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二节 现代的保护与开发
阎崇东
一、西汉帝陵的保护与开发
解放以后,陕西省陆陆续续建立了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省历史博物馆,西安市也建立了市文物园林局、市博物馆、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威阳市也成立了类似的机构。在各级行政机构和研究单位的领导、指导下,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的文物保护和考古事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同样对西汉十一帝陵的保护、调查和考古研究正在有序地开展和进一步的发展中。
对西汉帝陵的考察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2年开始勘查茂陵,以后陆续勘查了所有的帝陵。并先后对长陵的陪葬墓,安陵陪葬墓的陪葬坑,汉文帝窦后墓的从葬坑,茂陵的从葬坑,杜陵的从葬坑、门阙、寝园遗址,阳陵的从葬坑、陪葬墓、门阙及建筑遗址等进行了考古钻探和科学发掘。通过勘查和发掘,确认了西汉帝陵的方位、排列顺序,了解到西汉帝陵、后陵形状均为覆斗形,帝陵居中,后陵多在东侧。陵周围均有垣墙环绕,四面有门或阙门。各陵均有陪葬墓,数量或多或少,多在帝陵以东或北或南成行排列。各陵周围都有大批陪葬坑。陵园均设有“寝园”和“陵庙”。自汉高祖至汉宣帝,各陵设置陵邑,多在帝陵北部或东部。
60年代主要是对西汉十一陵的方位及排列顺序进行了澄清和确认,即咸阳原上自西向东依次为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成帝延陵、汉平帝康陵、汉元帝渭陵、汉哀帝义陵、汉惠帝安陵、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此外汉文帝霸陵和汉宣帝杜陵分别位于西安市东部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杜东原上。同时大致上搞清了诸陵的范围、封土、后妃墓及陪葬墓等。
70年代、80年代分别对长陵陪葬墓、茂陵陪葬墓、阳陵刑徒墓地、杜陵陵园及其从葬坑、汉高祖薄姬南陵从葬坑等进行了发掘。杨家湾汉墓及陪葬坑的发掘,将构造复杂曲尺形的西汉早期大墓及3000多件彩绘兵马俑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3000件兵马俑,其服饰、铠甲、武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雕塑绘画艺术水平,而且为研究汉代的生活习裕、军制、战阵及武器装备等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南陵从葬坑发现了大熊猫、犀牛等珍稀动物骨骼。阳陵西北侧葬式不一、排列无序、带有刑具、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累累白骨,反映出修筑帝陵时刑徒们悲惨的生活状态,也折射出西汉帝陵工程之浩大、艰巨。茂陵陪葬墓的从葬坑出土的230多件“阳信家”文物,以铜器为多,多数器物刻有铭文,记载着器物的主人、名称、重量、容量及制作者等。其中的鎏金铜马、鎏金银竹节熏炉是十分罕见的文物珍品,揭示了汉武帝时的皇族生活,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度量衡制度和高超的金属冶炼技术。
80年代初对杜陵的大规模考古发掘,极大地推动了汉代帝陵的研究进程。发掘的内容有杜陵园的东门阙,礼制建筑(帝陵寝园、后陵寝园、杜陵陵庙等),杜陵第一、第四号从葬坑等。杜陵东门遗址距封土120米,通宽85米、进深20米,由门道、左右塾、左右配廊、散水等组成,布局规整,结构合理。礼制建筑的发掘系汉陵考古中的第一次,具有重要意义。杜陵从葬坑虽发掘面积很小,但其中除出土数以百计的裸体陶俑外,还有车马器、兵器、金饼、建筑材料及其他铜器、陶器、漆器等,暗示着西汉帝陵丰富多彩的埋藏内涵。
1990年曾对位于茂陵西南的从葬坑进行过小面积的试掘和大范围的勘察。试掘的从葬坑有别于已知的其他汉陵从葬坑,它是一套竖穴坑道窑洞式从葬系统,每个窑洞自成单元,有品类不同的随葬内容,或实用车马,或珍禽异兽,或侍从陶俑。钻探结果表明,在茂陵的西、北、南三面有数量惊人的从葬坑。
对汉景帝阳陵系统的勘察和发掘工作始于1990年,目前仍在进行之中。经过调查、勘探和部分发掘,现已查明,景帝阳陵平面为“亞”字形,东南西北各有一条墓道,从规模上看无疑主墓道为东向。南阙门遗址东西阔132米,南北进深25.5米,由中央门道、左右塾、左右主阙台、左右副阙台、回廊、散水等部分组成。布局规整,左右对称,保存较好,是我国目前时代最早、级别最高的一组三出阙,是罕见的汉代建筑珍品。新发现的陪葬墓园位于帝陵东部司马道两侧,由东西、南北向的壕沟纵横交错分隔成棋盘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其内有陪葬墓及陪墓坑若干。此类陪葬墓园的发现尚属首次,对西汉帝陵乃至中国古代帝陵的研究应有一定的价值。①
在对西汉帝陵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的同时,有关部门又适时地建立了各级各类保卫机构和组织,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固定的驻守机关和人员,如阳陵、茂陵、杜陵等。茂陵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文管所,后又设置了茂陵派出所,对茂陵园区内的陵墓、名胜和地上文物,实行警民联防,使茂陵园区的文物安全得到保证。
随着条件的成熟,不少帝陵建立起了博物馆、陈列馆、公园等供人游览、鉴赏的场所。70年代由于霍去病墓的发掘和精美石刻的出土,便以霍去病墓为基础建起了茂陵博物馆,负责茂陵园区出土文物的展出、保护和研究。1999年9月30日,以阳陵考古发掘研究成果为主要展出内容的汉阳陵考古陈列馆正式建成并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游客开放,揭开了阳陵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和开发建设的新篇章。紧接着又建起了阳陵南阙门遗址博物馆。随后又建成了既起保护作用又可供人游览、消闲的南陵公园、杜陵公园等。西汉帝陵的开发和利用正在进一步的发展中。而咸阳原上连接西汉帝陵的公路的建成,又为这种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① 见《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5期,焦南峰、段清波《陕西秦汉考古四十年纪要》。
二、东汉帝陵的保护与开发
建国前,洛阳由于缺少文物管理机构,致使大批文物流失或遭到破坏。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文物工作极为重视,在加强、健全文物行政管理机构的同时,先后建立了十余个文博事业单位,从而在对广大群众开展文物保护法教育,配合基本建设进行一些重大考古发掘,以及对文物的保护、展览、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1949—1954年建国初期,洛阳市隶属洛阳地区专员公署领导,全市的文物保护、征集工作是由专署文教科下属的文化馆负责。1954年4月洛阳市改属省辖,1956年成立了洛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周公庙。1958年1月,洛阳市政府文化局设文化科负责文物工作,与博物馆合署在关林办公。1971年10月,洛阳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成立,设文化科分管文物工作。1981年6月,市文化局设文物处,后改文物科。1986年6月市文物园林局成立,设有文物科。1987年洛阳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成立。市文物园林局根据改革开放形势和文物事业发展的需要,新增建了一批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商店、文物钻探管理办公室、文物派出所等。1991年洛阳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下设文物科、博物馆科、技术保护科,秘书科、政工科。各县也相应成立了博物馆、纪念馆、文物管理委员会或配备专职文物保护人员。
1958年成立的洛阳博物馆,负责文物陈列、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为东汉帝陵的文物陈列、保护和发掘做出了很大贡献。洛阳古代艺术馆收藏有光武帝陵前的石辟邪等东汉文物。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主要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包括东汉帝陵在内的许多考古发掘成果,并收藏有出土文物20余万件。
文物失窃与破坏在洛阳由来已久,盗墓之风更是史书有载,天下有名的“洛阳铲”便是盗墓活动的产物。20世纪20—40年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买办的唆使,洛阳盗墓之风更甚,成千上万的文物流散海外。建国后,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1966年8月,白马寺村民将寺内收藏的《大藏经》55884卷焚烧,砸毁元、明两代所塑佛像91尊。9月,关林塑像8尊及像龛也被全部推倒砸坏。70年代末,“要想富,挖古墓,一夜变成万元户”的流言广泛传播。80年代,盗掘古墓、倒卖文物案件不断发生。
盗掘古墓和走私文物的猖獗,引起了洛阳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一系列的文物法规出台并得以公布,增强了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意识,同时加强了打击力度,使洛阳市的文物保护工作走向了法制化的道路。东汉帝陵的调查、勘探、保护也逐渐走向正规,并取得越来越多的成就。①
对于东汉帝陵的调查、勘探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东汉十二座帝陵中,通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必竟已经确定了六座(即原陵、文陵、恭陵、宪陵、怀陵、禅陵),并除禅陵外,其他都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行列中。汉光武帝陵也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建、扩建,加大投资力度,整顿了周边环境。光武帝陵陵园得到大力的保护,同时也加以开发,成为洛阳市乃至全国的著名的旅游景点。
① 见《洛阳市志·文物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两汉帝陵/阎崇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