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武帝茂陵 > 汉武帝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茂陵石刻在中国雕塑史上地位及影响如何

惠焕章,贾鹏


  汉代在我国雕刻艺术发展中是一个勃兴的时期。据文献资料记载,当时修建的宫观楼阁、殿台苑囿都非常宏大壮丽,雕刻艺术也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而相应地得到发展,茂陵石刻就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
  茂陵在西汉诸帝王陵中是建制规模最大的一座。茂陵有寝园、鹤观等地面建筑,从出土的玉雕铺首看来,当时的工程建筑是十分宏伟富丽的,雕饰技术亦是精美绝伦的。后来,虽然茂陵的地面建筑早已坍塌,但那高达46米,方230余米的陵冢,仍像金字塔一般,高踞于大地之间,气势雄壮巍峨,场景相当壮观。在其庞大的陵区中,霍去病墓则显得更加气势雄浑,其墓前的石刻雕像,就是茂陵石刻艺术的精华所在。这批石刻,不同于一般陵墓前所列置的那种石翁仲,天禄,辟邪之类的雕琢像,它不是仪制活动下的产物,而是出于一种彰显、表颂方面的需要而制作的。这批作品构思巧妙,既富有浪漫色彩,又有夸张尺度,可谓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艺术再现。这批石刻像在我国雕刻艺术发展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创举,对后世而言则是千古绝唱,因为后世的石刻作品中绝少有这样气派博大而奔放的作品。它的诞生,是西汉王朝蓬勃兴盛局面的生动、完美的显现。
  茂陵石刻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经考古发掘,搜集到的石刻共有16件,其中有4件属于局部雕饰性质,即是指刻成鱼首两件的条状石础和两方有刻文的磐石。除此之外的12件石刻像,颇具艺术价值,其表达的完整性代表了当时高超的石刻雕像艺术水平,其在中国雕刻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茂陵石刻的主题思想。作为石刻艺术群体,这批石刻的主题是围绕着“为冢,像祁连山”的目的而设的。当初修筑霍去病的墓冢,是为了纪念霍去病当年的赫赫战绩,即“去病破昆邪王于此山,故今为冢象之,以旌功也”。用大型雕刻表彰战功,在中国历史上是首创。如果说仅仅是为了纪念霍去病这样一位英雄人物而使用石刻,那可以只用一尊雕像来表现,或者列置礼仪性的仪卫形象,但相反的是,这批石刻却采用了群雕组合样式来进行组织,可以看出,其存在的意义远非这么简单,而用这一群雕石刻像来表现当年祁连山激战的场景,从而反映霍去病的战功,该是其主题思想矣。
  〈二〉茂陵石刻的艺术风格。霍去病墓石刻艺术集中体现了汉代石刻深沉雄大的风格,看起来朝气勃勃,栩栩如生。另外,该石刻重在传神的艺术特色,将汉代石刻擅长在整体方面捕捉到形态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表现在作品上,如“野猪”的造型,是大刀阔斧,放手雕琢而成,棱面轮廓都明朗有力,既刻画了野猪莽撞难驯的野性,也体现了粗犷而奔放的作品风格上的特点。相反地从“卧象”那件作品上,我们又可以感到轮廓的柔和优美。
  〈三〉茂陵石刻的表现手法。这批石刻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它在成形过程中,综合了多种雕刻技巧。雕琢砍刻,有粗有精,传统的线刻在某些局部运用得十分熟练,抽象的线条用在这些形象上也能给人以质感。
  总之,由于这批石刻的艺术倾向,对于后世石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著名的“昭陵六骏”浮雕,在运用浅雕和线刻的技巧上,在着重表现马的健壮有力的美感方面,都直接吸收了某些汉代雕刻上的优点。另外,从魏晋、六朝时期的石窟寺造像上,也能看到汉代雕刻的影子。可以说,在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石刻艺术中,茂陵霍去病墓石刻是我国最早的一批以大型园雕方式塑造人和其它动物形象的雕刻艺术作品。整个石刻群给人以气势博大、浑朴而豪放的感受,它不仅具有我国古代雕刻艺术中许多传统的优点,也颇具西汉时期那种深沉雄大,奔放有力的时代风格特色,这在世界早期的雕刻艺术中是罕见的,茂陵石刻在艺术研究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