林中逝世,这一天是二月十五日,后来被佛教徒尊为“涅槃节”。涅槃节是佛教的重大节日之一,佛教认为这一天是祖师脱离凡胎真正成佛的日子。

    在这一天,斯里兰卡要举行隆重的法会,称为“毕利多曼陀波法会”。教徒们清扫寺院,布置坛场,在佛涅槃像下的祭坛供上食品、水果、香烛,僧徒站立两旁,由寺院长老带领背诵《遗教经》。

    黄昏时分,数十名身披袈裟的僧侣盘腿坐在坛内,开始念诵宵经,轮班念到第二天早晨,念完桌上预设的《贝叶经》为止。之后僧侣将预备的净瓶里的清水分发给每个人。据说,在这一天喝了清水,能使信徒们身心清净,没有烦恼。

    燃灯节

    燃灯节是为了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的活动,在每年的藏历十月二十五举行。

    这天凡是属于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人们穿上节目的盛装,聚集在为大师诵祈愿经的寺院前,高诵“六字真经”,向佛的神灵祈愿。村寨的男人骑上马,带上早已备好的柏香树枝,来到神塔前,高诵祷词,举行盛大的煨桑仪式,向空中抛撒印有狮、虎、龙、鹏的“龙达”(风马)。

    男女青年跳起“锅庄”,老人们坐在看台上边喝酒边聊天,歌手唱起祝愿歌,说唱的艺人说唱起藏族民间长诗《格萨尔王传》等,直到圆月升起,人们才扶老携幼,高唱诵念“六字真经”愉快地回家。

    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

    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加大,泼水节的习俗也日益广泛。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公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当日人们先到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舞和孔雀舞。

    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数罗汉

    在过去,人们有在正月初一到寺院数罗汉的习俗。在鞍山市的千山地区有众多古老宏伟的寺院、庙宇,当地一直延续着“正月初一数罗汉”的习俗。

    信众到寺院进香,并到罗汉堂数罗汉,根据数到罗汉的神态,占卜吉凶和预测自己的运气。一般来说,寺院供奉的罗汉通常为十八尊或五百尊。数罗汉时,必须记住自己是哪只脚先跨进门。若左脚先进门,则自左往右数罗汉;若右脚先跨进门,则自右往左数罗汉。数的时候要按本人年龄顺序,若年方十八岁,则数到第十六尊罗汉为止,看看是一尊什么罗汉。若是伏虎罗汉,就预示着你来年身体健康,精力旺盛,有伏虎的勇猛和健康;若是长眉罗汉,就预示着你将多子多福,长命百岁。年龄在十八岁以上的人,则在数完第一轮后,从头再数,直至数到年龄数为止。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