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代民族政策如何
惠焕章,贾鹏
汉代的民族关系,实质上是中原的大汉王朝与北方匈奴的关系。“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也,急则人皆战攻以侵伐”,从秦王朝时已崛起的匈奴族,在西汉建国初期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富饶的中原地带,而抵抗匈奴军队的侵扰,保卫自己繁茂富饶的土地,遂成为历届汉代统治者的首要问题。在长达400余年的历史中,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成为中国历史在那个时期中最主要的民族关系,而汉武帝则是汉王朝皇帝中处理这一民族问题最出色的帝王。
汉武帝是西汉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一位帝王,在他的领导下,西汉王朝不仅走向了鼎盛伟业的道路,而且以儒学理论合理可行地解决了当时的民族问题,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汉武帝之所以在民族争端中取得如此成就,是与他制定的民族政策密不可分的。
(一)、伐胡平越,完成“大一统”伟业。汉武帝提倡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其在民族关系上的体现,就是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开拓,将其纳入大汉王朝的控制之下,而这些少数民族中最难对付的就是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越族。对于这两个难以臣服、德化的民族,汉武帝采用了武力的手段加以解决。汉匈矛盾由来已久,从高祖起就一直没有解决,汉武帝时代通过卫青、霍去病、李广利、李广等一批出色将领的对匈作战,终于将匈奴征服,其间大小战役上百次,尤以公元前133年——前119年这段时间胜绩最多。击败了威胁最大的匈奴后,汉武帝挥师南下,经过多次战争,汉武帝将闽粤、东越、南越,西南一带的以越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全都收服至汉王朝的统一指挥下,这样,中国多民族统一的端倪初显。
(二)、和平出使西域,招降各少数民族。对于西域,汉武帝也坚决地要进行开拓,为了免除战乱带给百姓更多的负担,这次就采用招降的策略。通过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大部分的西域小国都愿意与汉朝交好,西汉对此也进行了和平接纳。然而,对于那些试图投靠匈奴,积极反汉的诸邦国,汉武帝仍然采用武力来解决,如汉武帝对大宛国发动的战争。
(三)、以政治统一为纲,实现民族自治。汉武帝要求臣服于汉朝的民族,只要在政治上听命于汉朝的领导,那么其内部事务,汉朝均不过多干预,可以实行自治政策。如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收俘投降的匈奴人,汉武帝将他们编入汉制,但却将他们安置于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故塞外与黄河以南之间地区,“同其故俗,为属国”。汉武帝还积极采用少数民族中有突出才华的人为汉朝官吏,增加民族之间的交流,互相了解,这种怀柔政策对当时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汉武帝重用匈奴降将休屠王之子金日磾,晚年还曾托孤于他,使得匈奴人对汉朝统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再加之汉武帝大封特封匈奴降将为侯,为两个民族的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互通有无,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经济。和亲政策在这一时期依然采用,一方面起到了统治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将中原的先进文化及生产工具等带到少数民族地区,加快了这一地区的发展。同样,以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为媒介,少数民族的一些先进的东西也流入了汉朝,这样,不仅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统一的大民族观念形成,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总之,汉武帝从儒家“大一统”思维出发,通过灵活多变的民族政策,击败和征服了顽固守旧的匈奴与越族,争取了大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不朽功业,实现了我国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局面。其开放的民族政策,在我国封建专制民族的政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对后世封建统治者的民族思想和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