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墓祠
王子云
四川境内之汉墓盛行汉阙,而山东境内者则盛行墓祠。祠亦建于墓前,惟非对立。祠之全部亦系由石叠砌而成,故亦称石室。室内四壁遍刻人物车马,一如阙之盖座四周所见。一般通称此种浮雕为汉画像,为汉代艺术中之杰出作品。
墓祠中以武氏祠为最著,其他孝堂山祠两城山祠亦为著称者,兹分述如下:
武氏祠石刻,在山东嘉祥县武宅山下,为中国陵墓艺术之最闻名于世者。清乾隆年间,其拓本即流传国内。据清人黄易修氏《武氏祠堂记略》,谓该处原有石筑墓祠数楹,即郡从事武梁、执金吾武荣、敦煌长史武斑及吴郡丞武开明等各有一祠,祠内壁间以石板垒成,满刻史事人物画像,遒美之至,为中国石刻艺术中之杰构。乾隆末年,因祠室多已陷没地下,好古者从事发掘,并为集合各祠画像石合建一室,即今所传之武梁祠石刻画像是也。所刻多车马人物,乃《史记》《左传》之忠臣孝子列女等故事,以及伏羲以来之帝王画像等。其制作年代,依据墓壁题记,乃东汉桓帝元嘉永康间刻成者。因武氏一族乃顺帝桓帝时代之望族,故其筑造墓祠,能有如此千古不朽之华美刻饰。
武氏祠画像中较著者,为帝王像及忠臣孝子故事之描写。
图中第一层为帝王造像,第二层为孝子故事,每图均有文字题记,以资说明。兹照录其题字如下:
第一层 帝王画像(计十栏)
l、伏戏仓精,初造王业,画挂结绳,以理海内。
2、祝诵氏无所造为,未有耆欲,刑罚未施。
3、神农氏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
4、黄帝多所改作,造兵井田,垂衣裳,立官宅。
5、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之子。
6、帝俈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7、帝尧放勲,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8、帝舜名重华,耕于历山,外养三年。
9、夏禹长于地理,脉泉知阴随时设防,退为肉刑。
10、夏杰。
第二层 孝子故事(计四栏即曾子闵子骞老莱子丁兰)
1、曾子质孝,以通神明。贯感神祗,著*(上口下丁)来方。后世凯式,俾□幠纲。谗言三至,慈母投杼。
2、子骞后母弟,子骞父。闵子骞与假母居。爱有偏移,子骞衣寒,御车失棰。
3、老莱子,楚人也。事亲至孝,衣服斑连。婴儿之态,令亲有欢。君子嘉之,孝莫大焉。莱子母。莱子父。
4、丁兰二亲终殁,立木为父。邻人假物,报乃借与。
画像中更有忠臣义士等故事,其中最动人者,当为专诸之刺吴王僚及荆轲之刺秦王。《左传》:“吴公子光谋杀吴王僚,因吴王嗜鱼之炙,使刺客专诸去往太湖学炙鱼,三月得其味,乃伏甲窟室以享王,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以刺之,吴王僚立死,诸亦为左右所杀。”又《史记》:“轲常为燕太子丹客,谋刺秦王,计献樊于期首及燕地图于秦,而以匕首揕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绕柱以避,轲被执,卒为秦所杀。”(见下图)
以上两段生动故事,欲以古拙之汉画像表出殊非易事,乃图中所刻专诸进鱼及荆轲被执之紧张情景,不仅惟妙惟肖,且韵味无穷,其手法之佳,令人惊异。
关于列女故事之描写,在武氏祠画像中亦颇多精彩之作(见下图)。第一层所画之三组故事,右刻者为梁节姑姊,中刻者为齐义母,左刻者乃京师节女,其故事均见《列女传》,现就其图略述之:
1、梁节姑姊性慈爱。一日室中失火,兄子及己二子均在室中,亟往援之,先得己二子。又欲援兄子,乃火势已危,救者力援姑姊出。而姑姊不忍兄子之死,赴火如亡,卒得救。图中左上为已经救出之二子,右下仆地者为待救之兄子,往援兄子者即姑姊,牵姑姊者乃救者。
2、齐义母者,齐之少子母也。宣王时,有人斗死于道者,吏讯之被一创,齐子兄弟皆曰我杀之,期年吏不能决。言之于相,相不能决。言之于王,王召其母问何所欲杀及活。其母泣而对曰:杀其少者。少者妾子也,长者前妻子也。王美其义,高其行,皆敕不杀,尊其为义母。图中骑者为讯吏,跪者为齐少子,卧地者为斗死之人,立者为前母子,其左即齐义母也。
3、京师节女者,长安人。有仇人欲杀其夫,乃曰:旦日在楼上卧者则是矣。妾开牖待之。还告其夫,使卧他室,自开户卧,仇至断其首去视为其妻,义之释其夫。图中一人卧于床上者即节女,左一人扑入室中并举刀者乃仇人。
武氏祠之另一种石刻,则描写车马庖厨烹饪及楼阁神人鸟树车骑等,系画《山海经》中东王公会见西王母之故事。图中楼二层,左右阿阁二楹,脊檐皆饰龙凤鸟兽,规模宏丽。阁上中坐西王母,冠五梁冠,左右侍者五六人,皆执镜栉盘盂等物,以供役使。阁下施帷帐,中坐一冠服者,貌雄伟,即东王公。公右手拊膺,左手按膝,座前横一琴,左右侍立数人,执筩帛等物,柱上一人,人首鸟身,以尾蟠柱。左有合欢连理树一株,枝叶对生,上翔群鸟,右一人射之,树下停一车一马,御者攀辕而立,旁蹲一犬,此皆属东王公与西王母之配景。
此外,武氏祠画像内容包括神人车马云龙鸟兽狩猎及战斗等,盖多为描写《山海经》及春秋战国故事。所刻者均具有遒美生动之造型,全幅构图更能呼应均匀,尤以狩猎及战争故事更为生动活跃,均为有价值之艺术作品(见下图)。
在山东境内,除武氏祠画像外,孝堂山及两城山亦同著称。前者在山东肥城县境,传为汉孝子郭巨为其母所建之墓祠。祠壁有“永建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来过此堂叩头谢神明”之题记,由此可断定墓祠当为东汉顺帝以前之建筑。室壁刻像内容与武氏祠大致相同,惟手法更为拙朴,且为阴文刻法,即将所刻物形凹入石面,与武氏祠之凸出者适为相反(见附图)。此种凹入之刻法,多产生于前汉末年,则孝堂山之画像应在武氏祠之前。
两城山石室在山东济宁县,其造型为阳刻,做法较武氏祠似更进步,乃为类似浮雕之体积表现。因武氏祠虽系凸出,亦仅如木版画之平现于石面。而两城山石刻则显有平圆形之体积(见附图),据考证两城山祠为任城贞王安之祠堂,乃东汉安帝永宁间所筑者,如此两城山祠刻亦早于武氏祠矣。
此外,在山东境内,墓室石刻为人所知者,尚有钜鹿李刚石室,焦氏鲁恭石室,以及现存山东省立图书馆所保存之各地出土汉画像石。或为墓阙,或为祠壁,均为汉代陵墓艺术中极珍贵之制作,而同为中国古代艺术遗物中之瑰宝。
汉代陵墓图考/王子云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