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汉代陵墓图考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乙、墓阙

王子云


  阙者缺也,为二台于门外,缺其中央,使为通道,故为之阙。此种建筑制度在中国起源甚早,《孔子家语》:“孔子始教学于阙里。”是三代时已有此制,古者多于宫观前作阙门以为饰,故谓之宫阙。后扩展为陵墓祭祠之门前或墓道外,亦营有此种建筑,此于蜀中汉墓前最为多见。阙身以石叠成,其形如碑如台,双双对峙,颇足增加宫观陵墓之威仪。阙身四周遍刻车马人物,虫鱼鸟兽,多为纪念逝者生前之生活者。
  四川汉墓阙多在川西川北各地,尤以新都、雅安、渠县、梓潼等地为著。其所刻文字,著于金石著录者计有八阙,惟亦有以神道碑误为石阙者。阙之建筑似台似壁,乃以多数石条叠砌而成,且形体宽广,有类照壁。碑则为一整石雕成,且多似方柱式,不容混淆。惟四川汉墓前之神道碑,多双双对立,故被列入阙类,以其制度作用实与阙同。兹将四川各阙,分述如下:
  一、王稚子阙
  阙在新都弥牟镇,建于汉和帝兴元元年,其墓阙有二,其一刻“汉故口卅刺使洛阳令王君稚子之墓”。一刻“汉故先灵侍御史河内温令王君稚子之阙”。据《金石萃编》引洪道《隶释》石:
  “王君名涣,字稚子,在汉循吏有列传,以和帝元兴元年卒,今成都新都有涣墓,此墓前双石阙也。”
  阙高一丈五尺,宽三尺,厚二尺五寸。阙身为独石雕成,上有盖,下有座,四周刻神人车马等图案,惟其中之一阙,已于清雍正间倒没沟中不可见。
  二、高颐阙
  阙在今西康雅安县,建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乃益州太守高颐之墓阙,原为二阙,今失其一。阙刻“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郡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郡字□□”。阙之盖座,四周刻车马人物等(见下图)。颇似武氏祠画像之体裁,阙前并有前述之瑞兽石刻。
  三、沈君阙
  阙为汉交址都尉沈君墓前所有者,在四川渠县,两阙今均完整存在。一刻“汉新丰令交址都尉沈府君神道”,一刻“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两阙石上刻朱雀,下刻玄武,两侧则刻龙虎瑞兽,造型绮伟(见下图),在汉阙雕刻中,可为气魄最大者。
  四、冯涣阙
  阙在渠县北六十里赵家坪,建于东汉安帝永宁间,阙原为二,已失其一。阙身刻“故尚书侍郎河东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周刻车马人物画像(见下图),遒美古朴,颇足代表汉代之艺术精神。
  五、杨公阙
  阙在四川梓潼城北一里,二阙并立,一刻“汉故侍中杨公之阙”,无年月可考。阙之四周上下,均刻人物鸟兽等,有类冯阙所有者。
  六、李公阙
  阙在梓潼城西四里石马坝,以阙前有石马故名,现马已倒毁。双阙之一刻“汉侍御史李公之阙”,阙之左右刻龙虎等装饰,一如沈阙所见。
  七、贾公阙
  阙在梓潼城西,离李公阙不远,现双阙之阙身已毁入地下,仅余尺许。且系红砂石,字多剥没不可识,仅从题识中可知为成汉李雄时代所建者。
  八、杨宗阙
  阙在四川夹江,阙身刻“汉故益州□杨府君讳宗字□仲墓”,亦无年月可考。阙之盖座、四周满饰车马龙虎等。
  除以上八阙外,据川大博物馆之调查,四川汉阙尚有十余处之多,建造体式及装饰花纹多大同小异,即所刻多为人物鸟兽车马及狩猎故事等。其刻法多系阳刻而作凸出之薄肉浮雕,由此可断定亦同为东汉之遗物(见下图1-3)。
  汉墓阙营建之制,何以独四川为多,实不可解。长安及洛阳为两汉首都,人文荟萃之区,但在此四百年来之帝王公卿将相陵墓前,绝未发现有一石阙之建立,即遗迹亦毫无存在,此故缘何,志此待考。
  山东境内之汉墓前,有建立墓表者,表类圆形之石柱亦系双峙,与阙之形式相类似,此墓表亦称华表。《古今注》:“尧设诽谤之木,今之华表木也。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故墓上石柱亦称华表,或称望柱。表之长段雕为方面,上题死者姓氏官职,一如神道碑之题刻者。此种制度,在南北朝时代甚为通行,如金陵南朝帝陵前,多有此表之竖立。今山东汉墓前之石表,已发现者仅汉琅琊相刘君墓表,且已残毁,今移置于山东省立图书馆中。表为圆柱形,周有凹线十数条,酷类在罗马时所见之古罗马式殿柱,颇疑为西方传入中土者。
  河南嵩山下有太室、少室、启母三阙,制度雕纹与四川汉墓前石阙极相类似,惟因非用为墓前者,兹不赘。
  









































汉代陵墓图考/王子云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