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两汉帝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章 两汉帝陵的保护与开发 第一节 两汉时期对帝后陵的保护与祭祀

阎崇东


  一、西汉时期对帝后陵的保护与祭祀
  西汉的历代皇帝对其祖辈、前辈以及前任帝后都是十分尊敬的,对其帝后陵的保护也是十分精心的,并按时节进行祭祀,以示孝心。
  《汉书·高帝纪》文中云:“(汉王十年)夏五月,太上皇后崩。秋七月癸卯,太上皇崩,葬万年。赦栎阳囚死罪以下。八月,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①《三辅黄图》亦云:“汉太上皇陵,高帝葬太上皇于栎阳北原,因置万年县于栎阳大城内,以为奉陵邑。其陵在东者太上皇,西者昭灵后也。”②据现在考古工作者调查,太上皇陵位于临潼县谭家乡昌平村与富平县吕村乡姚村交界处。陵呈覆斗形,底方形,边长65米、高17米。陵顶塌陷2.5—3米。未发现陵园遗迹。在陵北15米有一东西6米、南北17米的建筑遗址,地面散见汉代砖瓦残块。昭灵皇后陵在太上皇陵西北114米,地属富平县吕村乡姚村。陵墓封土已被破坏,现存墓冢东西19.6米、南北23米、高9米③。看到保存至今仍然巍峨的太上皇、太上皇后陵冢,自然会想到汉高祖刘邦对其父母的尊崇。
  刘邦死后葬长陵。惠帝继位后,“令郡诸侯王立高庙”。④吕太后执政“秩长陵令二千石”,“城长陵”。⑤《三辅黄图》云:“长陵山东西广一百二十步,高十三丈。长陵城周七里百八十步。因为殿垣,门四出,及便殿、掖庭诸官寺皆在中。”⑥就此可见其规模。
  惠帝死后葬安陵。吕后死后入葬长陵,文帝死后葬于霸陵。景帝继位后为文帝立太宗之庙、死后葬阳陵。武帝即位曾祀高祖、景帝于明堂,其死后葬茂陵。昭帝继位后便谒高庙,追尊赵婕妤为皇太后,起云陵。据文物工作者调查,云陵在今淳化县铁王乡大疙瘩村。其封土为覆斗形,底东西135米、南北143米,顶东西46米、南北52米、高25米。陵园东西282米、南北331米,四门均宽9米⑦。想见当时的规模也是相当大的。昭帝死后葬平陵。宣帝继位,尊孝武庙为世宗庙。宣帝死后葬杜陵。元帝继任后,“罢卫思后园及戾园”,“罢祖宗庙在郡国者”,“毁太上皇、孝惠皇帝寝庙园”,“罢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园”。⑧但不久后给以恢复。元帝死后葬渭陵。成帝继位曾“复太上皇寝庙园”,“罢昌陵”⑨,死后葬延陵。哀帝继位曾“谒高庙”,后死葬义陵。平帝继位,死后葬康陵。
  应该说,一直到西汉末年,西汉各帝、后之陵一直是受到保护的。尽管其中由于宗族内的亲、疏,皇后、妃嫔互相之间的矛盾、残害,也出现了一些罢、毁陵园的事情。总的来讲,整个西汉一朝还是比较平稳地祭拜着高庙、世祖庙、世宗庙,特别是每年正月上陵祭祀,并影响着东汉一朝。其对帝、后之陵的保护、修缮,一直纳入在朝廷正常的工作中。
  王莽执政时坚持废傅太后冢,是西汉时期少见的一次毁后陵冢事件。始建国“五年二月,文母皇太后崩,葬渭陵,与元帝合而沟绝之。立庙于长安,新室世世献祭。元帝配食,坐于床下。莽为太后服丧三年。”这也算是王莽建后陵、进行祭祀、尽“孝心”的一次举动吧。“(地皇元年)莽妻死,谥曰孝睦皇后,葬渭陵长寿园西,令永侍文母,名陵曰亿年。”渭陵园中又增加了一座陪葬墓。同年,“莽坏汉孝武、孝昭庙,分葬子孙其中。”不仅如此,莽“又感汉高庙神灵,遣虎贲武士入高庙,拔剑四面提击,斧坏户牖,桃汤赭鞭洒屋壁,令轻车校尉居其中,又令中军北垒居高寝。”预感要灭亡的王莽,对西汉宗庙的破坏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不仅如此,更始三年夏,“赤眉樊崇等众数十万人入关,……烧长安宫室市里,……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⑩赤眉“乃复还,发掘诸陵,取其宝货”。(11)西汉帝陵遭到了空前的劫难和破坏。
  ① 《汉书》67—68页。
  ② 《三辅黄图》33页。
  ③ 见《文物资料丛刊》1982年第7期,刘庆柱、李毓芳《西汉诸陵调查与研究》。
  ④ 《汉书》88页。
  ⑤ 《汉书》99页。
  ⑥ 《三辅黄图》33页。
  ⑦ 见《文物资料丛刊》1982年第7期。
  ⑧ 见《汉书·元帝纪》
  ⑨ 见《汉书·成帝纪》。
  ⑩ 《汉书·王莽传》4193页。
  (11) 《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483页。
  二、东汉时期对西汉帝后陵的保护与祭祀
  对西汉帝后陵的保护与祭祀,似从光武帝起就有一个好习惯。刘秀从建武元年即皇帝位起,便“祭社稷”,“祠高祖、太宗、世宗于怀宫”。三年,“立皇考南顿君已上四庙,”“祠高庙”,“幸春陵,礼园庙。”五年,“祠高原庙”,“诏修复西京园陵”。六年,“夏四月丙子,幸长安,始谒高庙,遂有事(即祭)十一陵”。十年,“秋八月己亥,幸长安,礼高庙,遂有事十一陵。”十一年,“幸章陵,祠园陵。”十八年,“祠高庙,遂有事十一陵。”十九年,“追尊孝宣皇帝曰中宗。始祠昭帝、元帝于太庙,成帝、哀帝、平帝于长安。”二十二年,“幸长安,祠高庙,遂有事十一陵。”中元元年,“行幸长安。戊子,祀长陵。”同年十月甲申,“使司空告祠高庙曰:‘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吕太后贼害三赵,专王吕氏,赖社稷之灵,禄、产伏诛,天命几坠,危朝更安。吕不后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祇。迁吕太后庙主于园,四时上祭’。”光武帝一生兢兢业业,孝敬父母、祖辈,不仅为父、祖治陵,按时祭祀。而且一旦有机会去长安,便“有事十一陵”,并下诏“修复两京园陵”。不但如此,他还在临终之前,很好地处理了薄太后和吕后的问题。西汉十一陵在光武帝时期应该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祭祀的。①
  明帝继位,“葬光武皇帝于原陵”,“上尊庙曰世祖”。“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于原陵,如元会仪。”“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冬十月)甲子,西巡狩,幸长安,祠高庙,遂有事于十一陵。”十一月甲申,“帝谒陵园,过式其墓。”三年冬十月,“蒸祭光武庙,初奏《文始》、《五行》、《武德》之舞。”“甲子,车驾从皇太后幸章陵,观旧庐。”“七年春正月癸卯,皇太后阴氏崩。二月庚申,葬光烈皇后。”明帝遵从武帝的遗志,在祭祀祖宗和保护帝陵方面是尽心尽力的。②
  章帝继位后,“葬孝明皇帝于显节陵”,同时“尊(明帝)庙曰显宗,其四时禘袷,于光武之堂,闲祀悉还更衣,共进《武德》之舞,如孝文皇帝袷祭高庙故事。”六年秋八月,“饮酎高庙,禘祭光武皇帝、孝明皇帝。”七年“冬十月癸丑,西巡狩,幸长安。丙辰,祠高庙,遂有事十一陵。”③章帝不仅重视对光武帝、明帝的祭祀,而且也重视对西汉十一帝的祭祀。
  和帝继皇帝位,“葬孝章皇帝于敬陵”,两月后便“谒高庙”、“谒世祖庙”。永元三年“十三月癸卯,祠高庙,遂有事十一陵。”九年“冬十月乙酉,改葬恭怀梁皇后于西陵。”十五年“冬十月戊申,幸章陵,祠旧宅。”④
  殇帝“葬孝和皇帝于慎陵,尊庙曰穆宗。”但其短命,二岁而终⑤。
  安帝继位,“葬孝殇皇帝于康陵。”永初“七年正月庚戌,皇太后率大臣命妇谒宗庙。”延光三年,“祠南顿君、光武皇帝于济阳”,后又“宗祀五帝于汶上明堂”,“告祀二祖(高祖、光武)、六宗(文帝太宗、武帝代宗、宣帝中宗、元帝高宗、明帝显宗、章帝肃宗)。”延光三年“冬十月,行幸长安。……祠高庙,遂有事十一陵。……遣使者祠太上皇于万年。”四年三月,“祠章陵园庙。”⑥安帝继任,天灾人祸不断,似乎无暇关照祖宗前辈,但在临崩前仍有“有事十一陵”、祭祀祖宗的行动,仍算难得。
  少帝继位,“葬孝安皇帝于恭陵。庙曰恭宗”。但其六月后即崩⑦。
  顺帝继帝位,“葬少帝以诸王礼”。永建三年“秋七月丁酉,茂陵园寝灾,帝缟素避玉殿。辛亥,使太常王龚持节告祠茂陵。”阳嘉元年二月“丁已,皇后谒高庙、光武庙。”永和二年“十一月丙午,祠高庙。丁未,遂有事十一陵。”⑧
  冲帝继位,“葬孝顺皇帝于宪陵,庙曰敬宗。”“是岁,群盗发宪陵。”但其年三岁而崩⑨。
  质帝即位,“葬孝冲皇帝于怀陵”。同年,“谒高庙”、“谒光武庙”。五月曾下诏曰:“孝殇皇帝虽不永休祚,而即位逾年,君臣礼成。孝安皇帝承袭统业,面前世遂令恭陵在康陵之上,先后相逾,失其次序,非所以奉宗庙之重,垂无穷之制。昔定公追正顺祀,《春秋》善之。其令恭陵次康陵,宪陵次恭陵,以序亲秩,为万世法。”但大将军梁冀鸩弑质帝,年仅九岁⑩。
  桓帝十五岁即帝位,“葬孝质皇帝于静陵”,后“谒高庙、光武庙。”延熹二年“冬十月壬申,行幸长安。……甲午,祠高庙。十一月庚子,遂有事十一陵。”三年,“原陵长寿门火”。五年,恭陵东阙火“,”康陵园寝火“。六年,”康陵东署火”,“平陵园寝火”。八年,“安陵园寝火”。这几年帝陵不断遭到火灾,肯定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11)
  灵帝继位,“葬孝桓皇帝于宣陵,庙曰威宗。”后“谒高庙”、“谒世祖庙”。熹平四年,“延陵园灾,遣使者持节告祠延陵。”灵帝在“党锢之祸”、黄巾大起义中,三十四岁而终。(12)
  皇子刘辩继位,“葬孝灵皇帝于文陵。”但时过五月,董卓废帝为弘农王。(13)
  灵帝中子刘协继位,为孝献皇帝。但董卓为太尉专权。初平元年二月,董卓决定“迁都长安”,“三月乙巳,车驾入长安。”同时董卓令“焚洛阳宫庙及人家。”二年,“董卓遂发掘洛阳诸帝陵。”三年夏四月辛巳,袁绍等“诛董卓,夷三族。”兴平元年,献帝“加元服”,“追尊谥皇妣王氏为灵怀皇后”,并“改葬于文昭陵。”建安元年“迁都许”。二十一年,“曹操自进号魏王。”建安二十五年,“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魏青龙二年三月庚寅,山阳公薨。自逊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谥孝献皇帝。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置园邑令丞。”献帝一上台便是一个傀垒,他已经不可能正常地祭祀祖宗、先帝,“有事十一陵”。他自己体面地入葬于“禅陵”,已经是够幸运的了(14)。
  应该说,由于光武帝榜样的力量、亲身实践以及有关祭祀礼仪的制定,明帝、章帝、和帝、安帝、顺帝、桓帝时期,各代都能按照礼制正常地谒高庙、光武庙等祖庙,依上陵之礼祭祀帝陵,并“有事十一陵”。所以,即使包括几个短命的皇帝(如殇帝、冲帝、质帝,他们没有机会祭拜东汉以及西汉祖辈陵墓)的陵墓在内,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祭祀和保护。灵帝、献帝时期就谈不上正常的祭祀和保护了。
  除了东汉末年战乱之外,东汉帝陵是否一直保存很好呢?似乎也不完全是这样。
  《后汉书·礼仪志》中刘昭曾注云:“晋时有人嵩高山下得竹简一枚,上有两行科斗书之,台中外传以相示,莫有知者。司空张华以问博士束皙。皙曰:‘此明帝显节陵中策也。’检校果然。是知策用此书也。”(15)此事如果属实,显节陵肯定是被破坏过。
  上文已经谈到,冲帝于建康元年即皇帝位,而“是岁,群盗发宪陵。”(16)那么孝顺皇帝葬于宪陵的当年仅仅几个月,其陵墓就已经被破坏了。
  当然,东汉帝陵遭到灭顶之灾,主要还是董卓所为。中平六年,卓迁太尉,不久又进封为相国。“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虐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后葬,开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17)董卓破坏的帝陵中,既包括东汉帝陵,也包括西汉帝陵。
  ① 见《后汉书·光武帝纪》。
  ② 见《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③ 见《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④ 见《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
  ⑤ 见《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
  ⑥ 见《后汉书·孝安帝纪》。
  ⑦ 见《后汉书·孝安帝纪》。
  ⑧ 见《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⑨ 见《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⑩ 见《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11) 见《后汉书·孝桓帝纪》。
  (12) 见《后汉书·孝灵帝纪》。
  (13) 见《后汉书·孝灵帝纪》。
  (14) 见《后汉书·孝献帝纪》。
  (14) 《后汉书》3146页。
  (15) 《后汉书》276页。
  (16) 《后汉书》2325—2328页。
  

两汉帝陵/阎崇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