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武帝茂陵 > 汉武帝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汉武帝为何易嗣

惠焕章,贾鹏


  “嗣”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子孙后代”的意思,然而在本文中嗣则是指皇帝的法定继承人,即皇太子的人选。自然,“易嗣”就是更换继承人的意思了。在封建社会,一般“嗣君”一旦确立,是轻易不会更改的,因为这里存有许多非常复杂的关系,如政治、军事、人际关系等,并且往往会对当时的统治产生很大影响。既然如此,那么汉武帝为何又要冒此风险来更换“嗣君”呢?也许我们在史料的解读过程中能够明晓一二。 
  据《白虎通义·封公侯》载:“国在立太子者,防篡煞,压臣子之乱。”表明了废立太子的重要性,其将导致统治集团的变乱,各种危机都可能于此时爆发。因此,帝王对废立储君一事都颇为谨慎,想必多是因为此事重大,关系国家安危,王朝更迭,且此时期君王政体控制力最薄弱、政权最危险之故吧。汉武帝不会不明白个中缘由,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难道仅仅是显示自己那份勇气吗?至今依然令人费解,或许从以下史料的分析中能窥得一丝因由。
  《汉书·外戚传》载:“拳夫人进为婕妤,居钩弋宫,大有宠,太始三年生昭帝,号‘钩弋子’。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曰;‘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后卫太子败,而燕王旦、广陵王胥多过失,宠姬王夫人男齐怀王、李夫人男昌邑哀王皆早死,钩弋子年五六岁,壮大多知,上尝言‘类我’。又感其生与众异,甚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穉母少,恐女主专恣乱国家,犹与久之。”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追求的是一种不朽,他的伟大成就了他的宏图伟业,同样也决定了在立储问题上的要求,那就是要像他那样的霸气和雄才方可。他是不能容忍平庸之辈来糟蹋自己的一世英名、一代江山的,或许刘弗陵的“类我”及其出生之异,才可担此大任吧。
  也许是征和二年发生的“巫蛊之祸”,使得父子渐生疑窦,进而废弃。《资治通鉴》中有关父子感情疏远的详细记载:汉武帝与诸位皇子关系甚为疏远,即便是曾贵为皇后的卫子夫自被汉武帝冷落后,也难得见其子刘据一面,对于汉武帝则更是难得相会。
  一天,太子刘据因思念母后,便进宫探望,一时兴起,母子二人聊得高兴,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太子刘据见时辰不早,遂向母后告辞匆匆离去,不料,却被小黄门苏文撞见。次日晨,告之汉武帝说“太子昨日在皇后宫中耽搁良久才出来,可能与宫女们有苟且之事。”汉武帝听后不置理,只命增加太子宫中宫女,整200人。太子刘据不解其中缘由,忙托人探听,才知乃苏文进谗言所致,由此对苏文产生怨恨。
  苏文、常融、王弼等小黄门乃汉武帝的贴身侍宦,常将太子刘据的一些过失添枝加叶的告知汉武帝。这令皇后非常气愤,于是多次劝说刘据向汉武帝说明实情,以示冤枉,请赐死苏文等人。然而生性谦和温厚的太子却说:“儿臣只要问心无过,又何惧苏文进谗陷害,父皇英明睿智,是不会轻信妄言佞语的,母后不必忧虑”。
  汉武帝曾经身染小疾,居于宫中休养,派遣小黄门常融召唤太子刘据。常融与苏文均对太子刘据不满,多次想加害他,趁此机会便对汉武帝回奏谎言说:“太子闻陛下龙体歉安,面露喜色。”汉武帝默然不动声色。不久,太子来宫中问安,汉武帝见刘据脸上泪痕未干,却强装笑言乐语,顿觉奇怪,于是将常融叫来问话,弄清了真相,立即斩杀了常融。
  皇后虽然久未受恩宠,然仍被皇上以礼待之。可见,皇后与太子失宠,礼遇距冷遇不远矣。
  也有一种说法是,太子刘据与汉武帝刘彻政见多相左,从而导致聚集于太子周围的宾客亦多微词武帝政策,因此对立渐生。《汉书·儒林传》载:“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谷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谷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鲁学欲与齐学争,即太子派与武帝争也。《汉书·武五子传》亦有关于此的记载:“(戾太子)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谷梁》。及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故多以异端进者。”事实果真是因此而起的吗?我看未必尽然。
  仅是政见不同,风格迥异,就使汉武帝意欲废弃,那汉武帝岂不昏聩之极?况且,汉武帝一直以来非但无废太子之心,反而还多加培养,为其今后临朝积累资本与经验。《资治通鉴》有详细记载:汉武初期,汉武帝一直到年近29岁才获长子戾太子刘据,为此,对刘据甚是喜爱有加。等到太子刘据年龄渐大时,汉武帝发现刘掘性格温和敦顺,谨慎细微,才能不及自己,因此常因“不类己”而郁郁不乐。然而汉武帝所宠幸的王夫人生有一子名刘闳,李姬生有二子名刘旦、刘胥,李夫人子名刘髆。对此,皇后、太子常常感到不安,生怕一日失宠恐遭不测,于是找其舅大将军卫青商量对策。汉武帝闻知后,对大将军卫青说:“我汉家先祖起义于布衣,经多年征伐方得刘汉江山,那些豪门贵族自是心有不甘,这是内忧;再加之国家初立未稳,四方诸夷狄常常侵入我境,辱我国威,害我臣民,如果朕不变更国家制度,后世则治理无法度可依;如果朕不出兵四处征伐,则天下就不会太平;而要做此番事业,必定劳民伤财。然而,如果朕千秋之后世像我这样继续的话,那不就是沿袭秦朝横征暴敛之路吗?如今太子敦重好静,必定能安定天下,不使朕担忧。要想寻求文承守安的帝王,有比太子更贤能的吗?朕听说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可以告诉他们朕的意思。”大将军听后叩首谢恩汉武帝,并将之一一道于其姐皇后卫子夫,皇后亦是脱簪请罪。
  太子刘据常劝谏父皇不要多动武力、劳民伤财,汉武帝听后笑说:“朕将天下治理安稳,将四夷治服,辛苦劳累,而给你留下一个安逸之邦,难道你还不满意吗?”汉武帝每次临幸宠妃时,多将一些政事托付给太子打理,宫中事交由皇后。汉武帝多用严刑峻法,多任命酷吏为官;太子宽厚温顺,多与其父左,常平反一些案子,尽管博得百姓欢心,却令用法大臣不悦。对此,皇后惟恐惹祸上身,常训斥太子,不当擅自做主,应以汉武帝的意思行事。汉武帝听说后,对皇后的做法大加训诫,反而对太子所为大加赞赏认可,故群臣中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之臣皆诋毁太子,但后者居多数,所以支持太子的大臣少而抵制者居多。大将军卫青死后,诋毁欲构陷者更甚。
  可见,汉武帝确是要栽培太子刘据,并无因与之政见不合而存废弃之心。但是,究竟是何原因使得汉武帝刘彻晚年易太子,看来,只能待日后破解了,不过,可知必定与朝中群臣的政治利益有关。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