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代都发动了哪些战争
惠焕章,贾鹏
汉高祖刘邦,一生戎马生涯,将刘汉天下载入了中国历史。其后人汉武帝刘彻,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相比秦始皇的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的不朽功绩,汉武帝亦是不逊风骚,其在军事上的作为,为世人所瞩目。仅战争就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北击匈奴,西争西域,南收三越,东伐朝鲜。
(一)、北击匈奴。匈奴是汉朝最主要的敌人,汉初,汉高祖曾亲率大军北伐匈奴,然而却遭“白登之围”的耻辱,随后一度采用“和亲”的手段维持两国之间的关系。汉武帝即位后,西汉的综合国力日渐强盛,具备了对匈奴作战的条件,于是欲有所作为的汉武帝便拉开了西汉征伐匈奴的前幕。据统计,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开始,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最后一次用兵为止,武帝对匈奴用兵竟持续了43年,大小战役达15次之多,可以说每隔3年均有一次战役。北击匈奴的前期,在卫青与霍去病的征战中,取得了相当显赫的功绩,出现“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的局面,而后期对匈奴的战役却颇多曲折,不过总体上看来战果是辉煌的。
(二)、西争西域。关于对西域控制争夺的动机,历来为学者们所争论。有的认为西争西域,是汉武帝渴求通国外的心理的外在表现,就是说源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的学者认为是汉武帝晚年求仙心理作祟所致,因相传“西王母”所居之地就在西域一带,故要争夺西域。其实,从当时汉帝国的实际需要来看,西争西域,主要是出于军事战略上的考虑,即与“断匈奴右臂”有关。班固的《汉书·西域传》中就表达了这一理由:“孝武之世,图治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回郡,开玉门,道西域,以断匈奴右臂”。其实,要明白这战略意图,弄清西域的具体情况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了。现代词典对西域的解释是,西是张骞西使以后出现的名词,顾名思义即西方地域,并没有具体的界限。狭义的讲,指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广义的讲,包括整个西方。西汉书的《西域传》记有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等国家。汉朝时,这里散居着诸多城邦小国,如大宛国、乌孙国、楼兰国等,但均处在匈奴族的统治之下,因而控制西域,对西汉攻击匈奴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汉武帝为达此目的,除了派张骞两使西域外,还主动采取了三次战争才果,这三次分别是: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出征楼兰(今新疆若羌一带)和姑师(今新疆吐鲁番、乌鲁木齐一带),攻下了此二国,控制了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太初元年,李广利率兵攻大宛,尝败绩而归。太初三年,李广利二次出征大宛国,得胜归来,震惊西域诸国,从此汉朝取代匈奴控制了西域。自此以后,汉朝不仅取得了战略优势,而且还扩大了当时的疆域。
(三)、南收三越。秦始皇虽统一中国,但对三越的统治并不稳固,可以说处于放任阶段。至汉武帝时,对三越的收复控制成了实现其“大一统”的帝国蓝图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为此,汉武帝先后共出兵4次,分别是: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王派兵攻打东瓯,东瓯王求救于汉武帝,汉武帝便派人援救,结果是兵不血刃而解决。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又出兵攻南越,汉武帝在南越王的请求下,派大将王恢和韩安国出兵,彻底解决了闽越的问题,将其他民众迁至东越一带。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东越王又叛变,汉武帝只好又发兵去平息,汉军势如破竹,大军压境,东越战败。后来汉武帝考虑到东越民风强悍,便将其迁往江淮一带。元鼎五年,南越王又叛乱,汉武帝再次派兵平息,此次汉朝派兵十余万,分五路进取,最终将南越制服,并在南越设置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台浦、交趾、九真和日南共9个郡。从此,南方、东南与中原便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东伐朝鲜。朝鲜半岛北部在战国时代属于燕国领土。秦灭燕,燕国辖区归属辽东郡所辖,汉朝建立后,认为边界过远,便封燕王卢绾居此地管理,后刘邦平反异姓王造反,致燕地大乱,燕人卫满趁乱携兵丁千余人逃至玉险(今平壤),统一了朝鲜半岛,建国称王,并与汉朝以臣君之礼往来。到汉武帝登位后,朝鲜王卫满的孙子卫右渠,不愿臣服于汉朝,于是双方便产生分歧,汉武帝为保证自己的天威皇仪,便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与朝鲜正式决裂,战争由此而始。东伐朝鲜的战争从元封二年秋至元封三年秋才真正将朝鲜平定,并在那里设玄菟(郡治在今辽宁新宾西)、乐浪(今朝鲜平壤)、真番、临屯(皆在今朝鲜境内)四郡。此后中朝两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朝鲜实际上成为汉朝的附属小国了。
总之,汉武帝一生,广开三边,拓植四方,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版图,这期间的战争断断续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被世人称为“穷兵黩武”汉皇帝,但他的战争事业在某种程度上也的确为中国各民族的融合、国家版图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毕竟历史就是在血与泪中不断前进的。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